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工厂化养猪场的建设第1节工厂化养猪的生产工艺主要内容工厂化养猪的概念及生产特点养猪对环境的要求猪场的分类与规模养猪生产的工艺流程猪群结构与猪群周转工厂化养猪的概念工厂化养猪又叫集约化养猪,是以商品生产为特征,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进行生猪生产,并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工厂化养猪场是按照工业生产方式进行一定规模的集约化饲养与管理,以取得较高的生产效益的养猪场。工厂化养猪的特征:生产程序化、流水作业化、产品规格化;猪群、饲料、环境标准化;设备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是集约化养猪的最高形式。1.1工厂化养猪的生产特点先进的机械设备,合理的工艺流程,全面的饲料营养,科学的繁育体系,严格的防疫制度,⑴管理上:集约化饲养高效管理,高效生产,是技术密集型的集体化生产。融合了环境工程、饲料营养、品种繁育、兽医技术、农业工程、农业经济、现代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科技成果,形成了猪群密集、技术综合的生产体系。生产中有明确的专业分工和合理的组织体系;生产过程的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劳动生产率高;多采用仔猪早期断奶的方法提高母猪年产胎次数,同时分阶段专群饲养的方法有效在实现了精确饲养的问题,能充分发挥猪群的生产潜力,保证高度的生产水平。⑵生产上:流水式均衡生产生产过程:配种→妊娠→分娩哺乳→保育→生长→育成出栏六个环节形成一条连续的流水式生产线,各生产阶段有计划、有节奏地运行,特点:定期配种、定期分娩、定期断奶、定期转群和定期上市,每期母猪受孕、分娩数量相同,育成猪出栏数相同,每年仔猪窝数相同优点:整个生产具有流水式作业的特点,实现养猪生产周期性连续均衡地进行,使产品达到规格化,实现了全年度的均衡生产。⑶流程:“全进全出”的生产流程特点:在一类猪舍中一个单元内的猪全进全出式操作,优点:易于实现精确饲养管理,便于每个单元的使用、维修、清洗、消毒等有效管理,尤其有利于疫病防治。⑷标准化饲养特点:优良的饲养品种,饲喂全价配合饲料,营造适宜的猪舍环境,使用专用猪舍和设备,优点:可确保猪群在养殖过程中能够脱离自然环境的影响,满足流水式均衡生产的需要,保证生产流程正常运转。⑸防疫严格,生产环境环保卫生具有严格、严密、科学的兽医防疫体系及防疫制度,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先进的污物、粪便处理系统。1.2养猪对环境的要求猪舍内小气候环境:猪舍内空气的温度、湿度、光照、气流、声音、微生物、设施、设备等因素组成的特定环境影响猪群繁殖、生长、发育。在养猪生产过程中需要人为地进行调节和控制,让猪群生活在符合其生理要求的小气候环境内,从而达到高产的目的。(一)温度猪是恒温动物,体温为38.7~39.1℃。当环境温度适宜时,猪最容易保持正常体温,饲料利用也最经济。温度的影响:①环境温度的影响随猪年龄、类型和品种的不同而有差异。大猪怕热,小猪怕冷。②影响饲料的利用与生长状况。不适宜温度的影响:温度过高,猪的采食量降低,增重缓慢;舍内细菌滋生;种猪繁殖力下降;猪群发病率升高(如仔猪下痢、喘气病、流感等)。温度过低,饲料有效利用率下降,生长和生产性能受阻,猪群发病增多尤其是仔猪的发病和死亡率较高。不同类型猪舍内温度要求GB/T17824.2-2008(二)湿度猪群生活的适宜环境湿度为65﹪~75﹪(相对湿度)。湿度对猪的影响:湿度过大,猪体抵抗力减弱,发病率增高,易患疥癣和湿疹等皮肤病和呼吸道疾病。湿度对猪的影响主要随着其它环境因素特别是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高湿和低湿对猪群健康和生产力的影响①高温低湿。猪舍空气变干燥,皮肤和外露黏膜发绀,易患呼吸道病等。