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英国的“济贫法”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前身德国最先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社会保障法》(1935)的国家2、社会保障定义、内涵、理念基础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立的保护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的安全项目以及机制、制度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总称。社会保障的内涵有四点:1、社会保障的宗旨是通过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保持社会稳定,即以政府干预弥补市场失灵,消除竞争机制运行中产生的社会不安全因素;2、它就是一种以社会共同责任为本位,由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分担保障责任的社会机制和经济体制,以区别于纯粹的“国家保障”和“用人单位保障”。3、它主要以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形式为公民提供各类保障,其中既有属于共同保险性质的各类社会保险项目,亦有转移支付性质的各类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项目。4、它一般通过立法而确立。它作为一种国家主导的强制性社会行为,区别于传统的以民间为主的慈善事业以及赈灾活动。社会保障的理念基础是:以个人自立为基点,承认帮助个人抵御在市场经济中可能遇到的生活和劳社会保障的理念基础动风险既是社会和政府的义务与责任,也是个人的权力。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是自助者公助。社会保障具有自助、他助、互助、公助相统一以及保护与激励的统一的特性。3、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保险是指为丧失劳动能力或暂时失去劳动岗位的人提供收入的保险计划。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主体和发展重点。社会保险所实现的收入再分配带有自助、互助和他助的性质。社会救助是一种解决社会保险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社会问题的保障形式,二者在功能上是互补的,它是保障社会成员生存权力的最后一道防线,是社会安全网的“网底”。社会福利:凡是可以增进国民物质利益和提升其生活质量的措施和事业都可以称之为社会福利。社会优抚是指国家和社会按照规定对法定的优抚对象提供确保一定生活水平的资金和服务,带有褒扬和抚慰性质的特殊社会保障制度。4、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社会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企业年金养老保险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障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收入补偿制度。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由政府负责建立基金,对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而失去工资收入的劳动者提供一定时期的物质帮助及再就业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社会医疗保险是指以立法形式通过强制性的规范或自愿的契约,在一定区域的一定人群中筹集医疗保险基金,并为该人群的每一成员公平地分担,对由于疾病引起的纯粹以补偿医疗费用为目的的一个险种,它属于是社会保险制度的一个分支。工伤保险是劳动者在生产和工作中遭受意外伤害或因长期接触职业性有毒有害因素引起职业伤害后,由国家和社会对负伤者、致残者及死亡者生前供养亲属提供必要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企业年金是在国家有关法规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建立的旨在为其职工提供一定程度补充性退休收入保障的保险计划。5、社保与社会福利A、社会保障的定义B、社会福利的定义C、广义的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相比,其内涵更为丰富。社会保障只是广义福利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狭义的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一个附属概念。6、社保与社会服务A、社保的定义B、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除了与社会保障相关的内容外,还包括公共卫生、环境保护、婚姻指导、社会性文化娱乐及防止青少年犯罪等内容。C、2者在许多领域有交集,但又各有不同。7、社保的制度特征、中国社保的体系结构社保的制度特征:1、国家主导性2、法制性3、社会性(社会保障实施对象的社会性和责任义务的社会化,以及社会化管理)4、福利性5、人道性中国社保的体系结构:1、社会救助2、社会保险3、社会福利4、社会优抚8、两类性质保障项目的区别联系、分类管理社会保险类项目和转移支付类项目的共性:二者都是由国家和社会对生存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的一种收入再分配的工具。区别:1、社会保险的再分配属于横向再分配,发生在投保人之间,即在发生了风险的人与没有发生风险的人之间转移;转移支付类项目的再分配属于纵向再分配,即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向贫困阶层转移,社会普通成员的收入向优抚对象转移。2、社会保险的贡献与收益呈对称性;而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项目的贡献和收益呈非对称性。3、社会保险的对象是因为风险发生而得到补偿;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的对象是因贫困或做出过贡献而得到补偿。分类管理:社会保险要求建立起贡献与受益之间的联系,并进行专项基金管理;福利救济优抚类项目只能由政府作为财政支出的一个项目,不能采取收支对应的专项基金管理。9、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区别联系A、二者定义(商业保险定义较为冷,可选择不背)B、类同:1、二者都是以人的生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2、二者都具有化解社会风险,维持经济繁荣的功能3、二者的运作机理及其所用的术语、计算方法类同C、区别:1、性质不同2、目标取向不同3、权利义务关系不同4、资金来源不同5、政府承担责任不同6、二者补偿水平及保障方式不同7、可承保风险的范围不同(答题时7点要适当扩充,自由发挥即可,不用死背书上的)10、政府在社会保险方面的优势优势:1、政府有权征税以实现对社会性风险的保险2、政府能够使几代人共担风险3、政府可以对社会保障支出进行指数化调整4、精算原则和财务方面的约束机制不同11、国家、用人单位、个人在社保中的义务和权利A、国家责任:1、社保基金正常运行时,政府财政只发挥辅助作用,扮演“最后出台”角色,当社保基金收不抵支时由国家财政给予补贴2、让税、让利等优惠政策3、当制度转轨或政策变更时,国家出资消化转轨成本4、当地方政府遇到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特别是如果社保基金具有中央集权的性质时,中央政府有责任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5、国家承担公务员及其他公职人员的社会保险费用6、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等转移支付类项目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B、用人单位义务:1、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障费2、为本单位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障的参保手续3、缴纳用人单位自身应较难的社会保障费用权力:1、要求社会保障机构提供社会保障政策咨询2、就与本单位有关的社会保障争议提出诉讼或仲裁3