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中医药防治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防治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进展摘要胰岛素抵抗是多种代谢相关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随着人们对胰岛素抵抗的研究,其发病机理逐渐得到明晰,但由于胰岛素抵抗的病症很多,具体到每一种疾病其发病机理仍无法确认。中医在进行胰岛素抵抗的分型辩证与治疗方面在过去十几年里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研究学者可以根据相关的中医理论对胰岛素抵抗进行辩证与治疗。本文主要探讨中医药在防治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探讨中医关于胰岛素抵抗的发病原因,并以此配置各种中药对此病进行治疗。关键词:胰岛素抵抗;中医药;临床研究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是指胰岛素所作用的靶器官和组织对胰岛素生物学效应的反应性降低或丧失而产生的一系列病理和临床表现,即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的作用受损,导致代偿性胰岛素分泌增多,其重要标志为高胰岛素血症。目前认为,IR不仅是Ⅱ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更是贯穿多种代谢相关疾病的主线,是连结它们的纽带,为这些疾病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胰岛索抵抗及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医坛最热门的研究前沿之一。中医学在治疗与IR有关的消渴病、眩晕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目前IR及其综合征是国际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几十年来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研制出多种新药,可有效改善IR胰岛素增敏剂等。但就目前来讲,这些药物还不能完全满足临床的需要。中医学重视从整体进行调节,特别是中药复方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的作用机制符合现已公认的通过降糖、降脂、纠正代谢紊乱等综合因素的干预来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治疗原则,所以中医药在改善胰岛素抵抗研究方面有着广阔前景和一定的优势。我国研究学者对中医药防治胰岛素抵抗的研究历时多年,取得了丰硕的研究结论。以下将对这些研究进行探讨:1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理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机理十分复杂,迄今为止仍未能完全阐明。不同生理、病理状态下所产生的胰岛素抵抗,其机理不尽相同,呈现出胰岛素抵抗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但各种胰岛素抵抗均与胰岛素靶组织在细胞、受体、受体后和分子水平的结构与功能的缺陷以及胰.岛素作用调控激素异常等环节的障碍有关。细胞水平的缺陷主要包括肝细胞、肌细胞和脂肪细胞的缺陷。杨文军等[1]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认为,脾胃功能失常是发生胰岛素抵抗的基础环节,健脾胃,通腑实,恢复脾胃功能,可以提高肌细胞摄取及利用葡萄糖的作用。王智明等[2]认为肝的机能失调是消渴始动因素,肝的机能失调与消渴的发生、发展、复发有很密切的关系,与IR在2型糖尿病发生中的作用非常相似,说明胰岛素抵抗存在中医“肝机能失常”的因素。胰岛素抵抗的发病原因也可能与先天禀赋异常、饮食不节、起居失慎、情志失调、年老脏腑功能衰退等有关。2胰岛素抵抗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2.1胰岛素抵抗中医分型的研究刘惠文等[3]将早期高血压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肝火亢盛、痰浊壅盛、阴亏阳亢、阴阳两虚4型,与健康者作胰岛素敏感性比较发现,高血压各证型均存在IR。周国英等[4],测定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患者空腹血糖(FPG)、FINS及肿瘤坏死因子(TNF-n),结果发现FPG、FINS、TNF-Ⅱ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O.01,O.05),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低于正常对照组(Pd0.05),TNF-Q与ISI呈负相关(r=0.43,PO.05),与病程、血胰岛素水平呈正相关。孙刚等[5]测定痰浊证、非痰浊证患者及正常人FPG、血脂、FINS,计算ISI,发现痰浊证者FPG、FINS、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0.01),ISI为正常组的33%,明显低于正常组。IR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是胰岛素受体缺限,包括受体数目减少和亲和力下降。朱章志[6]将2型糖尿病分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观察各型红细胞胰岛素受体的差异,并与非糖尿病患者比较,结果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的受体缺限。陆灏等[7]观察2型糖尿病辨证分型与IR及胰高血糖素关系发现:①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型均存在IR与胰高糖素的分泌异常②对气阴两虚型深入观察发现即使是同一证型,由于症状不同,病理生理改变也存在不同特征。2.2胰岛素抵抗的中医治疗进展(1)单味药黄连:临床和实验研究均表明黄连素具有显著的降血糖效果。并能改善糖耐量,降低血清胆固醇。黄芪:黄立武等[8]观察了黄芪注射液对33例老年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胰岛素抵抗用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反映。结果显示治疗组在疗后各项指标均有所降低,其中ISI明显降低(P0.01),治疗前后及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的差异(P0.05或P0.01);治疗组临床显效率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黄春玲等[9]观察了黄芪注射液辅助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共观察68例,结果显示治疗组空腹及餐后血糖、胰岛素均有明显下降,血脂、血液指标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IAI明显提高(P(O.05),提示黄芪注射液有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且黄芪注射液可明显改善患者舌质紫暗,舌下静脉曲张等血瘀体征和气短、乏力、易疲劳等气虚症状。复方药熊曼琪等[10]的临床研究表明,加味桃核承气汤能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1R,使FPG及FINs下降(P0.05,0.01),作用与美吡达相当,而外周胰岛素敏感性升高(P0.05)。冯世良等[11]以世良降糖散(穿心莲、天花粉、番石榴等)治疗2型糖屎病,结果显示FPG显著下降(P0.01),血浆胰岛素水平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对胰岛索敏感性增强,ISI明显上升(P0.05)。徐云生等[12]自拟调平方(川牛膝、草决明、陈皮)台用巯甲丙脯酸治疗x综合征,药后患者血压下降(P0.01),血浆胰岛素、TC、TG降低(P0.05),ISI升高(P0.05),除血压外,各指标改善均优于单用巯甲丙脯酸治疗者(P0.05)。