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1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摘要2001年11月5日中国成为WTO的正式成员国标志着中国经济融入整个世界经济的进程加快也预示着WTO的各项规则将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各个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2006年底我国银行业又将全面对外开放届时中国银行业将面临与外国金融机构的更激烈竞争无论从WTO对整个金融体系所造成的冲击还是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的重要内容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性显然毋庸置疑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应对策略事实上按照先将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思路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尤其这几年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如放开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允许金融机构自行确定除活期和定期整存2整取存款外的其他存款种类的计结息规则、推出利率互换试点等这些措施无疑为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但与此同时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渐行渐近国有商业银行也将面临更多的风险如中国人民银行在《2005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2006年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方面将实施多项对市场影响极为明显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两项包括长期大额存款的利率市场化和建立实施动态调整再贴现利率机制这便将对企业融资和银行的资本运用产生重大影响国有商业银行资金成本高、运作收益低困境可能加剧这无疑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从容应对利率市场化形势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在日益开放的经济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已成为当今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一、当代利率政策理论综述利率市场化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作指导古典利率理3论、新古典利率理论、凯恩斯以及新古典综合派利率决定理论的长期争论分别从不同侧面讨论了“利率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这一根本问题麦金农和肖以及新制度金融学也分别从自己的角度论证了利率市场化的客观要求诸多理论的争论和回归论证了一个核心观点即利率市场化是客观规律这也为发达国家乃至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此相比中国利率市场的理论研究还比较滞后但经过一批批学者们的不懈努力终于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理论并指导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1.利率的内涵利率到底是什么这是在研究利率市场化理论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楚的一个问题而事实上我们很难对利率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因为它包含的范畴实在太广了从微观来看利率是借贷资金的价格是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从宏观来看利率是调节资源(资金)配置的重要手段是货币政策传导的枢纽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在这里我们将利率定义为对于金融债务(信贷、债权等)所支付的利息占债务本金额的比率它是衡量利息高低的指标也是货币的时间价值的具体表现1正是由于利率隐藏着非常复杂的经济关系利率历来是经济学家们探索和研究的经济领域也是各国政府调控经济发展的重4要工具2.利率决定理论利率市场化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作为指导古典利率理论、新古典利率理论、凯恩斯以及新古典综合派利率决定理论的长期争论分别从不同侧面讨论了“利率是由什么决定的”这一问题古典利率理论的理论核心在于储蓄和投资共同决定实际利率并且利率具有自发调节经济失衡的作用由此可见其实质是一种市场化的利率决定理论是现代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理论的雏形但这一观点在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中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凯恩斯提出了他的流动偏好理论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认为利息是对人们放弃流动性追求收益性的补偿而利率则是衡量人们的流动性偏好的指标利率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现象他决定于人们意愿持有的货币量与现实中的货币存量相等也就是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之时利率水平的失衡会通过人们对于货币和债券的选择来自发进行调整基于对凯恩斯观点的分析有的学者认为凯恩5斯强调利率是由货币需求决定的而货币需求是受政府操纵的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赤字或货币扩张(放开货币发行)来扩大投资影响利率并把利率保持在低水平于是在相当一段时间凯恩斯的利率决定理论成为了各国利率管制的理论渊源世界各国纷纷以此为指导思想对经济和金融进行严格管制但与此同时他将利率视为纯粹的货币现象这一点受到了诸多批评在凯恩斯之后他的学生罗伯逊(D.H.Roberson)等人又提出了可贷资金利率理论其将利息视作是借贷资金的代价因此利率应当由可用于贷放的资金的供求来决定可贷资金的需求主要包括投资和货币的窑藏而供给主要来源于储蓄、货币供给增加的反窑藏可贷资金市场的供求达到平衡时均衡的利率水平也就随之确定其实质也是强调利率是由整个社会的可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决定的也即利率由市场决定但是他在兼顾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却忽略了两个市场各自的均衡为弥补上述缺点许多学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其中希克斯和汉森的IS-LM模型分析是相对最为成功的一种IS-LM模型认为应当以投资需求函数、储蓄函数、流动性偏好函数和货币供给为基础借鉴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和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综合考察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情况考察收入和利6率的相互决定关系其强调利率由市场决定另外又要求控制利率上限便于央行进行控制上述传统的利率决定理论贯穿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背景是不同阶段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来源于不同阶段的发展的矛盾与问题虽然最终认为利率由供求关系决定从而实现利率市场化虽然上述理论是以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作为研究对象但对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上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3.麦金农和肖的利率抑制与利率自由化理论麦金农和肖是最早关注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的经济学家在其1973年的著作中他们指出金融抑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典型的特征其中利率抑制2是金融抑制的一个重要手段在金融抑制的环境里一方面过低的存款利率抑制了人们的储蓄愿望造成资本供给不足另一方面由于贷款利率的限制借款人可以按照很低甚至是负的利率得到贷款但这同时也降低了金融机构为投资分配储蓄能力麦金农和肖主张为了刺激金融增长应该实行利率自由化的金融改革措施他们认为利率自由化提高了国内私人部门的储蓄的报酬也会有更多的机会分散持有国内金融资产储蓄率的提高扩大了金融机7构的规模给更多的物质资本投资者提供了资金的支持4.赫尔曼、斯蒂格利茨的金融约束与利率控制进入20世纪90年代信息经济学的成就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很多经济学家分析了在信息不完全的前提下金融领域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问题赫尔曼、斯蒂格利茨等人于1998年提出了金融约束论3金融约束理论与金融自由化理论针锋相对主要从信息不对称、监管的角度强调政府适当控制利率上限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其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原因金融市场最有可能存在市场失败一定程度的政策干预不仅使市场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也有助于提高各部门的经济绩效5.