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教师小课题研究报告单
教师小课题研究报告单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如今教学方式越来越无法让学生们巩固心神努力学习,课程的教育问题仿佛完全跟不上学生们的脚步,而学生们对于学习的态度也越来越感到枯乏无味,伴随21世纪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前进,而生活的条件也越来越好,学生们原本怀着积极进取的心态都随着时间慢慢给淹没了。而学生们对学习态度问题也是引起了教师们的注意,大多数教师都知道学生们对于学习态度低下的问题,无非就是一些“哎!读书那么苦那么累,现在是21世纪啊,随便出去就能找份工作养活自己了,干嘛还要那么辛苦的读书呢?”这大部分都是如今学生们心中的心声,从而课堂却成了学生们混日子的凭借。学生们心理自我安慰形象是越来越严重,懒惰、颓废、自暴自弃。在如今学生面前根本就是司空见惯了,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也完全提不起几分力气了,而就算是一些真正想以学习为目标的学生,在这些学生的影响下,潜移默化中怀疑自己当初所立下的学习目标,一个人有了内心的怀疑与旁人的影响,那么说明他已经有了放弃自己的目标的想法。而任何教育方法在现在学生面前应经完全没有丝毫的作用了,不管是教育方式还是教师自主,一个学生完全提不起学习的念头,就算多完美的学习教育方式都只是竹篮打水。学习态度完全表达如今一个学生能否真正努力学习的筑基,要激起一名学生对好的学习态度要从不同方面入手,不然学生的学习理念就无法完全浸入学习状态之中,最后讲台之上教师蕴含无数人所传承下来的教学知识却成了学生的“催眠曲”。产生问题的原因为什么学生们对学习态度完全没了积极进取的信心?一部分是因为社会现象在影响着学生,也或者一些学生们之间的问题,在这就不一一举出了。而提高学生们对学习的态度却是如今教师的唯一问题,解决学生的学习态度才能逐步改变教育措施吸引学生的积极性。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实践、体验,养成学生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成果交流的习惯,并将这些习惯落实于学生历史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历史探究合作性学习恰好适应了新教改的要求。确定的小课题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采取的措施与行动一、成立合作小组小组的组建是小组合作学习赖以展开的前提,我把每个班的学生按六人一组进行分组,座位呈“E”形环绕而坐。同时,按照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作用的不同,我将小组分为三种不同的组别:1、基础组。基础组由6个每天坐在一起的学生组成,旨在互相提供不断的支持。基础组一般保持半学期或一学期,这样有助于形成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2、攻坚组。攻坚组是指依据每一节课教学需要,对基础组依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重新组合,从而有利于提高小组完成任务的能力。攻坚组一般由科任教师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进行安排,一般只维持一节课或相邻几节课。3、注重分工的需要,使任务具有合作性。由于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因此任务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小组各成员的分工需要,任务的完成必须依赖于小组内全部成员的努力,并能把总任务分解成小组内不同能力类型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的分任务。这样可充分调动小组内每个成员的积极性,让他们体验到合作带来的效率,并促进小组成员间情感的交流,从而促进合作意识的增强和合作能力的提高。二、何类教学内容适宜小组合作学习1、某些有一定探索性、挑战性的内容一般说来,较简单的学习任务,可让个人独立自学或开展全班自学;而某些复杂、综合性的具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靠个体的力量往往不能解决,学生会觉得有讨论的需要和必要。这时,老师可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从而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如我在复习《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时,出示了这样一道合作探究题:(1)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代表事件及人物分别是什么?(2)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有什么特点?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学生经过小组学习后,得出下列结论: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学习西方军事器物到学习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三个阶段,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近代中国人民勇于探索、敢于斗争;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探索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2、某些方法、结果容易出现分歧的内容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出现不同意见后,教师可不加任何评论,让学生在小组内或小组间讨论争议,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如我在讲完秦朝历史后,出示了这样一个论题: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还是万世暴君?经过小组讨论,形成了两个论点:甲方: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功大于过;乙方:秦始皇是万世暴君,过大于功。双方辩手依次发言,最后由教师做没有结论性的小结,教师提出几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大家思考。3、方法不确定、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内容一些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再进行充分的合作交流,可以改善学习效果。因为一个人的思维总是有限的,合作学习一方面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达个性思想的机会;另一方面能汇集多角度的思想,便于学生在倾听中发现别人的长处,突破个人思维的界限,拓展自己的视野,建构问题的解决策略。如我在学完诸子百家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儒墨道法家思想对当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何现实意义?经过激烈的讨论后,学生得出以下答案:儒家——以德治国;墨家——热爱和平、反对战争;道家——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法家——依法治国,变法改革,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4、大部分学生都有意见想发表的教学内容有时,教师提出某个问题后,学生举手如林。这时教师不能满足每一位学生发言的需要,便可以让学生相互说说,满足学生相互倾诉的欲望。