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四年级-自然常识教案
1、水流有力量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水流有力量;水位高,水流的力量大;流量大,水流的力量大。2、指导学生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3、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水从高处流下来的流量比从低处流下来力量大。教学难点总结使小水轮转动快的两个因素:水位高,流量大。课前准备水槽、铁丝、剪刀、易拉罐、水轮课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问题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海浪冲击岩石、瀑布飞流直下、水电站开闸放水的情景吗?为什么会有这样壮观的景象呢?流动的水可以产生力量(板书课题)学生观察汇报。培养观察能力与导入新课一举两得。二、探索体验解决问题老师这里有一个小水轮,你能用水流的力量使它转起来吗?试一试。你们的小水轮转起来了吗?在刚才的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吗?谈话:水轮转得快是因为┅┅转得慢是因为┅┅你认为在什么情况下水流的力量比较大?什么情况下水流比较小呢?猜一猜。在学生的方案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做以下对比性实验:1、流量大小的对比实验①用两个不同流量(孔有大有小)的易拉罐盛水,在同一个高度进行冲小水轮的实验。②在小组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发现大孔的易拉罐水流的多,小水轮转动得快。2、水位高低的对比实验①强调用小孔的易拉罐水冲小水轮,使小水轮转动起来。②用小孔的易拉罐水冲小水轮,想办法使小水轮转得快。③小组讨论: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发现易拉罐举得越高,小水轮转动得越快。3、兴趣活动,游戏比赛(1)找两个身高不同的学生参加比赛。(2)高个使大孔易拉罐,矮个使小孔易拉罐,同时进行冲小水轮实验。(3)学生观察:哪个小水轮转动得快?(4)提问:为什么高个同学冲的小水轮转动得快?(5)总结比赛结果:水位高,流量大,水流的力量就大,所以小水轮就转得快。小结:水的高低我们称为水位,水流的快慢我们把它称为流速,水的多少我们称为流量。看来水位、流速、流量就是影响水流力量大小的主要因素。2、水力的利用一、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水流有力量,认识人类对水力以及对风力、太阳、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利用。2、认识到水力是自然资源的一部分,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是可被改造和利用的。3、意识到从小要热爱自然,关心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二、重点、难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水流有力量,我们可以利用它。让学生认识到水力是自然资源的一部分,自然资源还有很多很多,都是可以被我们人类改造和利用的,从而意识到从小要热爱自然,关心自然,做大自然的好朋友是本课的难点。课时数:2课时三、教学过程(一)观察导入激活思维1、出示小水轮的模型,演示小水轮转动的实验,提出观察要求:“小水轮是如何转动起来的。”2、出示“木排顺流而下”及“洪水冲毁树木、房屋”的投影片让学生仔细观察。3、引导学生针对实验和投影片上出现的现象展开讨论,议一议自己的感受,说一说自己的看法,谈一谈小组的共识。4、小结学生发言,引出课题,板书课题。二、观察讨论深入理解1、利用看录象、投影出示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利用水力的相关资料,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看了这么多资料,你有什么想法?在小组中议一议。2、巡回了解学生讨论情况,并适时给以帮助和指导,尤其应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明水力的利用。3、组织学生把自己收集的相关信息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及时捕捉闪光点,给于鼓励;抓住分歧点,激起矛盾冲突,引导他们进行争辩。4、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人类对水力利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三、激活思维深化认识1、激活思维:水力可以被人类所利用,那除了水利,大自然还有哪些资源是可以被改造,被利用的?2、利用录象资料创设问题情境:现在你想说什么?先说给小组同学听一听。3、巡回了解小组讨论情况,及时加以指导。教师小结自然资源的丰富性。