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第一章-中国古典园林(1)
第一章中国古典园林第一节中国古典园林概述第二节中国园林生成期(先秦、秦汉)第三节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第四节园林的全盛期(隋、唐)第五节园林的成熟前期(宋、元、明、清初)第六节园林的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本章重点: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各个时期的特点及造园实例。本章难点:中国园林的起源发展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第一节中国古典园林概述主要内容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1按照园林基址选择和开发的不同方式,中国古典园林可以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如果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来加以分类,则主要有三个类型: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寺观园林。按照地区加以分类:北方园林、江南园林。(扬州园林、岭南园林、川西园林)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2(罗哲文:中国古园林)皇家王府园林北京故宫宁寿宫花园(乾隆花园)宅第园林江苏苏州网师园坛庙祠馆园北京天坛书院、书楼、书屋园北京故宫文渊阁(罗哲文:中国古园林)寺观园林北京碧云寺陵墓园陕西黄帝陵山水胜景园林浙江杭州西湖二、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园林的生成期——先秦至两汉(前11世纪—220年)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园林的全盛期——隋、唐(公元589—960年)园林的成熟前期——宋、元、明、清初(公元960—1736年)园林的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公元1736一1911年)三、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3、诗画的情趣4、意境的涵蕴意境说诞生于唐代,它的思想根源可以一直追溯到老子美学和庄子美学。象(审美形象)——意象(形象和情趣的结合)——境(象外之象,最早出于王昌龄《诗格》,他还把境分为三类:物境、情境、意境,分指自然山水、人生经历、内心意识的境界。)意境说的意境是意(艺术家的情思)与境(审美客体,包括物境、情境、意境)的契合。(情景交融)化景物为情思、化实景而为虚境才能达到情景交融。造园艺术常用写意、比拟、联想等手法,使意境更加深邃。而山水花木的写意,往往是通过题额写意表现出来的。第二节园林的生成期(先秦、秦汉)(前11世纪—220年)一、概说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园林形式是“囿”,园林里的主要构筑物是台,时间在公元前11世纪,也就是殷末周初。功能:狩猎、通神→风景式园林意识形态: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囿、台最早的囿是蓄养禽兽的场所。即把一块较大的地域范围起来蓄养禽兽,主要供帝王狩猎,也兼作宫廷膳食和祭品的供应。《诗经》毛苌注:“囿,所以域养禽兽也。”“台”即用土堆筑而成的高台。《吕氏春秋》高诱注:“积土四方而高曰台”。台的用处是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天人合一的命题由宋儒提出,但作为哲学思想则起源于周代《易经》。(《易传·乾卦》:“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时”。)孔子主张“尊天命”,“畏天命”,提倡“天命论”。认为天命不可抗拒,所以“乐天知命,故不忧”。老庄主张“自然无为”,认为人在大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孟子则总其成,将天道与人性合而为一。他认为德寓于心,一切封建社会的伦理秩序和自然界的运行规律都是天道法则的外化。因此,人应该尊重天成的大自然,对待大自然应持和谐的态度,从而奠定“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秦汉时,以《易经》为标志的早期阴阳理论与当时的五行学派相结合,天人合一又衍变为“天人感应”的说法,认为天象和自然界的变异能够预示人事的变异,反过来人事的变异也可以影响天象和自然界的变异,两者之间存在着互相感应的关系,这就形成汉代讖纬学说盛行的思想基础。