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解读空间空间&规划史:贵阳空间结构和规划理念转型古代贵阳·儒家礼制·中轴对称•元朝:公元1279年,忽必烈为巩固对西南疆土的统治,派军修建顺元土城。•明朝:公元1382年第一次大规模新建贵阳城,周九里,大型公共建筑集中于大十字一带。公元1626年修建外城,形成“内外二城”的格局,城市布局呈不规则椭圆形,面积约2.26平方公里,共9座城门。明朝的贵阳城,已摆脱元朝的封闭式小农经济,出现了坊市贸易,仍以大十字为中心,以中华路为主线形成12处坊市。大十字南明河明贵阳城中华路解读空间•清朝:贵阳城垣面积几乎没有扩张,城坊格局也基本沿袭明朝的中轴线对称格局。至清末民初,贵阳城以大十字为中心,7条大街将城市分为四大片区,居民数万。民国贵阳·现代启蒙·格局延续•街道基本保持清代格局,城区向南明河以南延伸。同时出现现代意义上城市规划和建设(南明新住宅区、省府路等)。•编制了一些城市规划方案(多数未予实施)与法规。•成立贵州公路局(贵阳近代史上最早的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修建公路通川、滇、湘、桂各省,贵阳成为西南公路运输枢纽。•民国时期,贵阳城区面积不到7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高达2万以上。第一条高级路面的省府路拆除的城墙城市中轴线北区西区东区南区民国贵阳城解读空间建国初的贵阳·工业导向的实质性扩张•“一五”时期:开始着手编制总体规划以及甘荫塘、云岩村、莲花坡等工业区的详细规划。但很快受政治环境影响而中断。基础设施建设有所发展。•“二五”时期:此间编制的总体规划以发展工业为基本导向,“现代化工业和铁路枢纽城市”,发展“钢铁有色金属冶金机械工业”。并以规划为依据,建设形成若干工业区。•城墙和部分古建筑被拆除,道路和街区总体上突破民国格局,形成方格网加环状的空间肌理。•伴随铁路、电厂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对集中的工业区建设,城区空间向西、南郊区展开实质性扩张,同时出现白云、林东这样的工业飞地。建国初贵阳城市规划图建国初工业布局示意白云铝工业中心油榨街钢铁中曹机械制造中心甘荫塘机械/水泥/轻化工中心二戈寨钢铁马王庙橡胶解读空间三线贵阳·政经动荡·工业扩散•三线建设时期贵阳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仍然是工业导向。与前一时期不同的是,受国家工业布局政策转型的影响,这一时期规划和实际建设中的工业布局和城镇体系规划趋向分散,发展重心由中心区及其近郊地带,向远郊乡镇(朱昌/牛场等)转移。•龙里和贵定曾被建议纳入贵阳经济区。•中心区布局明确了放射道路和环形道路结合的道路骨架,并进行了公共设施布局规划(包括延续至今的省市两级行政办公用地的布局)。•两次总体规划均未能报审。60年代贵阳城市规划图解读空间改革前的贵阳·小结•空间视野逐渐拓宽,工业布局向外围多点扩散。•中心城的省级中心职能逐步巩固。•基本奠定了80、90年代的城市发展格局。50年代贵阳城市规划图60年代贵阳城市规划图70年代贵阳城市规划图解读空间改革初的贵阳·1986版总规•这版规划的城市总体布局分为中心区、市区、郊区小城镇三个层次:–中心区:建成区面积35km2,规划人口57.8万人。–市区:小河镇、二戈寨、甘荫塘中曹、马王庙、龙洞堡,建成区面积38km2,规划人口25.5万人。–郊区小城镇:白云工业区、花溪镇、新添寨镇、金竹、林东、洛湾、都拉营、青岩镇、孟关。–以5、10、15、20km为半径的空间层次。贵阳城镇布局示意图(1986-2000)贵阳市区用地规划图(1986-2000年)解读空间•现状用地布局(1983年):工业用地分布零散,与居住和公共设施用地混杂。内城工业规模较小,郊区是相对大中型的工业企业。大专院校尚未向花溪区发展,主要分布在内城和龙洞堡、马王庙。商业不发达,内城核心区尚未形成集聚的商业区。•规划功能结构:各方向扩散的组团式布局,重点是近郊半独立组团–小河镇:机械为主的工业区-7万人–二戈寨:铁路枢纽、仓储-4万人–甘荫塘中曹:铁路西站和中转仓库、装卸作业区为主-5.5万人–三桥马王庙:劳动密集无污染的轻手工业和食品工业-6万人–龙洞堡:机场和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为主-3万人•规划整合升级:强化内城核心区的商业服务功能。建设龙洞堡机场。解读空间1990年代的贵阳·1996版总规
本文标题:空间演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674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