②高温高湿。猪体水分蒸发困难,导致猪食欲降低甚至厌食,生长减缓。还容易使饲料、垫草等霉变而滋生细菌和寄生虫,诱发猪群患病。③低温高湿。猪体散发的热量增多,寒冷加剧降低饲料利用率。容易使猪产生风湿、瘫痪、水肿、下痢和流感等疾病。猪舍内的温度和湿度要求GB/T17824.2-2008(三)空气⑴气流不同部位的空气温度差异造成猪舍内空气的流动。作用:适当的气流能使猪舍内的温度、湿度、空气组成均匀一致,有利于舍内污浊气体的排除。气流速度要求:猪舍内气流流动速度不能超过1m/s。气流对猪体的影响在炎热情况下,只要气温低于猪的体温,气流有助于猪体散热;在低温情况下,气流会增加猪体散热,加重寒冷对猪的威胁,使生产力下降。⑵有害气体有害气体:粪尿分解产生的氨气、硫化氢等影响:猪呼出的二氧化碳、水蒸气与有害气体混合,会使猪舍内空气变的污浊,含氧量降低,对猪的健康和生产力造成不良影响;当有害气体含量超标时,还会引起猪的多种中毒疾病。猪舍内有害气体含量允许的最大值为:二氧化碳0.15%,硫化氢10×10-6,氨气25×10-6。不同类型猪舍内的有害气体含量上限⑶灰尘及微生物影响:灰尘落到猪体体表,影响皮肤的散热和健康,常常出现皮肤发痒甚至发炎;灰尘被猪吸入呼吸道,刺激鼻黏膜,对猪不利;灰尘上常带有病原微生物,使猪感染其它疾病。注意:绿化猪舍周围环境,加强舍内通风换气,改善猪舍空气质量,保证猪体健康。(四)光照作用:适宜的光照可以提高猪的体质,增强抗病能力。光照特点:仔猪需要光照较多充足的光照可以激发公种猪旺盛的繁殖能力成年猪需要适当的自然光照育肥猪对光照需要较低光照还要能够满足工作人员操作的需要。不同类型猪舍内的光照要求(五)噪声影响:噪声对猪的休息、采食、增重及健康都有不良影响。声音要求:对猪而言,声压级不得超过80dB。(六)圈养密度养殖过程中要求个体猪有合理空间。合理的空间能够保证猪的生长发育而又具有经济性,能够减少因空间狭小而引发猪随处排便、咬尾等恶癖。在运送肥猪和引入猪苗的过程中,温度和密度不合理是造成猪体重下降,甚至患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气温较低、密度稍小的情况下猪死亡率较低。不同猪群合理的饲养密度猪群类型每栏饲养头数实体地面猪栏/(m2/头)漏缝地板猪栏/(m2/头)保育猪10~200.2~0.4生长猪10~160.6~0.90.4~0.6育肥猪10~160.9~1.20.6~0.81.3猪场的分类与规模1.3.1猪场类型划分根据生产任务分:现代化养猪生产中的类型细分:育种场繁殖场商品场⑴母猪专业场⑵商品肉猪专业场⑶自繁自养专业场⑷公猪专业场⑴母猪专业场特点:育成一个新品种需要较长的时间、大量的资金和一定数量的畜牧技术人员,还需要良好的畜舍条件和管理。场址选择、规划布局、猪舍建筑等方面要求严格,场内设备必须齐全。⑵商品肉猪专业场特点:饲养密度较大,占地较少,高效较少,猪群单一,技术要求相对简单。现存问题:猪源不稳定,质量规格参差不齐,疾病难以控制,发展尚不成熟。⑶自繁自养专业场特点:实行严格的疾病控制和标准化饲养,仔猪发病率低,规格齐全,为实现全进全出的生产方式奠定了基础。能够按照现代养猪生产技术要求进行合理分群,配置相应的专门化猪舍,实行流水作业。但需要大量的资产投入,管理技术水平要求高。⑷公猪专业场特点:种猪必须来自于经后裔性能测定的优秀个体或育种场核心群的优秀个体。1.3.2猪场规模划分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并考虑技术水平、投资能力和各方面的条件。规模通常以年出栏商品猪头数来划分。类型年出栏商品猪头数年饲养母猪头数小型场≤5000≤300中型场5000~10000300~600大型场>10000>6001.4养猪生产的工艺流程1.4.1现代养猪的生产工艺:分段饲养、全进全出原因:不同猪场饲养规模、技术水平不同,不同猪群具有不同的生理要求,为提高效率,便于生产管理。养殖工艺方法的确定⑴依据生理阶段不同年龄、体重、性别和用途的猪,对饲料、营养、环境、设备及管理等都有不同的要求⑵依据猪群类型根据不同生理阶段猪群的特点,猪群划分为:种公猪、种母猪、哺乳仔猪、培育仔猪、育成肥猪、后备种猪1.4.2养殖工艺流程确定的依据通常是根据猪的繁殖过程确定的。