注: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迷信附会儒家经义的一类书。正由于天人合一思想的主导,园林作为人所创造的“第二自然”,里面的山水树木,当然要保持顺乎自然的“纯自然”状态,从而明确了园林的自然风景式的发展方向。魏晋南北朝以后,更把人的审美感情熔铸于大自然的山水景观之中,这就突出了园林的人文因素,形成了中国风景式园林“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与自然美相融糅”的基本特点,贯穿于此后园林发展的始终。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论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传承和体现。“君子比德”的思想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诗经》中的比兴,《楚辞》中的以香草喻美人等均属此类思想的范畴,它导致人们从伦理、功利的角度来认识大自然。就是说,大自然山川林木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美感,在于他们的形象表现出与人的高尚品德相类似的特征。例:孔子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例:中国人对于良木佳卉,不仅仅是欣赏其色、香、姿等形式美,更在此过程中体验和感悟人生,因而花木大都被中国文人赋予性格和情感,成为诗文中经久不衰的意象,构成特定的品格,且往往具有哲理性的移情涵义。典型如“竹”,因其中空、有节而被视为虚心好学、高风亮节的象征;其他如松(柏)、梅、兰、菊等也似如此。把理想的君子德行赋予大自然而形成山水的风格,这种“人化自然”的哲理必然会导致人们对山水的尊重。中国自古把“高山流水”作为品德高洁的象征,“山水”成了自然风景的代称。园林从一开始便重视筑山和理水,甚至“台”也是山的摹拟。那么,园林发展之必然遵循风景式的方向,也就不言而喻了。神仙思想产生于周末,盛行于秦汉。燕、齐一带,早在战国时已出现由方士鼓吹的神仙方术。方士们把神仙宣扬为一种不受现实约束的“超人”,飘忽于太空,栖息于高山,而且还虚构出种种神仙境界。神仙思想乃是原始的神灵、山岳崇拜与道家的老庄学说融糅混杂的产物。到秦汉时,民间已广泛流布着许多有关神仙和神仙境界的传说,其中以东海仙山和昆仑山最为神奇,流传也最广,成为我国两大神话系统的渊源。东海仙山的神话内容比较丰富,因而对园林发展的影响也比较大。园林里面由于神仙思想的主导而摹拟的神仙境界实际上就是山岳风景和海岛风景的再现。这种情况盛行于秦汉时代皇家园林,对于园林向着风景式方向的发展,当然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一池三山的布局即是象征神仙境界。二、皇家园林中国古典园林中首先出现的一个类型是皇家园林。历史上最早的,有信史可征的皇家园林则是商的末代帝王殷纣王所建的“沙丘苑台”、“鹿台”和周的开国帝王周文王所建的“灵囿”、“灵台”、“灵沼”。皇家园林实例(殷、周)殷纣王在位时间相当于公元前11世纪,纣王大兴土木,修建规模庞大的离宫别馆,鹿台和沙丘苑台是其中主要的两处。鹿台在今河南汤阴,沙丘苑台在今河北邢台。殷灭于周。周建都镐京(在今陕西西安的西南),配合分封建制,周王朝开始进行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的营建城邑的活动,并为此而订立一套严格的城邑规划建设制度,即所谓“营国制度”。从而形成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奠定了中国古代的都城以“前朝后寝”为主体的规划体系的基础。与这次城市建设高潮的同时,开始了皇家园林的兴建,这就是著名的灵台、灵囿、灵沼。(参《诗经·大雅·灵台》)皇家园林实例(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势力强大,各地的诸侯国都在都邑附近建造园林,规模都不小,而且大多数均以台作为中心,其中最著名的一座即吴王夫差修建的姑苏台及楚灵王修建的章华台。姑苏台:《述异记》的记载:“吴王夫差筑姑苏台,三年乃成……作天池,池中造青龙舟,舟中盛陈妓乐,日与西施为水嬉”。姑苏台已是一座以游赏功能为主的,比较完备的园林了,她的遗址在今苏州郊外的灵岩山。皇家园林实例(春秋战国)章华台:我国古代第一座层台累榭的大型游宫皇家园林实例(秦)囿+宫室建筑→建筑宫苑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秦王朝封建大帝国,开始以空前的规模兴建离宫别馆。在秦代短短的12年中所建置的离宫大约有五、六百处之多,仅在都城咸阳附近就有200余处。上林苑、兰池宫:挖池筑岛,模拟仙山阿房宫:按天上星座的布列来安排地上皇家宫苑的布局,这就是“天人感应”思想在帝都规划中的具体体现。