如在学生掌握了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和主要主张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生活在战国时期,你会拜诸子百家中哪个人为师呢?阐明自己的理由。学生争相举手发言。于是,我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再请代表在班级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主动参与的机会。三、教师讲述为了保证讲述的有效性,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呈现信息。一般情况下教师讲述的量要适当,不宜太多太少(一节课教师的讲解不得超过10分钟),抓住学生在学习中需要记住或使用的重要内容来讲。为了提高效率和缩短宝贵的时间,可采用例子或图例来增加讲述的清晰度,必要时在讲述结束前可向学生提问以确信他们理解了讲述的内容。这是从定训练目标过渡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重在提出问题、教给方法,提供给学生从已知到未知的过渡桥梁,学生则重在独立学习思考,初步感知教学内容,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四、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长度和次数小组讨论一节课只能设置一到两个话题,每个话题至少需要让学生讨论十分钟左右,这样同学们才有充分的时间讨论,真正达到讨论的目的。在巩固性讨论中,这种情况一般是针对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就能得出结论的小型问题而言,此类问题安排的时间就可以较短;在新知识学习辩论中,拿出专门时间,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辩论,碰撞更前沿的知识领域,并且对知识的理解达到升华提高的目的,此类问题安排的时间就要长些。五、实施有效的小组评价机制。有效的评价机制是促进小组合作学习良性发展有利手段。评价方式也可以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要本着激励的态度进行评价。评价形式可以分为当堂评价方式和长效评价方式。当堂评价方式可以贯穿整个课堂的始终,从自学部分教师就可引进这种评价方式,在教师语言鼓励和精神奖励之下,以期待小组合作学习更顺利,学习效率更高。课堂评价方法即可采用给每组加分的方法也可发挥每组的特色,让每组表现优秀的学生给自己组加上特有的标志如:笑脸、幸运星等。正如有人说:牛奶加表扬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除评出本节课的最佳表现小组之外,还要评出本堂课最佳表现者或进步学生等。长效评价机制可以发挥课代表的作用而且在每堂课结束后记录下最佳小组和同学并及时公布评选结果。长效评价可采取一周一公布,一月一总结的形式,另外也可联系班主任在班会课上给与全班表扬。初中历史校本研修的案例——组织研究课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我校史地生教研组教师在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的多元化、课堂教学的高效化等方面做了诸多的努力。本周,历史教师李海英上了一节以历史剧形式来展现的研究课,课题是:漫游宗教景观,感受多元文化。针对当今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厌学情绪,以一种生动活泼、主动参与的课堂形式把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怎样才算一堂好课,以适合学生的方式把学生需要的知识传达给对方,我们想,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课前,就有老师对此课模式提出质疑。最大的缺陷在于:整个课堂过程预设多,即席生成的问题少,师生互动活动少,学生的疑问在课堂得不到解决;上台表演的学生终究是少数,大多数学生只能当观众,只能被动地接受式学习。本科组教师及李老师也在考虑这个问题。这堂课的定位究竟在哪儿?它不是一节纯粹的新授课,更准确点说,这节课的特征在于:实践性和总结性。它是“综合探究三”教材内容的生活化处理,同时它是对第三单元内容的总结和提炼(教学参考的“结构分析”中明确地提到这一点)。因此,这节课所有的学习过程并不仅只体现在课堂45分钟里(实际所有的新课学习也是如此),课前和学生一起参观宗教场所,批阅学生的观后感,和学生一起编演历史剧,包括课后的问卷调查及学习反馈,这都是师生的双向交流和沟通,这是师生共同喜爱的学习方式。整个过程是所有同学在参与,所有同学在学习。课后从教师的评课及学生的问卷调查得出,这节课有三个值得肯定之处:一是历史剧的形式。新颖、独特的形式,大多数听课教师认为“有看头”“形式新、喜闻乐见、效果生动”。学生就更不用说了。二是对课程资源的挖掘。本科组一直在致力于历史校本教研方面资料的搜集及整理工作,准备以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方式呈现成果。本课宗教景观资料也是内容之一。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更重要的,也是一个学习者。跑遍了书城、市(区)图书馆,上网查资料,实地参观拍摄及现场请教神父、阿訇及宗教信徒。“寓教于无形”,教师作为一个终身学习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第三是怀着人本主义的精神来编剧和排剧。因是一部宗教剧,中国人自来对宗教问题敏感。所以在编剧时突出主要观点“宗教是虚幻的、不真实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老百姓到寺庙烧香只是怀着美好的愿望和祈求”。当然,在多元文化的社会里,我们也不能采取“谈宗教色变”,避而不谈的愚昧学生的观点,因而剧中还告诉学生“在宗教活动场所,不得说伤害信徒宗教感情的话”“我们得学会尊重、理解、宽容和爱,只有这样,这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丰富多彩和充满爱的世界”。人本主义的精神还体现在:在排剧中,敢于启用其他班的学生上公开课,尽量给更多孩子提供上台机会,共有11多人与教师同台演出。绝大多数同行赞赏“大胆、勇敢”“对平行班孩子自信心的培养非常重要”。当然,既是一节研究课,课堂的不足也是多多的。值得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地方有:首先,在于历史剧这种形式。剧本语言的口语化、生活化、趣味性程度不够;剧情的矛盾冲突、高潮特征不明显;简单的舞台布景、服装、道具几乎没有。其实,创设一个情境后,师生的互动也完全可以在剧中直接体现。既是学生剧,终究与专业剧不同,可适当留出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空间。由于排练的时间紧和过于拘泥于剧本,老师和学生的表演皆显生硬、呆板。当然,这种演剧的方式不会像有人杞人忧天认为它会代替常规的课堂教学。其次,学生作为课程资源的挖掘程度不够,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不明显。虽然编、导过程中不断在修改,采纳学生及其它教师的建议,但终究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其实,如果三个宗教场景中分出两个让学生自己去自编自导,自己布景,准备服装、道具,完全民主地让他们自己挑演员,其结果会怎样呢?只要教师一直在旁协调、参谋,一团糟的可能性不大会出现,只怕是电子琴、多媒体、绘画作品、英语、网络语言,甚至灯光、游戏机都会派上用场。整个舞台成为声、色、光、电的世界,成为孩子们欢乐的海洋和游戏的场所。这种学习效果会更理想吧?值得庆幸的是,本科组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没有停留在一味抱怨、自怨自艾的阶段,而是扎扎实实走着自己的路,尽自己的能力改变着自己能改变的事实。《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吊街中学张宏业一、课题的提出背景在新形势下,新课程改革
本文标题:教师小课题研究报告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351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