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结合实际谈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个观点的认识与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研究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总结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和中国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随着我国的实践不断完善,日渐吸收新的科学的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其成果。正如中国问题专家何汉理所说,“二战后崛起的苏联和日本都是‘单一强国’,前者偏重军事,后者经济称雄。但中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不仅在军事和经济领域发展迅猛,‘软实力’亦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中国正崛起为全方位大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次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以及如何进行巩固和发展,即“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用新思想、新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坚持革命伟人的理论体系,又根据我国国情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1)实践特色。中国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后来实行改革开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民族特色。我国融合了众多民族,为此,领导人提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旨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自治机关,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务,保障自身权利。(3)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身为“90后”中的一员,我真切享受到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发展成果,不仅接受到义务教育,还有机会到高等学府深造,提高自身素质。闲暇时间,我还能够享受便捷交通带来的便利。长辈们曾说,当年他们放假乘车回家,不仅耗时久,而且人流大,与之相比,我们幸运得多。此外,随着国家日益建设精神文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我们的生活必将充满欢声笑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全面覆盖我国经济、文化、社会、祖国统一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科学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等重大问题,它切实结合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使我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形势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共产党在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总结了我国近十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1)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民主法治持续进步,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发挥。(3)文化改革发展全面推进,人民享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4)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优先的理念深入人心,人民生活改善。(5)成功举办大事、要事,从容应对急事、难事,经受住多次重大考验。(6)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7)党的建设先进性进一步彰显,执政理念与能力实现历史性进步。可见,我国的综合实力确实登上一个更高的台阶!此外,十八大报告提出“牢牢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中国势必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建设,服务人民,巩固发展。回首往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已产生深远的影响,不仅使中国从贫穷走向富裕,而且发展成果惠及全球,成为全球的经济驱动力之一。同时,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为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提供有益启示,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下,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景,显示出社会主义的强大活力。它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战斗的旗帜,必将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文化软实力“软实力”概念由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提出,他认为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决策和行动的能力,力量源泉来于该国在国际上的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亲和力和凝聚力,简言之,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一个国家存在硬、软实力,硬实力常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文化、制度、传媒等称软实力。我国提出的文化软实力体系,包含三方面:(1)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制度体系。(2)建立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上的国民素质、民众精神和品格。(3)音乐、表演艺术等可以产业化运营的文化。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体现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是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重要参照。字面虽含“软”字,实则力量强大,涉及范围广泛,产生的价值无可估量。因此,我国提升本国政治、军事等硬实力时,极为重视提升文化软实力,这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重点,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1995年5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实施战略近20年,我国国民的创新意识大大提高,载人航天技术、基因组研究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我们学生属于最大的受益人,过去存在“应试教育”倾向,不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及培养创造精神;如今我国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综合发展。另外,2008年秋季,国务院免除全国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切实支持科教工作。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并加强管理民办学校,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由此看来,“科教兴国”战略必将我国变为人才强国,科技强国,我国新世纪改革和发展的宏伟目标必定实现。将目光转移到邻国日本,二战结束后,其物质资本存量寥寥,但知识人才数量庞大,因此,日本的成功正与政府重视科学和人才密切相关。日本总理大臣福田赳夫讲道: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国家的崛起,得益于对二者的重视。值得深思的是,我国亦不能忽略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创新。现在,我国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还不够,传统资源优势未充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文化形象的认知存在偏差,一些文化领域甚至面临“文化赤字”。