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理论研究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但在宏观层面已形成一套较完整的学术理论从而指导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开展8(1)关于利率市场化的界定由于利率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利率市场化改革自然就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李扬认为4利率市场化改革至少包括如下四个要点①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是变革融资活动的风险②由于融资活动的多样性“一步到位”的方案很难找到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利率“双轨”并存不可避免③通过促进货币市场的发展来促成基准利率形成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④由市场放任自流决定的利率水平并不能自动保证国民经济达成稳定增长和充分就业因此货币当局始终都必须保持对利率的控制权在市场化条件下主要表现为拥有足够且有效的市场手段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利率走势(2)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时序与条件研究大部分学者都不赞同激进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路径渐进式的利率市场化被认为是一种更为稳妥的方案之所以激进的方式不可取钱小安认为5这是因为全面放开利率后可能造成以下三个方面的冲击①由于长期存在的资金缺口投机因素和与其因素的影响会推动资金的需求从而加大资金缺口②利率的大幅波动从而产生对金融资产保值的要求并出现金融衍生工具导致投机的出现投机因素进一步加剧利率的波动③9利率的上升会给国有企业的经营带来困难社会资金可能从产生领域流向流通领域或虚拟领域也有学者认为利率市场化要遵循一个特定的顺序①是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市场化;②是国债利率的市场化;③是确立市场化的中央银行基准利率;④是开放贷款利率紧接着放开存款利率二、利率市场化的实践利率市场化是经济金融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客观需要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西方国家大多出现了政府放松利率管制、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更多地由市场决定的利率市场化趋势形成了一股国际范围的利率市场化倾向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率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金融杠杆利率自由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在不同的市场经济国家利率市场化的实施产生了不同的效应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利率管理体制都朝着国家管理日益放松、市10场自由决定的范围和程度日益加深、利率日益自由化的方向发展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利率在市场化实施过程中的差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利率自由化但二者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在发达国家市场机制比较健全由于某些特定的原因对利率和金融实施管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利率管制和对金融机构的管制都要放松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没什么大的障碍其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开放的时机选择如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就经历了较长时间从1970年开始到1986年才结束但在抑制“金融脱媒”6、增强利率敏感性及银行业间竞争等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这类国家的利率开放对总体经济产生的震荡较小成熟的市场能较为迅速地吸收利率市场化的负面效应而使利率市场化的正效应较为突显而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情况就较为复杂利率自由化以后会大大地提高实际利率水平与货币的真实收益率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但由于可能不够完全具备其他的配套改革措施而使得金融自由化的进一步推行变得困难带来总体经济的不稳定因此在发展中国家推行利率自由化之前必须首先11培育实施利率自由化的前提条件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注重防范风险与宏观经济不稳定性的发生2.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和改革思路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制的重大变革也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确定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央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其改革的原则是正确处理好利率市场化改革与金融市场稳定和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本外币利率政策的协调关系逐步淡化利率政策承担的财政职能确定改革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7通过整理几十年来央行陆续出台的相关政策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已为利率市场化改革作了漫长而充分的准备1996年6月我国放开了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实现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拆借利率揭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序幕此后我国利率管制逐步放松利率市场化改革12措施陆续出台1997年以后我国先后开放债券市场利率和银行间市场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放开了境内外币贷款和大额外币存款利率;试办人民币长期大额协议存款;逐步扩大人民币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2004年1月1日央行再次扩大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3月25日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10月29日放开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限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2.3倍实行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制度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2005年1月31日央行发布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同年3月16日央行再次大幅度降低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并完全放开了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允许金融机构自行确定除活期和定期整存整取存款外的其他存款种类的计结息规则2006年2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2005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2006年央行将一如既往地遵循渐进原则采取一系列措施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具体包括13适当简化贷款的基准利率期限档次推进长期大额存款利率市场化;研究推出利率衍生产品;完善中央银行利率体系;提高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能力等等从另一个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央行为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于06年1月24日起允
本文标题: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639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