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区域经济学三讲 都市圈有关理论及中国都市圈评价
区域经济学第三讲都市圈若干理论问题及中国都市圈评价•第一节国外都市圈的发展•第一节都市圈的若干理论问题•第二节中国都市圈的评价1.国外都市圈的发展•全球六大都市带的提出•日本的都市圈发展实践1.1全球六大都市带(区)的提出•自1957年著名的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提出了大都市区概念(JeanGottmann,1957)以后,全球大都市地区引人注目的经济现象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研究。•戈特曼首次使用Megalopolis一词命名美国东海岸这一都市密集区,该词的原意指古希腊人梦想建立的巨大城邦。全球六大都市带•戈特曼进而在1961年研究了世界上著名的六大都市区,并认为这样的地区不是一个简单的大城市,而是一个面积广大、有几个大都市相联接的城市化区域。•戈氏划出的六大都市带(区)包括:北美2个、欧洲2个、亚洲2个。图1:全球六大都市带的分布美国的两大都市区•纽约大都市区:该都市区从波士顿到华盛顿,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几个大城市,共40个城市。该都市区长965公里,宽48到160公里,面积13.8万平方公里。人口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北美五大湖都市区:该都市区分布于五大湖沿岸,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并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它与纽约都市区共同构成了北美的制造业带。欧洲的两大都市区•巴黎大都市区:主要城市有巴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布鲁塞尔、科隆等。这个城市带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40座,总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00万。•伦敦大都市区:该都市区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包括大伦敦地区、伯明翰、谢菲尔德、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大城市,以及众多小城镇,这是产业革命后英国主要的生产基地。该城市带面积为4.5万平方公里,人口3650万。亚洲的两大都市区•东京大都市区:一般指从千叶向西,经过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到京都、大阪、神户的范围。这个区域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超过全日本全国的1/3,人口将近90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将近70%。•长江三角洲都市区:这个都市区由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南京、南通、镇江、杭州、嘉兴、宁波、绍兴、舟山、湖州等城市与上海一起组成。面积近1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000万常住人口则有1亿。1.2日本都市圈的发展•日本本国分为三大都市圈:首都圈、中部圈、近几圈,他们分别以东京、名古屋和大阪为中心。•三大都市圈规划始于1950年代,是日本对最重要的城市化区域所进行的战略性空间发展部署。该规划迄今已经进行了五轮,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1950~1960年代为早期规划时代,由于城市极化现象严重,规划以抑制大城市的过度发展为目标;(2)1970~1980年代为中期,为适应经济发展,从单纯的大都市抑制转变为培育多核心城市群,促进都市圈的均衡发展;(3)20世纪末期进行了最新一轮的规划,以形成多轴型国土构造为目标,以图促进国土的均衡发展。图2:日本三大都市圈的现状结构表1:日本三大都市圈在全国的地位17.022172.0314.835.60名古屋圈68.448734.0634.2512.94合计18.532364.739.823.71大阪圈32.894197.39.63.63东京圈占全国%km2占全国%万km2人口面积都市圈(1)东京都市圈(首都圈)•东京都市圈包括四层范围:第一层范围为东京中心城市,包括市区的23个区;第二层范围为东京都大城市区,包括市区的23个区和郊区的26个市、3个镇、1个村庄以及一些岛屿;第三层范围为大东京都市圈,包括东京都和神奈川、埼玉、千叶三个县;第四层范围为全国首都圈,包括东京及周边的茨城、枥木、群马、埼玉、千叶、神奈川、山梨七个县。表2东京都市圈四个圈层的空间结构和人口密度(2003年)面积(平方公里)人口(万人)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中心城市621.4583013356大城市区2187.0512315629东京都市圈1328134052564全国首都圈3634941971155请注意上海都市圈的对比表3:东京昼夜人口变化地区昼间:万人夜间:万人夜/昼全都1466.691201.730.819348区部1112.51809.230.727391千代田85.523.600.042095中央区64.847.220.111351港区83.7715.930.190164市部345.57383.711.110368郡5.816.031.037866岛屿2.802.760.985714图3:东京大都市圈结构的演变注意对比上海原来规划的一城九镇,以及后来的三个新城、若干中心镇和一般镇图4:东京大都市圈的职能分工(2)大阪都市圈(近几圈)•大阪圈是仅次于首都圈的日本文化与产业中心。它包括大阪府、奈良县、京都县、和歌山县、兵库县以及福井县、三重县、滋贺县的部分区域。经过四次规划和数十年的建设,形成了目前以京都、大阪、神户为中心的“三级一轴”构造。三个城市定位于不同的功能,大阪——经济功能、京都——文化、学术、观光功能和神户——时尚、国际功能、适合居住。大阪圈的经济地位•大阪都市圈2000年拥有人口217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7580亿美元,超过加拿大整个国家。•请注意上海2000年是4551亿元人民币,2004年是7450亿元人民币。•上海和大阪是友好城市,两个城市在各自国家的地位相似。大阪圈的人口和经济•大阪都市圈占有全国面积的9.82%,城市面积的12.23%,农村面积的9.16%,却聚集了18.53%的人口,而且人口密度,都市圈内的大部分县均高于全国平均密度,大阪更是达到了4650人/平方公里,远高于全国的334人/平方公里,和都市圈的630人/平方公里,存在明显的聚集效应。