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下知识点
1知识点《北京的春节》一、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满族,生于北京。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的作家。主要作品: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二、我会写组词蒜:suàn(大蒜、蒜泥、鸡毛蒜皮)醋:cù(米醋、吃醋、添油加醋)饺:jiǎo(饺子、水饺、蒸饺)摊:tān(摊位、地摊、烂摊子)拌:bàn(凉拌、搅拌、拌嘴)擦:cā(擦洗、擦脸、摩拳擦掌)眨:zhǎ(眨巴、眨动、一眨眼)宵:xiāo(元宵、通宵、通宵达旦)燃:rán(燃烧、点燃、燃眉之急)贩:fàn(贩卖、商贩、二道贩子)彼:bǐ(彼此、彼岸、顾此失彼)贺:hè(祝贺、贺岁、贺喜)骆:luò(骆驼、骆驿不绝)驼:tuó(驼铃、、驼背、驼绒驼峰)恰:qià(恰好、恰巧、恰到好处)三、多音字铺:pū(铺路)pù(店铺)分:fèn(分外)fēn)(分开)间:jiān(中间)jiàn(间隔)更:gēng(三更半夜)gèng(更加)四、理解词语腊月:农历十二月。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小年:节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在这天祭灶。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娴熟:熟练。零七八碎:零散没系统的事情或没有大用的东西。本文中指杂拌儿之类的零食。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本文中指实在没有办法赶回来过年。截然不同:形容事物之间间,界限分明,完全不一样。截然,界限分明地。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更,改变,改换。悬灯结彩:悬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五、近义词热闹——喧闹娴熟——纯熟分外——格外规矩——规则欢喜——欢乐预备——准备六、反义词充足——短缺热闹——冷清间断——持续截然不同——一模一样娴熟——生疏七、句子解析1.“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zhōu)。天气的“冷”与年味的“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年”在北京人心中的重要地位。2.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腊八熬腊八粥这一民俗,也说明了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3.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型各色,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从四个“有的……”组成的排比句,可以感受到灯的种类之多,样式的新颖有趣。这些细致的描写都是为了突出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4.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是一个总结句,与第11自然段的“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相照应。写出元宵节带给人们的总体感受——美好快乐。5.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写春节期间观灯逛庙会的快乐时光,到了正月十九,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下文该写一切归于正常了。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2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子中。八、问题归纳1.作者写了老北京的春节的哪些重要的日子?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四天的情景描写得比较详细,而对于“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三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这样处理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2.北京的春节有什么特点?北京的春节开始得早,腊月初就开始了,说明人们很重视春节。3.“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这一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这一句是过渡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孩子们的欢喜,也引起下文大人们的忙乱。4.认真阅读第七自然段,说一说从哪能体会出除夕热闹?什么叫守岁?从“味、色、声”的角度体会除夕真热闹。“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从人们活动中体会到除夕热闹。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吃团圆饭、放鞭炮、守岁等活动表现了除夕的热闹。5.“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把“又”字去掉行不行?不能把“又”字去掉。“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让人自然回味起春节的前几个高潮,表现出作者在文章结构、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用。6.第十二自然段作者主要写了元宵节的什么风俗?有什么特点?理解:作者主要写了元宵节看花灯的风俗,主要突出了花灯的数量多、种类多。7.“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这一句是这一段的中心句,概括了本段的主要内容。“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看花灯、放花炮,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8.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理解: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九、课文主题本文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描绘了一幅幅北京人过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腊八粥》教材分析:3本文是作家沈从文的作品,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看到粥的惊异以及吃到粥的满足,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使课文犹如一张腊八风俗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整篇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的神态和心情,展现了一幅纯朴、和谐、温馨的图景。对话贯穿全文,从八儿向母亲焦急的询问,到与母亲的讨价还价,到惊讶,展现八儿的的天真和童趣。