唐蜀华等[13]将高血压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以针箭颗粒(鬼针草、鬼箭羽等)和卡托普利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血压、餐后2h血糖(PBS)、FPG、FINS、ISI及血脂变化,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FINS及PB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袁肇凯等人[14]研究了养心通脉片(人参、桂枝、泽泻)对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患者血脂、甲襞微循环、细胞膜、红细胞胰岛素受体等多方面的影响,认为养心通脉片能降低血糖,改善血液粘稠度,能有效地增加红细胞膜表面胰岛素受体数日及胰岛素受体亲和力。李学军等[15]用平糖浓缩胶囊(由丹参、黄精、何首乌,生山楂等药物组成)治疗患者30例,总有效率93.3%。FBG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优于对照组(P0.05)。FINS及InRI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表明外周IR有明显的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安其等[16]用安一胶囊(黄芪、生地、丹参、桑白皮各30g,广木香、黄连各10g)治疗胰岛素抵抗,并与二甲双胍做对照,结果显示两组症状积分值、BMI、TG、LDL、收缩压、舒张压、FINS、ISI等指标治疗前后之差值相比,认为两组药物对胰岛素抵抗患者均有一定治疗作用,但安一胶囊的疗效优于二甲双胍。黄琦等[17]对47例2型糖尿病病人治疗前后分别检测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PBG)、空腹血浆胰岛素(FINsX结果显示治疗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胰岛素抵抗明显改善,说明麦冬多糖具有降血糖及稳定血糖的作用,能使周围组织的胰岛素抵抗降低。陈少华等[18]用降糖康(杭白菊、甜菊甙)治疗96侧NIDDM患者,发现其可明显降低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及甘油三酯,而胰岛素水平无明显变化,但葡萄糖耐量实验各时限的血糖值均显著下降,可见该方通过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和调节脂质代谢紊乱。钱秋海等[19]运用芪丹通脉片(黄芪、当归、丹参、红花、桂枝、水蛭、何首乌、川芎、大黄、山楂等)治疗NIDDM患者66例,结果表明该方可明显降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清蛋白水平,改善糖耐量,脂代谢紊乱明显改善(P0.01)。仝小林等[20]运用开郁清胃颗粒(主要有柴胡、黄芩、枳实、大黄等)对52例肝胃郁热型2型糖尿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开郁清胃颗粒能明显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PO.01),增加餐后胰岛紊分泌。王喜瑛等[21]用愈胰饮(由黄苠、鬼箭羽、海藻、荷叶等组成)治疗Ms患者,结果在治疗2个月后,患者的空腹及餐后血糖、空腹及餐后2h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血压、体重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喻红等[22]以地黄饮子(主要由生地黄、泽泻、白参、甘草等组成)治疗MS30例,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空腹血糖、胰岛素、餐后2h血糖及胰岛素均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郭志华等[23]观察了四泰片治疗高血压伴有胰岛素抵抗证属肝阳上亢者30例,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空腹胰岛素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1),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升高(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陈维铭等[24]观察了半夏白术天麻汤对单纯陛肥胖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结果显示治疗前单纯性肥胖患者存在高胰岛素血症,与健康组比较ISI显著下降(P0.01)。邓德强等[25]采用培土活血解毒法,以自拟方(黄精、当归10-15g)治疗2型糖尿病32例,结果显示,该方药降血糖的总有效率为84.4%,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总有效率为78.2%,治疗后在FBG下降的同时,IAI也有显著改善(F0.0001)。卢晓琳[26]采用益气养阴活血通腑法(基础方:麦门冬、玉竹、葛根、玄参、丹参各20g,苍术、白术、生地黄、山药、大黄各10g)治疗胰岛素抵抗综合征52例,结果显示治疗后空腹血糖降低(P0.05),空腹胰岛素也降低(P0.01),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升高(P0.01),甘油三酯明显下降(P0.01)。结论综上所述,IR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以及中药单体与一些复方对1R的作用进行了探讨,但缺乏大规模的临床研究,也未能深化IR的中医病机认识。从已有的报道来看,不同治法及方药对IR的影响方面报道也不多;在阐释中药防治IR的机制方面多从降血糖、降血胰岛索水平推测其改善IR,虽然有从受体水平提示中药防治疗的机制的报道,但由于IR的机制复杂多样,中医药防治IR的机制研究急需深入展开。参考文献[1]杨文军,庄严.胰岛素抵抗综合征辨治初探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6(4):275-276[2]王智明.胰岛素抵抗从肝论治的探讨.光明中医,2009,(18)6:13-14[3]刘惠文,张铁忠.李光伟,等.高血压病患者胰岛紊抵抗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9(4):200.[4]周国英.武雪萍,衡先墙.等.I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福建中医药.2009.31(2):7.[5]孙刚.李晓玲.痰浊证患者糖、脂代谢指标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责阳中医学院学报,2007,19(3):60.[6]朱章志,熊曼琪.II型糖尿病患者不同证型红细胞胰岛素受体缺陷的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5(5):266-268[7]陆灏,丁学屏,蔡淦.84例NIDDM辩证分型与IRGlucagon的关系.辽宁中医杂志,2008,25(9):387-389[8]黄立武,钱海凌,孙淑荣,等.黄芪注射液对老年脑梗死恢复期胰岛素抵抗的影响.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1):55-56[9]黄春玲,吕玉萍.黄芪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10):779-780[10]熊曼琪;梁柳文;林安钟加味桃核承气汤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2002(02)[11]冯世良;高斌;白淑英应用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研究中药对Ⅱ型糖尿病人胰岛素抵抗的作用2007(02)[12]徐云生;杜丙会中西医结合治疗X综合征30例2
本文标题:中医药防治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进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702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