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重症监护室静脉泵入多巴胺的系统管理
重症监护室静脉泵入多巴胺的系统管理作者:作者:金燕作者单位:延边大学附属医院重症监护室,吉林延吉133000来源:医学期刊/医药科学综合收藏本文章【关键词】重症监护室多巴胺系统多巴胺是一种拟肾上腺素药,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休克及急性肾功能衰竭,但因药物使用维持时间长,对局部反应较大,药物外渗可导致皮肤苍白,甚至坏死。我科自2007年1月起对使用多巴胺的192例患者运用系统管理,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1管理方法1.1用药前评估:了解患者的病史、局部循环状态、肢体活动情况、皮肤颜色、温度、弹性、有无肿胀。要选择大、直、弹性好、未被反复穿刺过、无淤斑、无破损的静脉。根据患者情况尽可能行锁骨下静脉、股静脉等深静脉穿刺后由深静脉给药,尽量不用或少用下肢静脉。因为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药物在血管内滞留时间长,导致药物对血管刺激时间更长。用药前确认针头在血管内后方可接通管道。1.2用药时监控:为了保证药物的匀速、持续、定量,我科常用微量泵。根据患者血压情况,遵医嘱调整泵入剂量,尽可能小剂量用药的情况下,使患者的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负责护士做到心中有数,15~30min观察注射部位,一旦发现有药液外渗,局部红肿,应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并用硫酸镁或酚妥拉明加654-2湿敷,并做好交班工作。1.3用药后监控:密切观察多巴胺静脉泵入后血管的局部表现。一旦发现皮肤白中带紫,即给予酚妥拉明加654-2湿敷[1]或硫酸镁湿敷。2结果192例中36例发生皮肤苍白现象,11例发生药物外渗现象,均发生在外周静脉给药者,由深静脉给药者无此现象。停药或另一管道泵入药物,经硫酸镁湿敷后,皮肤苍白现象逐渐消失,无一例发生局部坏死或静脉炎。3体会3.1做好评估是预防渗漏的前提:多巴胺有兴奋心脏,舒缩血管,升高血压,增加尿量的作用。长时间用药后可加重表皮血管壁痉挛缺血缺氧而致血管壁的通透性提高,使药液外渗〔2〕。用药前对患者进行全身情况及局部静脉评估,选择合适的静脉,有深静脉通路者首选深静脉给药。避免使用循环差的部位穿刺,可降低血管损伤,保护血管,防止药物外渗。3.2监控手段是预防渗漏的关键:护士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严格交接班制度,高度的责任心,加强巡视,是对药物输入质量的有效控制手段。减少穿刺次数、减轻对静脉破坏也可减少输液渗漏的发生。3.3采取有效的防范、补救措施:硫酸镁有降低或解除肌肉收缩作用,同时对血管平滑肌有舒张作用,使痉挛的外周血管扩张,促进渗出液的吸收。酚妥拉明是α-受体阻断剂,对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均有扩张作用,局部应用酚妥拉明加654-2液外敷,以拮抗多巴胺α-受体兴奋收缩周围血管而造成的损伤,促进渗出液吸收,加速药物的排泄,改善局部缺血缺氧状态。【参考文献】[1]戴月映.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静脉滴注多巴胺的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7):1619.[2]夏淳和.多巴胺、多巴酚酊胺静脉注射对幼兔外周静脉及周围组织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1):805.新生儿静脉微泵注射多巴胺致皮肤损害的护理发布者:刘亚君发布时间:2007-12-2110:19:00内容摘要摘要:总结50例新生儿静脉微泵注射多巴胺致皮肤损害的护理。认为选择粗、直的静脉,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应用静脉留置针多巴胺与无配伍禁忌的输液同时输入,能稀释多巴胺的浓度,减少多巴胺对静脉的刺激,减轻皮肤损害。50例中,局部皮肤无变化34例,占68%;局部皮肤由红转白14例,占28%;出现瘀斑1例,出现水泡1例,经及时处理无破裂,自行吸收消失。关词键:多巴胺;静脉微泵注射;皮肤损害;护理正文文字大小:大中小多巴胺是一种血管活性药物,具有改善周围循环,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收缩血管,使血压升高的作用,在新生儿病房中常用此药治疗重度HIE、休克、重症肺炎等。在持续静脉微泵注射多巴胺过程中,局部皮肤由红变白,出现瘀斑、水泡甚至皮肤坏死等皮肤损害。笔者通过50例患儿的观察、护理,获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0例,年龄为生后1小时~7天,体重2.6~3.4kg,重度HIE15例,休克5例,重症肺炎30例。