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2016届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先秦秦汉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和形成先秦(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考点分布名师透析先秦与秦汉1.命题规律:从近五年的新课标全国卷试题看,高频考点有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先秦至秦汉的农耕方式和土地制度、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科技成就则为低频甚至为空白考点。题型一般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也有涉及。选择题大多以比较的角度入手,主要考查考生对比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命题预测:受国家强调“德治”和“法治”理念的影响,2016年的高考命题仍将以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及治国思想的演变为主要考点,对其演变的趋势及规律应作为高考复习的重点内容。高频考点一高频考点二高频考点三高频考点四考向1考向2考向3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考向1宗法礼乐制度的起源例1(2014课标全国Ⅱ,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高频考点一高频考点二高频考点三高频考点四考向1考向2考向3考点深化宗法礼乐制瓦解的原因及表现(1)原因:①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②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各国纷纷变法图强,封建制经济超越奴隶制经济,使宗法分封制失去了继续存在下去的经济基础。(2)表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高频考点一高频考点二高频考点三高频考点四考向1考向2考向3考向2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汉代外戚干政)例2(2015课标全国Ⅰ,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高频考点一高频考点二高频考点三高频考点四考向1考向2考向3考向3西周政治对后世的影响(2011课标全国)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宗法制和分封制将“家”和“国”联系起来,实现了“家国一体”的局面高频考点一高频考点二高频考点三高频考点四考向1考向2考向3考点深化分封制、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分封制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中国的地名简称有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宗法制宗法制影响了后世对祖先的崇拜,也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继承制等原则的形成姓氏、家谱、宗祠家庙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宗法观念对今天而言,其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但是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高频考点一高频考点二高频考点三高频考点四秦汉中央集权制度考向4汉代地方吏治的原因例4(2015课标全国Ⅱ,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高频考点一高频考点二高频考点三高频考点四战国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考向5战国时期促进小农经济形成的因素例5(2015课标全国Ⅰ,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高频考点一高频考点二高频考点三高频考点四考点深化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及影响(1)条件: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2)特点: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脆弱性:规模小,水平低,易受天灾、战乱、苛政、土地兼并的影响。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落后性: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较少商贸交流。精耕细作:通过更新生产工具和提高耕作技术,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高频考点一高频考点二高频考点三高频考点四(3)影响:①积极:较稳定,自给自足,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在封建社会前期适应生产力发展,促进封建经济发展。②消极: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比较脆弱,难以应付天灾、战乱及苛捐杂税;自给自足:较少商品交流,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的交流,特别到了近代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高频考点一高频考点二高频考点三高频考点四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考向6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例6(2014课标全国Ⅰ,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高频考点一高频考点二高频考点三高频考点四考点深化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①从思想内涵来看,先秦儒学强调“仁”“礼”,注意通过和谐人际关系来缓和社会矛盾;汉代儒学通过宣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理论,神化王权,强调等级名分,符合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②从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政治秩序;汉代儒学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③从地位来看,先秦儒学属于显学,但是未受到统治者重视。董仲舒的新儒学则被汉武帝采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政”“民本”等思想为汉代儒学所继承。