表4:大阪圈内经济差异面积/KM2人口/千人(1995)人口密度/人/KM2(1995年)经济密度/亿日元/KM2人口密度区域指数(全国平均为1)经济密度区域指数(全国平均为1)大阪府1891.887974650207.05113.79816.311奈良县3688.114313888.8281.1510.695京都县4612.3262957020.1861.6911.59和歌山县4716.210802296.6770.680.526兵库县8388.2540264423.6241.9111.861福井县41988271976.8250.5850.538三重县5774.3184231910.6080.9470.836滋贺县4021.9128732012.7730.951.006大阪市夜间人口与日间人口的对比图5:大阪市内人口的日夜迁移变化图6:大阪都市圈的圈层结构图7:大阪都市圈的构成(3)名古屋都市圈(中部圈)•名古屋圈包括爱知县、富山县、石川县、福井县、长野县、歧阜县、静冈县、三重县、滋贺县,它以爱知县的首府名古屋为中心的,所以又称为名古屋圈。表5:1999年名古屋圈土地面积和人口(单位:平方公里、千人、人/KM2)地区土地总面积城市面积农村面积总人口人口密度全国合计37785595156257090126686335名古屋圈56044163493527221564385富山2802109815771125401石川4185179223931186283福井418918882301831198长野12598270084722223176岐阜10209155184512218217静冈7328223132313776515爱知51172460261570081370三重5761200537561864324滋贺385562424761333346名古屋的经济结构•1997年名古屋都市圈的生产总值为88.07万亿日元,占全国(506.51万亿日元)的17.4%。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占全国的比重是15.8%,第二产业占全国22.4%,第三产业占全国14.9%。•就业人员占全国的17.7%,其中农、林、渔、矿业占全国的16.9%,制造业占24.0%,第三产业占16.5%。在名古屋圈内各县,爱知县的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的数量,都明显高出别的县。(4)三大都市圈人口集聚的变化图8:日本三大都市圈人口迁入的变化2.都市圈的若干理论问题都市圈的内涵都市圈的基本特征都市圈的范围和中心城市的作用都市圈的整体效应都市圈的形成要素成长的动力2.1都市圈的内涵•都市圈就是以经济比较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与其有经济内在联系的和地域相邻的若干周边城镇所覆盖的区域共同组成的,其经济吸引和经济辐射能力能够达到并能够促进相应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地域范围。2.2都市圈最基本的特征概括第一,有一个中心城市(也可能是双核);第二,圈内的城市结构完整,即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第三,各城市间联系密切,尤其是中心城市对外围城市间的集聚与扩散作用明显。2.3都市圈的范围和中心城市的作用(1)中心城市的作用(2)都市圈的范围(3)城市间的竞合关系(1)中心城市的作用•都市圈可能是单核心或多核心。但不管是一个或多个核心,中心城市对都市圈的意义十分重大。中心城市的规模和能量决定了它辐射的远近,因而也就决定了都市圈范围的大小;中心城市的性质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都市圈的性质。•总之,群龙无首的地区只是一般的区域,而绝不是一个都市圈。(2)都市圈的范围•既然都市圈的范围取决于中心城市的辐射远近,那么由于中心城市辐射强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衰减,当这种影响微不足道时,都市圈的边界也就大致可以确定了。•有人认为都市圈半径大致为100公里,有人认为200-300公里,最远可以达到400公里。那么即使是按照400公里,说明都市圈的范围还是有限的,而绝不是随意人为扩大的。(3)圈内城市间的竞合关系•都市圈比非都市圈地区通常有更高的效率,这种效率来源于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以及外围城市之间的竞争,同时也来源于他们之间的有效合作。•都市圈内的城市之间在不同时间、不同领域选择竞争还是合作,取决于他们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市场结构的特点,但最终结果总是一种均衡。而这种均衡将符合都市圈整体效益最大化原则,即实现都市圈所有城市的共赢。2.4都市圈的整体效应•(1)集聚效应•(2)规模效应•(3)结构效应•(4)成本效应•(5)品牌效应(1)集聚效应•与单体城市不同的是,都市圈的集聚具有更大的规模、更好的弹性和回旋余地。(2)规模效应•规模效应来自于都市圈所创造的引人注目的巨大市场:不仅仅是消费市场,在生产环节,产业链诸环节上企业之间所互相创造的供求关系如此之多,以至于中间需求亦形成了巨大的市场。(3)结构效应•都市圈的结构效应主要体现在,完善的大中小城市体系有利于中心城市向外围城市辐射力的传递,而不至于落差太大而使这种辐射力半途耗尽,通过诸如“墨渗效应”的作用,都市圈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得以有效传递。至于大中小城市在产业方面的合理分工优势,也是单体城市所不具备的。(4)成本效应•都市圈内便捷的交通、统一的市场、丰富的合作机会都大大节约了企业的成本。这种成本的节约来自都市圈内大量的外部经济——不仅每一个城市都可能给圈内的其他城市带来外部经济,而且不同城市的产业之间、企业之间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外部经济,这些都使都市圈的成本效益凸现。(5)品牌效应•都市圈本身就是一个品牌,尤其是具有重要影响的世界级都市圈。•都市圈的品牌效应来自各个城市品牌的集合效应,几乎每一个城市都为都市圈总品牌贡献了力量。上海都市圈的品牌•近年来,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城市要加入长三角,这是因为都市圈内的城市都可以享受他们共有的品牌。•嘉兴在美国的一次招商活动中,“上海”成为他们的区域坐标参照系。2.5都市圈的形成要素•(1)区位因素•(2)基础设施•(3)人文因素(1)区位因素•区位条件是都市圈形成的基本条件。在都市圈的城市等级体系中,中心城市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交通方便,能起到对国内和国外双向吸引和辐射作用,以及具有沿着轴向发展的区位和相应条件。•绝大部分都市圈都位于江海交汇
本文标题: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区域经济学三讲 都市圈有关理论及中国都市圈评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666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