皇家园林(西汉)西汉(武帝)时,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的相对平衡维系着封建大帝国的强盛和稳定。泱泱大国的气派,儒道互补的意识形态影响及于文化艺术的诸方面,产生了瑰丽的汉赋,羽化登仙的神话,现实与幻想交织的绘画,神与人结合的雕刻等等。园林方面当然也受到这种影响,再加上当时的繁荣经济,强大国力以及汉武帝本人的好大喜功,皇家造园活动遂达到空前兴盛的局面。西汉皇家园林实例《西京杂记》(汉·刘歆;晋·葛洪)、《三辅黄图》、《历代宅京记》(清·顾炎武)记述其祥。在众多宫苑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上林苑、未央宫、建章宫、甘泉宫。上林苑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占地之广可谓空前绝后,其苑墙长达130~160公里。但西汉末年,上林苑作为皇家园林已是名存实亡。内容包括1.山水:昆明池、影娥池、琳池、太液池2.植物、动物:3.苑:“上林苑门十二,中有苑三十六”。4.宫:即宫殿建筑群(如犬台宫、扶荔宫等)5.台:(土或木堆筑)6.观:观、馆是汉代对体量比较大的非宫殿建筑的通称。7.生产基地:苑内设作坊多处,设果园、蔬圃、养鱼场、牲畜圈、马厩,供应宫廷需要。上林苑是一座多功能的皇家园林,具备了早期园林的全部功能——狩猎、通神、求仙、生产、游憩、居住、娱乐,此外还兼有军事训练基地的功能。也是一个范围极其广阔的天然山水环境,各种建筑物和建筑群疏朗地散布其间,全然不同于秦代宫苑之建筑密集,复道相连的情况。未央宫、建章宫、甘泉宫未央宫:位于长安城的西南角上,是长安最早建成的宫殿之一,也是大朝和皇帝、后妃居住的地方,其性质相当于后来的宫城。未央宫有内垣和外垣两重宫墙。建章宫:是上林苑内主要的十二宫之一,其前宫后苑具有明确中轴线的严整布局,为后世大内御苑规划的滥觞,他的苑林区是历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的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一池三山”从此成为历来皇家园林的主要模式,一直沿袭到清代。甘泉宫:扩建秦之林光宫而来,兼有求仙通神、避暑游憩、朝会仪典、政治活动等多种的功能,可算是历史上第一座宫、苑结合的离宫御苑。皇家园林(东汉)东汉迁都东京洛阳。宫廷建筑所占比例较西汉长安低而且集中于城中央,城市布局趋于严谨。总的看来,东汉的皇家园林数量不如西汉多,规模也远较西汉为小,但园林的游览功能已上升到主要地位,因而比较注意造景的效果。三、私家园林先秦两汉时期的文献记私家园林的较少,足见这个园林类型并非当时造园活动的主流。西汉文帝第四子,梁孝王刘武非常喜好园林,在他的封地内广筑园苑。其中有园林名叫兔园,亦称梁园。汉代的地主经济发展,大地主、大商人成了地方上的富豪,民间营造园林已不限于贵族、官僚,富豪有造园的,而且规模也很大。《西京杂记》记述了汉武帝时茂陵富人袁广汉所筑私家园林的情况。梁园、袁广汉园梁园:据《西京杂记》记载,这座人工山水园的规模是相当大的,园内筑山不仅用土,还以石堆叠为岩、岫等的形象,可能是历史上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土、石并用的假山。袁广汉园:“于北山下筑园,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其中。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延数里。养白鹦鹉.紫鸳鸯、牦牛、青兕,奇兽珍禽,委积其间。积沙为洲屿,激水为波涛,致江鸥诲鹤孕雏产鷇,延漫林池;奇树异草,糜不培植。屋皆徘徊连属,重阁修廊,行之移晷不能遍也。”小结先秦、秦、两汉的园林造园活动的规模很大,但园林的演进变化极其缓慢,始终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但建筑物只是简单地散布、铺陈、罗列在自然环境中。因此,园林的总体规划尚比较粗放,谈不上多少设计经营,造园活动并未完全达到艺术创作的境地。第三节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一、概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动乱时期,也是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儒、道、佛、玄诸家争鸣,彼此阐发。思想的解放促进了艺术领域的开拓,也给予园林以很大的影响。造园活动逐渐散于民间,而且升华到艺
本文标题:第一章-中国古典园林(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366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