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前景的广阔性,以及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四、全课小结拓展延伸1、教师课堂小结2、拓展延伸: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何收获;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如何让更多的人知道你的收获呢?3、水的压力一、目的要求1.指导学生认识水的压力——水对容器的底和壁都有压力;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压力,压力是来自各个方向的;水越深压力越大。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课时数:3课时二、教学准备1、两端开口的圆筒(塑料筒、竹筒或粗玻璃管),在一端蒙一块橡皮膜。2、塑料瓶,在瓶壁下部开一个孔,在孔上粘一块橡皮膜。3.两个漏斗,都用橡皮膜蒙住漏斗口,用橡皮管把两个漏斗颈连接起来,不要漏气。4.高塑料瓶,在瓶壁的上、中、下部各扎一个孔。5.水槽、烧杯、水、抹布。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提问:什么是大气压力?大气压力的方向是怎样的?2.谈话:(1)谁会游泳?你在哪里游过?。(2)人站在齐胸深的水中,胸部有什么感觉?(感到有一种压力。)这是怎么回事?(水对胸部有压力。)3.讲述,为什么人站在齐胸深的水中胸部会感到有压力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水对容器的底和壁都有压力(1)讲解:在每组的实验桌上有一个两端开口的塑料筒,在筒的一端蒙住一块薄橡皮膜。用烧杯从水槽里取水,把水倒入塑料筒,观察蒙在筒底的橡皮膜有什么变化。(2)学生分组实验。(3)汇报实验结果。(4)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什么?(说明水对下面的物体——容器的底有压力。)(5)讲解:在每组的实验桌上有一个塑料瓶,在瓶的下部壁上有一个圆孔,在孔上蒙了一块薄橡皮膜。往瓶子中倒满水,观察蒙在瓶壁上的橡皮膜有什么变化。(6)学生分组实验。(7)汇报实验结果,(8)讨论:①以上实验说明什么?(说明水对容器的壁也有压力。)②说一说,水有没有压力?水的压力与固体的压力有什么不同?(9)教师小结:水有压力,不仅对容器的底有压力,对容器的壁也有压力。2、指导学生认识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压力,压力来自各个方向(1)讲解:在每组实验桌上有这样一个实验装置——两个漏斗,漏斗口上蒙着薄橡皮膜,一根橡皮管把两个漏斗颈连接起来。用手指轻轻压一个漏斗口的橡皮膜,观察另一个漏斗口的橡皮膜有什么变化?(会鼓起来。)(2)学生分组实验。(3)汇报实验结果。(4)讨论: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什么?(5)讲解:以上实验结果说明,当一个漏斗口的橡皮膜受到压力时,这种压力会经过橡皮管中的空气传递到另一个漏斗口的橡皮膜,使它鼓起来;那么,当我们看到一个漏斗口的橡皮膜鼓起来了,就知道另一个漏斗口的橡皮膜一定受到了某种压力。我们根据以上道理做一个实验,把一个漏斗放入水中,观察另一个漏斗口的橡皮膜有没有变化。(6)学生分组实验。(7)汇报实验结果。(8)讨论;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什么?(9)讲解: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知道,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压力。把水中的漏斗口朝向上、下、左、右、前、后等各个方向,观察另一个漏斗口的橡皮膜是不是都会被压鼓。(10)学生分组实验。(11)汇报实验结果。(12)讨论: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什么?(13)教师小结:通过以上两次实验,我们知道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压力,压力是来自各个方向的。(14)指导学生在课本中填写这个问题的结论。3.指导学生认识水的压力大小与水的深度有关系,水越深压力越大(1)讲解:在每组的实验桌上还有一个塑料瓶,右瓶壁的上、中、下部位分别扎了一个孔,往瓶中倒满水,观察有什么现象。(2)学生分组实验。(此实验也可以用演示的方法。)(3)汇报实验结果。(4)讨论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什么?(5)教师小结:瓶中的水所以能从瓶壁的小孔中冲出来,是因为水有压力;喷得越远,说明压力越大。在实验中我们看到,瓶壁上的孔越往下,水喷出的越远,这说明水的压力大小与水的深度有关系,水越深压力越大。(6)指导学生在课本上填写这个问题的结论。巩固、应用1.提问:通过本课学习你知道水的压力有什么特点?2.解释:(1)水库的大坝,为什么都是上面比较薄,下面比较厚?(2)在深水中作业的潜水员,为什么一定要穿用金属制成的抗压潜水服?布置作业设计实验:证明水越深压力越大。四、课后小记4、水的浮力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浸入水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部分的多少有关。了解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归纳能力。