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一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第二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三节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教学重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及规律;3.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行规律社会历史发展有没有规律?思考:人们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没有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神学家把社会的发展归于上帝的意旨或天命。主观唯心主义者用人的主观意和精神解释社会历史发展,把历史看成偶然事件的堆积。目的论者把历史过程看成某种神秘的合乎预定目的的实现过程。自从18世纪意大利思想家维科创立历史哲学以来,社会历史发展无有规律的问题就一直是西方历史哲学家们关注的中心问题。在整个19世纪,探求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成为当时西方思辨的历史哲学的主旨。关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有赞成的,有否认的。维科(1668—1744)现代西方分析的或批判的历史哲学家们否认社会历史规律的理由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认为只有反复出现的、具有重复性的事物或现象才有所谓的规律性。而在历史领域,一切社会历史现象都是个别的、不可重复的,因此无规律可言。第二,认为只有完全客观的东西才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克罗齐:“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第三,规律能够使人准确地预测未来事件。但在社会历史领域则会出现所谓的“俄狄普斯效应”,预测可影响被预测事件。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把社会历史看作是和自然一样的客观的有规律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之所以能把社会历史也看作和自然一样是客观的有规律的发展过程,最关键的原因是他把物质生活资料生的生产方式(实践的基本形式)作为社会历史的基础和认识理解社会的出发点。这也就是说,社会历史成了物质性、客观性的东西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发展史,是由生产力决定并引起生产关系以及整个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前进运动过程,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它是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和展现。或者说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观中的贯彻和表现。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为什么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因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任何一种社会历史观都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准。•基于对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不同理解,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历史观,分别是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它们之间的分歧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分歧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延续。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决定决定唯物史观唯心史观(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唯心史观: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发展史,把人们的思想动机看作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历史的意义在于“超人”的诞生。梁启超认为“舍英雄几无历史”,“舍豪杰则无世界”忽视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忽视了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唯心史观的两大缺陷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原因认识根源:社会历史现象与过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很容易使人们在考察它时只看到人的意志、思想和动机,特别是活跃在前台的杰出人物、重要人物的意志和动机,而忽略其背后的深层原因。社会历史根源:在社会化大生产出现以前各个民族、国家生产规模比较狭小,之间缺乏紧密联系,社会进程缓慢,限制了人们的眼界。阶级根源:剥削阶级为维护其统治,总是不愿面对历史发展的真相,却竭力去歪曲这种真相。案例讨论:有人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罪魁祸首希特勒写的《我的奋斗》一书,因为这本书宣扬了极端的民族沙文主义和种族复仇主义,如果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开明政治家在阅读了该书后能采取一些预防措施,这场战争是可以避免的。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还有人说,“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的认识错误造成的,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的正确意志决定的,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则是江泽民、朱熔基的“旨意”,你对这些观点如何看?为什么?此些观点夸大了希特勒个人的作用,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二战是帝国主义列强各种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物质利益),希特勒的思想反映和适应了当时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对外扩张的利益需求……2、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认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二)社会存在1、社会存在的含义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Freepowerpointtemplate:(二)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矿藏动植物分布等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2、社会存在的主要方面(1)自然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森林、山脉、河流、湖泊、矿藏、动植物等。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或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然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首先,自然环境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离开一定的自然条件,人们就不可能进行生活和生产。其次,自然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优良的自然环境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恶劣的自然环境则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再次,自然生态平衡对社会生活起重要作用。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是社会得以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就会给社会带来危害。地理环境虽能制约和影响社会的发展,但它对社会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表现为: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或生产方式才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发生作用。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性质的制约。在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上存在着一种观点-----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简称环境决定论。孟德斯鸠、黑格尔就是代表。知识拓展------环境决定论: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不同气候的国家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原因所产生的后果。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求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来领导政体,近海的人们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组成的政体。(2)人口因素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的总和。人口是构成社会生产的基础和主体,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人口是构成社会生产的基础和主体,没有人,就没有社会。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其次,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等因素对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有利或不利、加速或延缓的作用。适度的人口对社会发展起加速作用;过密或过疏的人口对社会的发展则起延缓作用。在现代社会,人口的质量(智力、体力等)、职业构成、教育程度和技术熟练程度等状况,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第一,人口因素不决定社会的性质和更替第二,人口因素受着社会发展的制约。马尔萨斯是人口决定论者。于1798年在《人口原理》一书断言:人口按几何数列1、2、4、6、8、16、32、……增长,而生活资料只能按算术数列增长1、2、3、4、5、6、……增长,人口的增加快于生活资料的增长这个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将使全体人民沦于贫乏和困苦的境地。如何控制人口?只有通过如繁重的劳动、极度的贫困、传染病、战争、瘟疫、饥荒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他把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一切问题和灾难归结为人口过剩的结果。这是非常荒谬的。知识拓展:人口决定论认为人口是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更替的根本原因。马尔萨斯(1766——1834)英国经济学家。1798年出版了著名的《人口论》一书。运用唯物史观原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搞人口计划生育?(3)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指社会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它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一切其他社会活动的首要前提。第二,生产方式最终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基本面貌,决定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会有什么样性质的社会制度。第三,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最终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三)社会意识1、社会意识的含义社会意识是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社会意识结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的初级形式(表现在人们的情感、情绪、愿望、风俗等方面)社会意识形式(观念体系)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政治法律思想、文学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非意识形态: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等等)又称社会意识形态或思想上层建筑。个人意识群体意识根据意识的主体区分政治、法律思想:政治思想是人们关于社会的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国家、阶级以及社会集团及其相互关系的观点和理论的总和。法律思想是关于法的关系、规范和设施的观点、理论的总和。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传统习惯和教育的作用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道德践履以及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情操、道德意志、道德品质等。艺术:通过塑造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并表现作者审美评价的一种意识形态。艺术包括:表演艺术、造形艺术、语言艺术、综合艺术……等。我们所见到的戏剧、舞蹈、音乐、文学、绘画、雕刻、电影、建筑等就是艺术的各种具体形式。艺术的形象思维的形式反映社会生活的方式更容易让人们接受——喜闻乐见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对捆绑在中国劳动妇女身上的族权、神权、君权、夫权进行了理论的彻底批判鲁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小说《祥林嫂》,控诉了中国的封建礼教是吃人不吐骨头的礼教理论的论证是说理艺术的魅力是渗透宗教:以信仰为特征,以一定仪式和规则组成的一种精神力量和社会势力。宗教在本质上是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颠倒的反映。(四)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
本文标题: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870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