使用多巴胺的浓度为2.5~5.0ug/kg.min加入10%GS24ml中,用微泵24小时持续注射。1.2方法用24G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将多巴胺组液体用微泵通过三通阀与静脉输液一起输入,按医嘱调节输液速度。1.3结果50例中,局部皮肤无变化34例;局部皮肤由红变白14例,苍白出现在输入液体后2~7小时,苍白范围直径2~5cm,或沿静脉方向条形发白;出现瘀斑和水泡各1例,局部予50%硫酸镁湿敷,皮肤无破裂,自行吸收消失。2护理1.1选择粗、直的静脉并用留置针。多巴胺是一种血管活性药物,最好选择头部和上肢大静脉,这样能尽快发挥药效,如条件所限也可选择下肢的大静脉。而留置针选用先进生物材料制成,作为头皮针的替代品,广泛用于输液、输血、动静脉取血[1],其针头为钝性,材料柔韧性好,不易损伤血管,减少药液渗漏出血管外。1.2熟练掌握穿刺技术,提高一次成功率,穿刺时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针头,确认注射部位无渗漏再接药液。用微泵将多巴胺组液体与静脉输液的药物(无配伍禁忌)用三通阀一起持续输入静脉,能稀释多巴胺的浓度,减轻对血管的刺激,减少皮肤损害。1.3加强责任心,多巡视。翻身、喂养、吸痰、换尿布等各项护理操作前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外渗,特别对出生1~2天的患儿,由于头部生理性水肿的存在,应观察局部肿胀有无增加,做好床头交接班工作。如发现药液外渗、肿胀,要立即拔针,并且在拔针前用0.9%NS2ml缓慢推注,对局部滞留液进行稀释,拔针速度宜快,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间,迅速用干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及其稍上方,直至不出血为止,一般5~10分钟,切忌在按压处来回揉动,按压力度适中。拔针后0.5小时用50%硫酸镁纱布湿敷于注射部位。如有苍白,无肿胀,可继续观察。本组出现水泡和瘀斑各1例,予50%硫酸镁湿敷后,吸收好转,皮肤无破损。3小结HIE、休克、重症肺炎患儿应用多巴胺是为了维持全身和各脏器足够的血液供应。多巴胺可使外周(皮肤、肌肉)血管收缩,皮肤苍白,持续滴入多巴胺后,可刺激局部血管收缩,发生痉挛,引起缺血、缺氧,静脉壁也可因缺血、缺氧而通透性增加,导致药液渗透[2];而新生儿血管细、脂肪少、静脉位置表浅紧贴表皮,容易引起自穿刺部位周围渗入皮下形成水泡[3];如不及时处理易造成皮肤损伤甚至坏死。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要加强工作责任心,密切观察,及时采取有效可行的护理措施,可以减少皮肤损害的发生。参考文献:[1]张晓静.国内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3):219-220.[2]庄红.输液渗漏对机体的损伤机理和防治进展.实用护理杂志,1999,15(7):7.[3]谭启明.新生儿静脉输入外渗引起水泡原因分析与预防.护士进[修杂志,2001,16(8):637.ICU清醒病人的心理护理2008-11-510:39【大中小】【我要纠错】近年来,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ICU是集中收治急危重症病人的场所,为治疗、护理需要常住监护病房,尽管监护病房拥有完善的设备、高素质的医疗护理人员、严密的监测、整体化的治疗护理,但仍有近50%的病人在监护期间出现不良的心理反应。这种不良的心理反应称之为ICU综合征,可表现为定向障碍、记忆和判断力受损、焦虑、恐惧和抑郁,甚至拒绝治疗,影响疾病预后。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的开展,降低ICU综合征的发生率是对护理工作者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现将此类病人的特点分析如下。1、心理特征1.1.初期焦虑恐惧:由于重症监护病房有别于普通病房,不允许亲属陪护,收住的都是病情危重的病人,患者极易产生恐惧感,缺乏归属感。1.2.否认、偏见:多发生在病人经抢救,急性症状得到初步控制,病情逐渐好转,认为自己的病没那么重,无需监护或机械治疗,气管切开后怕以后会留下语言障碍。1.3.忧郁:一般在4~5天后出现,多见于在职人员种类的病人,这一类的病人怕留下后遗症,担忧以后的工作能力,害怕失去工作、害怕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等等因素。护理人员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重视与病人的心理沟通,增强病人的信任。避免因技术因素、治疗手段对病人造成的伤害,尽可能缩短病程。调动病人的内在潜力,引导病人恰当地采用心理防御机制。1.4.