二、教学准备:平衡尺、铁块、木块、绳、水槽、测力计等。课时数:3课时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将一些物体放入水中,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些什么现象?有的沉有的浮。2、这些物体为什么有的会沉有的会浮呢?(二)学生自主学习。1、通过平衡尺认识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了。(1)认识浮在水面上物体受到了。A.教师演示:a.当平衡尺一端的小木块浸入水中,你会看到什么现象?b.演示前学生假设、猜想会有什么现象发生?B.汇报观察到的情况。C.学生分析这是为什么?D.师生共同小结:浮在水上的物体会受到力。(2)认识沉在水中的物体受到了。A.平衡尺两端都挂上铁块,将一端的铁块浸入水中,平衡尺还平衡吗?B.学生分组实验研究。C.得出结论: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3)结论:放入水中的物体,不管是浮在水面上的,还是沉在水中,都会受到。这个浮力的方向是朝上的。2、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部分的多少有关系。(1)请学生设计实验,怎样测量浮力的大小?(2)请学生说说自己的设计方案。(3)分组实验。(4)汇报实验结果。(5)测量大小的变化。要求依次测量铁块在空气中、刚浸入水中、大半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时的读数,通过比较,你发现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6)学生分组实验。(7)汇报实验结果。(8)得出结论:物体浸入水中越多,受到浮力越大。3、指导学生了解浮力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1)学生阅读P10的内容。(2)让学生交流在生产、生活中是怎样应用和使用浮力的?(三)小结本课:怎样测量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四)作业: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为什么还会有的沉有的浮呢?5、船一、教学目标1、了解船的发展史及发展背景;2、认识各种船及它们的用途;二、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数:2课时三、教学过程观看船的多媒体课件,问:这是什么?(船)导入课题:船1、新课(1)学生自读课文。(2)回答问题:人类最早的船是什么?随着生产的发展又发明了哪些船?(3)学生汇报学习结果。(4)教师小结。2、观察:认一认下面图中各种船,并了解它们的用途。(1)学生自己观察;(2)学生个别汇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3)全班小结。3、学会课文生词船独木舟帆船四、全课总结:今天我们了学习了什么?它有什么用途?6、轮子一、目的要求1.使学生知道利用轮子工作可以省力。2.向学生渗透对比实验的方法,并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二、课前准备1.课文第一部分的挂图或幻灯片。2.实验用重物(砖或书等)。3.圆杆铅笔,每组四枝。课时数:3课时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谈话: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挂图(或幻灯片)。(出示第一部分的挂图或幻灯片。)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讨论用哪种方法好提问:请你说说用哪种方法好?为什么?讨论:当学生指出用安有轮子的皮箱和用小车推粮食这两种方法好,可以省力时,教师再进一步提出问题。提问:为什么这两种方法可以省力?(引导学生指出这两种方法都使用了轮子。)小结:通过刚才的讨论,大家根据平常的经验,都认为使用轮子工作可以省力,用轮子工作真的可以省力吗?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轮子。(板书课题)2.指导学生通过实验,研究使用轮子工作能省力(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①找块整砖头,放在桌面上,用小拇指推一推,砖动没动,小拇指有何感觉。②将砖头下面垫上几根铅笔,再用小拇指推一推,砖头动没动,小拇指有何感觉。(2)学生分组实验。不垫铅笔和垫铅笔的方法各做l——2次。(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4)分析实验结果。讨论:比一比方法1与方法2有什么不同?方法1和方法2哪种方法省力?观察:砖头下边垫的铅笔像什么?组长再做方法2的实验,其余同学观察砖头下铅笔的运动。实验后启发学生指出滚动的铅笔像一个个轮子。(5)教师小结:垫在砖头下边的铅笔就好像是轮子,使用轮子工作可以省力。3.指导学生讨论生活中轮子的应用提问:学习了应用轮子工作
本文标题:四年级-自然常识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508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