央视举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将日益现代化的人们拉回现实,提醒人们重视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大大促进了我们对汉字的关注。因此,我国应当把文化产业列入国家战略,详细制定发展战略目标和措施,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政策,并积极将文化转化为物质力量,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以其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重要武器,做到“国家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我国重视发展先进、健康的文化,必将在未来谱写更美好的篇章!列宁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的创新与改进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创立的理论体系,包括:(1)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包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政治经济学,马恩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终将让位。(3)科学社会主义,这是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结晶。马克思主义推动了社会主义实践,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下一段)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要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进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将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后产生。但是“卡夫丁峡谷”理论表明可以跨越式发展。(下一段)列宁结合时代背景,提出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这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检验了“一国胜利论”,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初构想及初步实践。(下一段)苏维埃政权的建设工作由于被反动势力打断,被迫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包括生产、交换和管理体制等各领域,全盘推行国有化,城市实行暴力剥夺,农村实行余粮征集,取消商品市场。非常形势下的选择对保卫新生政权,打败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叛乱有利,它最大限度动员全国力量并按战争所需有效分配,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下一段)“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小农经济环境和传统共产主义观念的产物,一定程度上延续了马克思主义,适于特殊时期,但存在局限性,苏维埃政府却一度把它作为“直接过渡”,试图用军事手段进入共产主义,脱离俄国国情、社会大众,特别是农民。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实行余粮征集、禁止集市贸易和私人买卖、由国家直接组织生产,农民将无法从事生产经营和正常生活。而且俄国经济文化落后,立即实行全面国有化,阻碍生产力发展,这是过渡阶段的挫折。(下一段)列宁根据形势变化,总结教训,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即部分国有制,发展商业,允许私商存在和一定范围的贸易自由,国营企业的经济核算独立,废除供给制、实行工资制,启用粮食税制。新政适应过渡时期的特点,允许资本主义的一定存在及发展,提出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来利用、限制和改造资本主义成分,吸收利用资本主义创造的先进生产力组织生产,克服小生产落后的状况,旨在发展生产力,最终扩大和增强社会主义成分。列宁表明国家资本主义是落后国家“社会主义的入口”,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此外,列宁还提出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采取市场形式实行国家经济计划,列宁对民主政治、党内民主与监督和商品经济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由此,俄国的经济形势改善。(下一段)“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探索社会主义模式的新思考,它促使列宁反思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他说道“以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方法在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不正确,从资本主义走上接近共产主义的任何通道,都需要社会主义这样漫长而复杂的过渡。(下一段)列宁晚年还认识到进入社会主义的落后国家,不能像马恩设想一样消灭商业,因为大工业与小农经济并存,前者暂时无法满足向农民交换的产品,由私人小工业补充。列宁虽未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概念,但他恢复商业、恢复货币,默认了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存在。这些举措有利于建设苏维埃社会主义,并都是列宁通过探索社会主义并结合俄国具体实际做出的选择,是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改进。(因此,从实际出发才能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等等当代参考价值之类)一国两制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大陆和台湾虽然尚未统一,但并非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19世纪40年代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不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和平统一是民心所向,有利于民族团结,促进台湾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将对国家的振兴和富强产生深远影响。(下一段)为结束政治对立,实现和平统一,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指中国内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允许港澳台保留资本主义制度,这是解决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问题以及在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中国主权问题提出的基本国策。(下一段)“一国两制”方针已使香港、澳门问题妥善解决,正积极有力地推动台湾问题和解。历史已然证明,“一国两制”实现国家统一的构想和实践,是中华民族政治智慧的伟大创造,为世界上仍在分裂中的民族和国家实现和平统一欲寻求和平方式解决争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经验。“一国两制”的基本观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包括以下基本点:(1)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自古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和解台湾问题的前提。(2)一个中国前提下,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共存,以照顾台湾现状和同胞的实际利益。(3)统一后的台湾将成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此外,特区政府和各界代表可参与全国事务管理。(4)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这是中国人的共同心愿。(下一段)纵观历史,各地区解决民族分裂的方式不同,以东西德为例说明。两德分裂期间,发展差距较大,并存的现实危害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民众急切盼望结束这种局面。1990年8月,两德双边统一条约签订。同时与英、法、苏、美四国外长进行谈判,最后四国同两德签订条约,批准德国统一并重新取得全部主权。事实上,两德问题与台湾问题不同:(1)前者为二战和“冷战”的产物,而我国已恢复对台湾的主权,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2)前者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领土和主权分属两个独立国家。而台湾和大陆的领土主权未分割,本质为中国内政。(3)德国分裂为国际条
本文标题:西工大中特考试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845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