养猪生产环节:相应的猪群:母猪配种妊娠、分娩仔猪哺乳育成、育肥公猪群繁殖母猪群仔猪保育群生长育肥群1.4.3常见的生产流程及特点:限位—四阶段饲养半限位—四阶段饲养限位—五阶段饲养早期断奶隔离饲养饲养方法饲养周期饲养方法饲养周期⑴限位—四阶段饲养怀孕母猪单体限位饲养空怀母猪配种怀孕分娩4周保育5周生长5周育成11周限位—四阶段饲养的工艺特点:怀孕母猪单栏限位密集饲养,便于管理减少母猪打斗流产,节约建筑面积;分娩栏按6周设计,分娩母猪提前1周入栏,仔猪哺乳4周断奶出栏,后空栏1周进行清洁消毒,有利于卫生防疫;保育栏按6周设计,饲养5周,空栏1周清洁消毒。⑵半限位—四阶段饲养分娩4周保育5周生长5周育成11周空怀轻胎群养空怀母猪配种怀孕重胎限位饲养半限位—四阶段饲养工艺特点:空怀和轻胎母猪采用每栏四五头的小群饲养,产前5周转入单体限位饲养。哺乳母猪断奶后转到配种怀孕舍小群饲养,母猪活动增强,有利增强母猪体质,延长生育高峰期。可约设备投资。缺点:增加了管理工作量,有时母猪争吃打斗,增加应激,猪舍面积有所增加。⑶限位—五阶段饲养母猪单体限位饲养空怀母猪配种怀孕分娩4周保育5周生长5周育成6周生长5周特点:从生长到育成分为三个阶段,可以减少猪舍面积,但猪群多一次转栏,增加了应激。⑷早期断奶保育保育20~25kg生长育成相隔250~1000m工艺特点:早期断奶,简称SEW(segregatedearlyweaning),即根据猪群本身需要清除的疾病,在10~21日龄内断奶,然后将仔猪送到距离分娩舍相隔250~1000m远的清净保育舍隔离饲养。这就是早期断奶二点式隔离饲养。为更加安全,有条件的猪场还可以采用三点式隔离饲养。优点:可以增加母猪产仔胎数,切断仔猪被母猪或大猪传染疾病的途径,提高仔猪的健康水平,仔猪增重快。分娩10~21日龄断奶配种怀孕1.5猪群结构与猪群周转1.5.1猪群结构与转群节律猪群结构:是指按照不同饲养阶段划分的各类猪的存栏数。猪场设计的首要任务是猪群结构的确定。转群节律:在各类猪群流水式进行周转时,人为地确定一段时间,将该段时间内的各类猪分别作为一组进行转群,有利于猪舍的规划设计。人为确定的这段时间称转群节律。转群节律一般为7d,规模较大的场可少于7d,而小场可大于7d,但不宜超过2周。1.5.2猪群结构的计算步骤:①首先要考虑猪场的规模和管理水平,②设定转群节律天数,③计算出完成本场上市任务所需全年产仔总数和每个转群节律平均产仔窝数。猪群结构的计算方法:年产总窝数=计划上市任务数÷每窝上市猪数=计划上市任务数÷(窝产活仔数×哺乳期成活率×育肥期成活率)转群节律产仔窝数=(年产总窝数÷365)×转群节律天数1.5.3猪群周转流程周转方式和流程的确定,须考虑:猪群的划分,各猪群间的功能关系,防疫要求等。要求:①应使功能和生产上有联系的猪群(猪舍)相互靠近,②按风向和场区地势顺序排列配种猪、妊娠母猪、待产猪、培育仔猪、育肥猪。工艺流程和猪群结构确定后,绘制周转流程图,作为确定猪舍种类、数量、劳动组织、全场布局的依据。第2节猪场建设主要内容场址选择影响因素猪场总体布局:生产区、生产辅助区、管理与生活区、隔离区各区域的功能及内部布局,道路规划与绿化猪舍的建筑设计猪舍建筑类型,结构要求,舍内基本设置,不同类型猪舍的建筑构造场址选择要考虑的因素:⑴地况与地质⑵水电供应⑶交通和地理位置⑷卫生和防疫要求⑸其它2.1场址选择⑴地况与地质地形:地形开阔,地势高燥、平坦或有缓坡,背风向阳,有利于排水、通风和采光。土质:为排水性强,透气性好,毛细管作用弱,吸湿和导热性小,质地均匀,耐压的砂质土壤。占地面积:要把生产、管理和生活区都考虑进去,并留有余地。生产区面积一般可按每头繁殖母猪40~50平方米或每头上市商品猪3~4平方米计划。⑵水电供应场址处水源要求:①水量要充足,水质良好,便于取用和进行卫生防护。水源水量必须能满足场内生活用水、绿化、猪群饮用及饲养管
本文标题:工厂化养猪场的建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75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