同时本文的主要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从八儿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独自猜想到亲眼所见,都表现了八儿的可爱活泼的性格特点。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作者介绍: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员。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我会写:腊:腊八腊月腊肉腊鱼粥:江米粥八宝粥粥少僧多腻:油腻肥腻腻烦玩腻了栗:板栗栗子栗色咽:吞咽咽气咽口水狼吞虎咽匙:茶匙汤匙匙子羹匙灌:浇灌灌溉灌注灌输灌木搅:搅拌搅动搅混搅局搅乱搅扰稠:浓稠稠密稠人广众嘟:嘟囔熬:熬药熬粥熬夜煎熬熬磨褐:褐色褐土褐煤短褐缸:水缸鱼缸茶缸染缸糖缸脏:脏土脏水脏话脏字脏兮兮筷:筷子碗筷竹筷火筷形近字:腊(腊月)蜡(蜡烛)栗(栗子)粟(粟米)咽(吞咽)烟(烟火)稠(稠密)绸(绸缎)褐(褐色)喝(喝水)缸(水缸)缺(缺少)多音字:匙:chí汤匙shi钥匙发:fā发现fà白发曾:céng曾经zēng姓曾脏:zāng肮脏zàng内脏近义词:叹气——叹息搅和——搅拌反抗——抗争奇怪——古怪4猜想——猜测特别——特殊反义词:整齐——凌乱反抗——屈服常见——罕见特别——普通理解词语:【洋车】即人力车。旧时一种用人拉的车,有两个橡胶车轮,车身前有两根长柄,柄端有横木相连,主要用来载人。【沸腾】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产生大量气泡。【搅和】混合;掺杂;扰乱。【资格】从事某种活动所应具备的条件、身份等。【解释】分析阐明;说明含义、原因、理由等。【承认】表示肯定,同意,认可。【浪漫】富有诗意,充满幻想。【奈何】意思跟“怎么办”相似,用于反问或否定式,表示没有办法。词语扩展:AABB式:糊糊涂涂进进出出迷迷糊糊清清楚楚整整齐齐安安静静来来往往里里外外吞吞吐吐缝缝补补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课内词语:糊涂搅合浓稠可靠猜想粉碎外套解释腊肉句子解析:1、“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八儿这个连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小孩子,借口“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竟然要跟妈妈一样“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并且在得到妈妈同意后,得寸进尺想吃得更多。从中感受到八儿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同时也说明八儿想吃腊八粥的想法极其强烈。2、“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八儿由于个子矮看不到锅中的粥,对腊八粥有许多美妙的猜测,现在妈妈把自己抱起来,终于看见了。禁不住发出一声惊呼。省略号表示声音的延长。3、“怎么,黑的!”八儿同时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这里是对八儿心理变化的描写。16-17自然段写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美好想象,现在看到粥的颜色却是黑的,不由得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心里有些许失望。4、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把八儿吃饱的肚子比作“一面小鼓”说明八儿一碗接一碗吃粥,把肚子撑的像一面小鼓。55、在他身边桌上那两只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半碗陈腊肉”都吃不下去了,说明粥的美味胜过陈腊肉,也说明八儿的爹妈也吃的非常饱胀了。段落大意:第一部分(1):总写腊八粥对人的吸引力,从孩子到老人都喜欢腊八粥。第二部分(2~21):描写煮腊八粥的过程和八儿等着喝粥的心情以及喝粥后的情态,将腊八粥诱人的色、香、味渲染得淋漓尽致。问题归纳:1、八儿和家人吃腊八粥的情景为什么要略写?答:略写八儿和家人吃腊八粥是为了突出八儿苦苦等待吃妈妈煮的腊八粥的情景。等待喝粥的过程写得详细,喝粥写得简略。文章对八儿等待喝粥时的各种心理活动描摹得非常具体、细腻,写八儿盼粥、分粥、猜粥、看粥,逐步渲染,层层蓄势,把八儿想吃而不可得,焦急、期盼,好奇而惊异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突出了八宝粥的香甜、诱人,也展示出儿童的天真烂漫,富有童真童趣。而在吃粥环节,并未详写吃粥的过程,而是描写吃粥的香甜和满足,更有余味,显示出作者的匠心独运。2、从描写八儿的句子中可以看出八儿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答:可以看出八儿是一个天真、可爱、聪明、孝顺的孩子。3、文中描写八儿一家吃粥的场面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作用是什么?答:文中写八儿一家吃粥的场面采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方法。作用是从侧面烘托出腊八粥的香甜、好喝。课文主题:本文通过小孩八儿的视角,写他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吃粥的过程,描绘出腊八节时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场景,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示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这篇课文叙述了八儿想吃腊八粥的故事,通过对八儿和妈妈的描写,充分体现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表现了腊八粥的香甜和八儿的可爱、机灵。知识点教材分析:本文是作家沈从文的作品,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看到粥的惊异以及吃到粥的满足,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使课文犹如一张腊八风俗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整篇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的神态和心情,展现了一幅纯朴、和谐、温馨的图景。对话贯穿全文,从八儿向母亲焦急的询问,到与母亲的讨价还价,到惊讶,展现八儿的的天真和童趣。同时本文的主要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从八儿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独自猜想到亲眼所见,都表现了八儿的可爱活泼的性格特点。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6作者介绍: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员。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我会写:腊:腊八腊月腊肉腊鱼粥:江米粥八宝粥粥少僧多腻:油腻肥腻腻烦玩腻了栗:板栗栗子栗色咽:吞咽咽气咽口水狼吞虎咽匙:茶匙
本文标题:部编版小学语文:六下知识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701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