【真题演练】1、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士大夫阶层崛起各诸侯国“养士之风”2、地方吏治的重要性3、两汉时期母族亲属(外戚)地位极高(外戚干政)4、汉朝的选官制度:举孝廉察举制(汉)(1)含义:(2)背景:(3)选拨标准:(4)结束:选官制度地方举荐,中央任用汉武帝下诏求贤孝(德行)、廉(才能)魏晋时,举孝廉演变为举荐士族,察举制发展为九品中正制【真题演练】1、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士大夫阶层崛起各诸侯国“养士之风”2、地方吏治的重要性3、两汉时期母族亲属(外戚)地位极高(外戚干政)4、汉朝的选官制度:举孝廉5、儒家核心“仁”治国思想:仁政、德治【创新视角】视角一嫡长子继承制:一母所生亦有嫡庶之分《吕氏春秋》记载: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纣故为后。例题:《吕氏春秋》记载,商纣王的母亲有三个儿子,她作商王的妾时生了大儿子微子启和二儿子中衍,作商王的妻时生了小儿子受德(纣),后来却立了纣为太子。这是因为纣()。A.才能超越了两个兄长B.受到了母亲的宠爱C.受到了诸侯的拥戴D.有嫡子的尊贵身份视角二春秋时期的“县”是分封制的缩版有学者说:春秋时的县和战国、秦汉时的县性质不同。春秋时楚、晋、秦三国的县具有国君直属的边地军事重镇的性质,国君任命的县长官是可以世袭的,如楚的申县,晋的原县,继位者都是原县长官的儿子,是缩版的“分封制”。例题:“县”产生于春秋时期,当时县虽直属国君,但国君任命的县长官是可以世袭的,如楚的申县,晋的原县,继位者都是原县长官的儿子。这说明()。A.宗法制度得到了完善B.中央集权受到了削弱C.分封制的影响依然存在D.当时县官是国君之子视角三秦始皇抑儒而不废儒“焚书坑儒”已成为秦始皇灭儒的罪证。从历史资料来看,虽然秦始皇以“焚诗书”来打击知识分子借儒学抨击时政的行为,但秦朝仍然继承了儒家思想中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贵贱尊卑的等级思想,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例题:《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大典后的刻辞中写道:“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后嗣,化及无穷。”这反映了他()。A.反思了以往暴政的危害B.坚持法家的法治思想C.决定以道家的无为思想治国D.吸纳了儒家的治国思想视角四中央集权并不封闭很多人把古代中央集权与皇权专制等同起来,认为这是一个封闭的政治制度。其实,中央集权与先秦分封制相比,更具有开放性,更能体现管理的科学性和开放性,尤其是在人才选拔上,中央集权下的官僚政治比先秦贵族政治更具有开放性和平民性。例题:有学者说,中国古代“实行中央集权制有其必然性,中央集权制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制度”。“中央集权制并不封闭”主要表现在()。A.中央政令能够贯彻到县B.皇帝诏令能够得到执行C.儒家思想得到不断发展D.官员选拔更具有开放性通史体系构建【阶段特征】先秦、秦汉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总体上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时期)具体表现政治(1)夏商时期,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商代政治表现为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3)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衰落,官僚政治兴起,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地方分权转向中央集权。(4)秦统一六国后,在中央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5)汉承秦制,又有所损益。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人员,削弱相权,在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又实行“推恩令”等措施,解决了王国问题经济(1)先秦时期:①生产方式——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向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方式转变;②经营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自耕农的发展过程,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形态;③土地制度——经历了由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过程,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形成;④手工业和商业——“工商食官”限制被打破,封建城市兴起(2)秦汉时期:①统一了货币,实行专卖制度,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②汉代犁壁和二牛一人犁耕法的发明,使牛耕方式得到发展,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主要的耕作方式;③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④秦汉时期,陶瓷、丝绸远销欧洲,我国获得“丝国”的称号思想文化(1)春秋战国时期:①儒、法、墨、道各学派纷纷登场,提出各种治国方案和思想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②具有浓厚的农耕文明特色的古代科技得到发展。③《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浪漫而古拙(2)秦汉时期:①实行思想文化专制,西汉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纳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学派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学,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官方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以造纸术为代表的古代科技得到发展;③“赋”成为主要文学体裁,“印宗秦汉”的篆刻艺术产生通史整合夏商西周史实春秋战国秦(秦始皇)两汉史实王位世袭制宗法制井田制商人“贝”为货币占卜甲骨文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工商食官学在官府分裂混战分封制瓦解,郡县制出现铁犁牛耕的使用,土地私有制的产生自耕农的出现,小农经济的形成重农抑商出现私学兴起,“士”的崛起,盛行“养士之风”百家争鸣司南国家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郡县制皇帝制、三公九卿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焚书坑儒汉初郡国并行制中朝制度推恩令刺史制度察举制盐铁官营西汉耦犁东汉一牛挽犁儒学成为正统地位的确立丝绸之路的开辟汉赋总结提升夏商周政治制度的三个特点:1、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结构。2、尚未集权:各诸侯国拥有世袭的统治权,相对独立。3
本文标题:2016届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先秦秦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493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