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钱锺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清宣统二年十月二十日(1910年11月21日)生于江苏无锡。一九九八年病逝于北京。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OR钱锺书?生平介绍•1910年出生江苏无锡•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2年,结识杨绛。1933年,与杨绛订婚。•1935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取英国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赴英国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英文系留学。与杨绛结婚,同船赴英。•1949—1953年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并负责外文研究所事宜。•1955年翻译德国海涅的《精印本〈堂·吉诃德〉引言》•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钱锺书、杨绛均被“揪出”作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经受了冲击。•1976年由钱锺书参与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1979年《旧文四篇》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书收有《中国诗和中国画》、《读〈拉奥孔〉》、《通感》、《林纾的翻译》等4篇文章。《管锥编》(中华书局8月初版)•1982年《管锥编增订》出版。本年起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1991年全国18家电视台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钱锺书为首批36人之一,但他谢绝拍摄。•1998年12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在翌日新华社播出的新闻通稿中,出现“永垂不朽”字样。生平介绍翻译作品与理论•1955年翻译德国海涅的《精印本〈堂·吉诃德〉引言》•1979年《林纾的翻译》•1976年由钱锺书参与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管锥编》、《谈艺录》、《七缀集》作品介绍《林纾的翻译》《林纾的翻译》是钱钟书在1964年对林纾的翻译成就发表的一篇广泛性评论文章,全文约两万多字,收录于《七缀集》一书。“集翻译批评与理论建树于一炉”,“博瞻综赅.融中西学理之长;深识创见.成钱氏一家之言。”“可视为《钱钟书的翻译论》”(罗新璋语.1990/8)借助于对林纾翻译的解读,表达自己的翻译观点和理论。翻译理论•一、“诱”:•翻译在文化领域所起的作用,即诱导人认识外国文学。•林纾的翻译起的是“媒”的作用•二、“讹”:•讹主要指的是翻译作品中的“讹错”。•钱钟书先生认为正是讹错起到了抗腐作用。•三、“化”:•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才能说算得上人于“化境”。三、化•化即是转化(conversion),即上文所述的“将一国文字转成另一国文字”;•化即是归化(adaptation),将外文用自然而流畅的本国文字表达出来;•化即是“化境”。也即是“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这与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和以译莎士比亚名闻遐迩、成绩卓著的朱生豪的“保持原作之神韵”有异曲同工之妙。译文欣赏Whomeverythingbecomes,tochide,tolaugh,Toweep;whoseeverypassionfullystrives;Tomakeitself,inthee,fairandadmired!——AntonyandCleopatraWilliamShakespeare嗔骂,嬉笑,嘀泣,各态咸宜,七情能生百媚。Everythingisthesame,butyouarenothere;andIstillam.Inseparationtheonewhogoesawaysufferslessthantheonewhostaysbehind.——拜伦致情人语《谈艺录》此间百凡如故,我仍留而君已去耳。行行生别离,去者不如留者神伤之甚也。参考资料•《林纾的翻译》钱钟书•百度百科=ala0#4•《钱钟书的化境及其翻译》文莉秋、彭春霞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07年10月第九卷第四期•《从《林纾的翻译》看钱钟书的翻译主张》陈逸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一期
本文标题:钱钟书翻译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504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