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有效性,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在小学数学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填鸭式”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活跃。然而,我们不难看出,华丽的“外衣”、热闹的“学习活动”掩饰不了形似神离的痕迹,放任而浮躁,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创造宽松、和谐且便于学生思考、乐于探究的优质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更是关键。怎样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呢?一、准确解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十分紧密。教师解读教材要做到“瞻前顾后”,既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也应关注相关知识的后续学习任务及要求。同时,解读教材要做到“入木三分”,如果没有对教材的深入解读,也就不可能有对教材的正确解读、准确把握,留下的只是对教材的“背离”和“误读”。因此,唯有以审慎的态度解读教材,并从教材“出发”,对其进行合理的加工、重组、改造,才能真正做到超越教材,实现科学、有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比如,教学三年级初步认识平均数“比一比”时,学生在操作中通过“移多补少”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后,依托“平均分”的基础,借鉴“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的经验,学生不难想到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来直接求平均数。接着拓展情景,深化对平均数本质的理解,设计以下教学环节,结合统计图观察,虚线表示的平均数6和最多的比怎样?和最少的比呢?使学生明白平均数一定会在最多与最少之间,接着让学生观察:比平均数6个多的有谁?比平均数6少的有谁?从中你有什么发现?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多的和与少的和肯定一样多,要不就拉不平。紧接着,教师抛出问题,如果佳佳投中的不是9个,而是5个,那平均数会怎样?如果佳佳投中的比9个还要多,是13个,那平均数又是多少呢?这样三次拓展情景,使学生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介于原始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数据中每一个数与平均数之差的总和为0及平均数易受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的影响等特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帮助学生从不同侧面丰富了这一统计量意义的构建,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对学生而言,通过这三个环节的教学,平均数的概念变得丰富、饱满而灵动。当然,创造性使用教材要建立在对教材的整体知识体系的把握上,并充分了解学生,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只有恰当地、科学地、灵活地处理教材,真正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二、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活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无法使学生产生高昂情绪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学情境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况,更重要的是要在情境中产生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理解情境的情节与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想与识别,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应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涉境体味,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1、生活情境中“找”数学。新课程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目标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2、游戏情境中“玩”数学。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在教学中创设一些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游戏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如二年级大数的比较“比一比”,先组织学生玩猜数游戏,让学生注意提示语“大了些、太大了”、“小了些、太小了”,直到学生猜对为止,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说”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听”的习惯,接着创设了抽卡片组数比一比的游戏环节,对于游戏学生主动参与性高,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情景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获得数的比较知识,更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挖掘了大脑的潜能。3、在问题情境中“思”数学。“研究开始于问题,问题产生于情境。”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从而唤醒学生“研究”的需要,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勤于思考,开拓学生的思维,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如五年级中位数与众数的认识,创设了“到哪家公司应聘”的教学情景,引出中位数及众数的认识,在这一教学情景中,使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三个统计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4、在实践情境中“用”数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而且应该尽量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用途。所以,教师要设法让学生的所学能够在生活中得以运用。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利息”以后,设计了一项小调查实践作业:到银行调查利率,当好妈妈的小助手,怎样存钱合算?这样教学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尽可能地把数学知识用到实践之中,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改变学习方式,使学生经历体验学习的过程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是一种活动”,《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获得的学习方式的选择和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让学生学得轻松、自然。如“点阵中的规律”的教学,本课属于一个独立的教学内容,但从整个小学教学内容看,本课是在四年级下册探索数图形、摆图形所需小棒数量的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数与形的规律,为今后学习五年级下册的探索立方体堆放中的规律、六年级上册的探索数与形的规律、看图找关系打下基础。本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能在观察活动中,发现点阵中隐含的规律,体会到图形与数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归纳与概括的能力。根据以上思考,教学中设计了三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数学探索活动,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猜测等方法探索正方形点阵,通过横(竖)、斜、折三种不同的划分方法所呈现出来的不同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方法,自主尝试去探究长方形点阵和三角形点阵,进而使学生认识到点阵的中规律是既有趣又深奥的。整个教学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在第一个数学探索活动取得成功时,教师引导他们总结学习方法,正方形点阵的成功探索为长方形点阵和三角形点阵的探索提供了活动经验、方法步骤,学生的自主学习便有了依据、有道可循,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效率更高了。又如“有趣的测量”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探究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在动手操作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体验相关的数学知识,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此外,优化教学手段,适时、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中课件的应用选准时机,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从被动构建变主动构建,促进学生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有,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理论素养,能适时捕捉课堂上生成的资源。教学中,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料教学活动中的全部细节。课堂上,学生往往会冒出许多出人意料的“奇想”,这些都是学生积极思维闪现出的灵感。尽管有些想法似乎与所学内容关系不甚密切,但是教师如能做到善于倾听,及时发现,就会从中捕捉到一些有价值的资源。对于这些课堂上生成的资源,适时捕捉好好地利用,这样课上才会出彩,课堂教学才会有效。因为生成的不仅仅是更有价值的知识,更多的生成是新的探究过程,为学生有效学习起到“推波助澜”。总之,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想学——会学——学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必然途径,也是新课改之路上一个不断追求的目标。
本文标题: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765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