、监督社会保障机构及工作人员的工作等C、个人的权力:1、享有在发生困难时向社会保障机构申请救助、享受社会保险及其他待遇的权利2、享有要求提供社会保障政策咨询及其他服务事项的权利3、享有就与本人有关的社会保障争议提出仲裁或诉讼的权利4、享有监督社会保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关工作状况和行为的权利个人的义务:缴纳社会保障费12、人工成本人工成本包括2部分:工资和社会保障费用人工成本13、影响社会保障需求水平和供给水平的因素影响社会保障需求水平的因素有:1、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人口总量与构成2、社会保障项目的多少及其待遇标准的高低影响社会保障供给水平的因素有:1、国内生产总值2、居民收入与储蓄水平供给水平3、财政收入4、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收益率5、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行政和业务支出14、社会保障供求不平衡的原因供求不平衡的原因:1、制度设计的先天性缺陷2、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中面临诸如人口老化等难以控制的因素3、社会保障水平较多地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4、社会保障水平本身具有刚性,基线一旦确立,易升不易降,起点过高会处于骑虎难下的境地15、确定社会保障水平的出发点和原则出发点:以下三点的统一,1、要立足于解决“需求大于供给”这个主要矛盾2、坚持从远期平衡着眼来测定近期社会保障水平3、要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存需求为主要目标原则:1、保护与激励统一2、社会保障水平与生产力水平和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3、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要稳中求妥,采取渐进方式16、社会保障管理、社会保障监督社会保障管理是指为了保证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和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而建立一定的组织机构,配备具有一定素质的人员,对社会保障事业进行的决策、计划、指挥、监督、调节等行政性活动,以及对社会保障基金进行的筹集、管理、支付、运营等业务性活动。社会保障监督是指由国家行政管理部门、专职监督部门、利害关系者以及有关方面对社会保障尤其是社会保障基金的有关管理机构和管理者的管理行为、过程及结果实行的监察和督守。17、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长速度须有“三个低于三个低于”:1、低于经济增长速度2、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3、低于工资增长速度18、社保制度的复合功能复合功能A、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功能:通过收入补偿、支出补偿以及互助互济,使受到创伤的的社会机体和个人机体得以恢复,并重新投入运行,调节市场竞争机制、效率机制、动力机制与社会公平机制、均衡机制、稳定机制之间的矛盾。B、社会保障的主要效用是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和平和政治稳定。C、社会保障享有“社会安全网”和“社会稳定器”的美誉,其功能不是一种单一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伦理的局部调节功能,而是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在经济结构变化导致社会结构变化中形成的一种复合型社会功能系统。D、社会保障的功能从一种缓解社会矛盾的应急措施演进到现代社会的一种功能系统,其作用从社会经济运行的“安全网”和“减震器”进一步提升到增强社会凝聚力,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9、底线公平底线公平不是就保障水平高低的意义上而言的,而是就政府和社会必须保障的、必须承担的责任的意义上而言的。它是责任的“底线”。在底线以上或以外的部分,可以由市场、企业和社会组织,甚至个人去承担,是灵活的、反映差别的部分。实现“底线公平”的制度措施主要有两项:1、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公共卫生和医疗救助制度20、社会保障法的本质、调整对象、地位社会保障法的本质:是对公民的生存权进行强制性保护。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是社会保障关系社会保障法的地位:它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既不属于公法又不属于私法,而是属于社会法的范畴。社会保障法是社会法的核心法21、社保制度产生的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历史背景必要条件:社会化大生产充分条件:工人运动的兴起历史背景:西方国家的“福利国家论”直接促进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22、社保制度框架形成初期的特征1、社会保障的立法和计划都带有实验性质,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各种探索2、保障对象大多仅局限与城市的产业工人及其家属,保障内容主要涉及某些特殊危险或不测事由3、“济贫法”解决社会问题的作用逐渐为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立法所替代,体现由“济贫法”转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过渡性4、处理社会问题的责任逐渐从地方政府和私人机构集中于中央政府23、贝弗里奇报告的原则原则:1、普遍性原则2、保障基本生活原则3、政府统一管理原则4、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贝弗里奇成为“福利国家之父”24、社保制度多样化发展的含义、基本特征含义:1、世界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急剧增加,制度类型多样化2、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和收益范围进一步扩大3、社会保障项目构成趋于体系化、网络化4、社会保障支出的绝对值及其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显著增加社保制度多样化发展的基本特征:1、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出发点由解决劳资纠纷、缓和劳资矛盾转向构筑社会功能体系2、社会保障的实施对象和覆盖范围由主要面向特定阶层和行业劳动者、工薪收入者向惠及全体公民的国民保障转变3、社会保障建立在制度化的基础上4、保障项目从零星分散的单项保障向全面体系化方向发展5、社会保障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分工体系25、福利国家危机即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挑战:1、人口老龄化2、庞大的社会福利开支削弱了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3、制度引发的道德风险导致信任危机4、制度运行的成本与效率状况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26、调整性改良内容调整性改良是指在不改变原有制度模式的条件下,通过对一些具体政策措施的调整增收节支,缓解制度的财物危机。具体内容如下:1、提高退休年龄、延长享受待遇所需的最低缴费年限,防止社会总人口中劳动者比例减少而享受者比例提高的现象加剧2、提高缴费率、取消缴费的收入界限、提高缴费基数、降低计发保障津贴的基数3、推行公共福利事业“私有化”、“市场化”4、改变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方式,扩大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范围,增加基金增值
本文标题:赵曼考研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902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