急躁:患者对工作及家庭的担忧,气管切开、气管插管造成的不适及失去语言沟通能力,身体的不适与心灵的疾苦无法用语言表达,病人肢体语言表达的意思又得不到恰当的理解。1.5.依赖心理:病人由于熟悉和习惯了监护环境及了解了抢救治疗水平,不愿意离开监护病房,希望得到更全面的照顾,不愿医护人员离开病床边以及离开视线范围,这样才觉得安全,生命才有保障,此类病人多见于生活富有者。2、护理要点(1)针对病人的焦虑、恐惧心理,医务人员就要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以最快的速度加以处理,通过对病人的触摸等肢体语言及语言的沟通技巧,增强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和在ICU病房的安全感,这样可以减轻或消除病人的焦虑和恐惧心理。(2)ICU监护室的病人受许多因素影响,他们互相转化、互相制约,心理护理复杂,所以护士要善于观察他们的表情和情绪反应,不要在床边谈论患者的病情,发现异常情况时,尽量不要流露出紧张神情,以免给病人增加恐惧心理。(3)由于有的病人做了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他们无法用语言交流,病人只能通过表情、手语和写字来告之躯体的痛苦,这就需要我们护理人员要有足够的耐心及高度的责任心,多观察病人的表情,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4)要把病人的家属和病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护理,指导病人家属的探视情绪,帮助家属稳定情绪,不要把紧张恐惧的心理带给病人。(5)针对病人的依赖心理:通过护理当中的交往以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巧妙地向患者暗示病情正在稳定好转,身体正在逐步康复,进而改变病人的感受和认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转出ICU病房的决心。总之,心理护理在护理工作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它是护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疾病的转归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特点,给予不同的心理支持、疏导及疾病宣教,以预防ICU综合征的发生。同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护士的职业素质,创造舒适的病室环境,增进病人对医护的信任,在预防ICU综合征的发生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ICU清醒患者机械通气期不良心理因素分析及护理【摘要】目的:观察ICU清醒患者机械通气期间的心理行为反应及心理护理的实施效果。方法:采用心理健康状况自评量表()对行机械通气的140例患者进行心理状况调查并分析各不良心理反应的原因。结果:ICU机械通气患者存在抑郁、焦虑、恐惧心理,心理护理后患者该3项心理反应均低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针对性护理,能减少患者不良心理行为反应,稳定情绪,保证机械通气的顺利进行。【关键词】呼吸,人工/副作用;危重病/心理学;症状自评量表();护理机械通气是抢救危重病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由于危重患者垂危心理和ICU特殊的床旁区域环境,势必影响机械通气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心理反应,进而影响疾病转归。因此,我们通过对140例入住ICU并行机械通气的清醒患者进行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了解其心理改变,分析产生不良心理反应的原因,并在这些病因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40例患者,男性100例,女性40例,年龄最大为90岁,最小12岁,分别是全麻术后30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呼吸功能衰竭60例,重症肌无力30例,20例为其他原因,均为呼吸功能障碍需要进行机械通气,通气时间1~10d。1.2方法1.2.1不良心理因素分析采用封闭式问卷,以自填方式进行调查。运用心理健康状况自评量表()对机械通气患者进行心理测定[1],并对其不良心理反应进行分析。同时,通过设立心理护理前后
本文标题:重症监护室静脉泵入多巴胺的系统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604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