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经络腧穴学概要针灸学的定义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主要内容:经络、腧穴、刺灸法及针灸治疗。四大优点:适应证广、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经济安全。绪言要求:1、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重点为十四经脉的循行分布规律2、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3、理解并掌握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第一章经络总论概述1、经络的定义经络是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和络脉的区别经脉(径)络脉(网)主干分支纵行横行深藏而不见浅浮而常见数量有定数不可数数量分布走向第一节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一、十二经脉定义:即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之为“正经”。(一)十二经脉的名称根据手足、阴阳、脏腑来命名,先手足再阴阳后脏腑循行于肢体内侧面----阴经;循行于肢体外侧面----阳经手三阴——配胸部脏器(肺、心包、心)足三阴——配腹部脏器(脾、肝、肾){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手足三阳与腑相配:根据其相表里的关系太阴---阳明{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厥阴---少阳{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少阴---太阳{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二)分布规律:左右对称分布于头面、躯干、四肢六阴经----四肢的内侧和胸腹六阳经----四肢的外侧和头面、躯干注:特殊之处:足厥阴肝经至头顶;足阳明胃经过胸腹1、在四肢的分布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分布{前---阳明中---少阳后---太阳手足三阴经在四肢的分布{前---太阴中---厥阴后---少阴注:足三阴经在内踝上八寸前的分布{前---厥阴中---太阴后---少阴2、在头面的分布手足阳明----面部、前额;手足少阳---侧头足太阳-------后头;手太阳------颊部注:足厥阴肝经至巅顶,与督脉的百会穴相交会。(三)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阴阳配对,在脏腑阴阳经脉之间形成了六组表里属络关系。(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在体内,十二经脉与脏腑有特定配属关系;在头身,十二经脉还与其循行分布部位的组织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络。临床上辨证分经、循经取穴,均以此为依据。(五)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节规率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手走头从足走腹胸交接:阴经与阳经----四肢部;阳经与阳经----头面部阴经与阴经----胸中交接走向:(六)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从肺经开始逐经相传,至肝经而终,再由肝经复传于肺经,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二、奇经八脉1、定义:奇经八脉即别道奇行的经脉,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八条。2、特点:1)不直接隶属于十二经脉;2)无阴阳表里配偶关系。3、经脉循行:督、任、冲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歧”。带脉横向循行,余脉均纵向循行。4、作用1)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2)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三、十五络脉1、定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2、命名:分别以其发出处的腧穴命名。4、作用:1)十二经的别络,加强了十二经中表里两经的联系,从而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2)任、督、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经气,从而输布气血濡养全身组织。3、分布: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任脉、督脉的别络以及脾之大络主要分布在头身部。四、十二经别1、定义: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2、特点:离--肘膝关节、入--躯干、出--体表、合--头项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表里的阳经经脉-----“六合”3、作用:1)加强了十二经脉的内外联系2)加强了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3)扩大了手足三阴经穴位的主治范围。五、十二经筋1、定义: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2、作用: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六、十二皮部1、定义: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2、作用: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和反映病证的作用。要求:1.掌握腧穴的分类2.掌握腧穴的治疗作用3.掌握特定穴的意义4.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5.了解腧穴的发展和命名第二章腧穴总论一、腧穴的定义俗称“穴位”,在古代文献中又称“砭灸处”、“气穴”、“节”、“会”、“孔穴”。定义: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是疾病在体表的反应点,同时也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第一节腧穴的发展、分类和命名一、腧穴的发展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陆续发现的,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内经》论及穴名约160个;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记载经穴名349个;北宋王惟一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详载了354个腧穴;元代滑伯仁所著《十四经发挥》记载经穴亦为354个;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记载经穴359个;清代李学川的《针灸逢源》定经穴361个,并延续至今。二、腧穴的分类(三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1、十四经穴:简称“经穴”,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上的腧穴。特点:主治本经病证。2、奇穴又称“经外奇穴”,指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未列入或不便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特点:{定位定名未列入十四经是十四经的补充,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3、阿是穴:又称压痛点、天应穴、不定穴特点:{没有固定的位置、名称是腧穴的最早阶段取穴法---寻找最敏感点第三节特定穴特定穴是临床最常用的经穴,对针灸选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特定穴的意义定义: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特定穴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10类。二、特定穴的分类和特点(一)五输穴1、定义: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五输穴”简称“五输”。经气在经脉中的运行如自然界之水流,有由小到大、由浅人深的特点。《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2、分布:由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井穴---多位于手足末端(涌泉穴在足底),四肢末端往上数第一穴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前,四肢末端往上数第二穴。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后,四肢末端往上数第三穴(胆经外)。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前臂,胫部。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二)原穴、络穴1、原穴----本源、原气之意(1)定义: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十二经有十二原,阴经以输为原,阳经原穴单独存在。(2)分布:腕踝关节附近(3)应用:帮助诊察疾病及治内脏疾病2、络穴----联络,散布之意(1)定义: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个腧穴,称之。具有沟通表里两经的作用。(2)分布:十二经脉---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胸胁部。(3)应用:治表里两经的病证。(三)郄穴郄---空隙之意1、定义: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矫、阳矫、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郄穴”,共16个。2、分布:四肢肘膝关节以下(除胃经以外)3、应用:可治本经及本经所属脏腑的急症、重证、痛证、顽固性疾病(四)背俞穴、募穴1、含义: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2、分布:俞穴---分布在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募穴---分布在胸腹部,并与其所属的脏腑部位一致。3、应用:均可治所属脏腑的病变;还可帮助诊察疾病。当脏腑出现病变时,相应的募、俞穴可出现压痛点或条索状。还可治相应的五官的病变。(五)下合穴1、定义: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又称六腑下合穴。2、分布:胃胆膀胱在本经,大肠小肠同在胃经,三焦在膀胱经。3、应用:治疗相应六腑的病证。(六)八会穴1、定义: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经气所聚会的8个腧穴。2、分布:躯干和四肢部。3、应用:相应的病证。(七)八脉交会穴1、定义: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2、分布:腕踝关节的上下。3、应用:可治本经与奇经八脉的病变。(八)交会穴1、定义: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一、骨度分寸定位法定义:指主要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寸,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在取穴时无论男、女、老、少肥、瘦均按其规定的分寸来折算。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12直寸后发际正中眉间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腋窝顶点第11肋游离端(章门)第四节腧穴的定位方法二、手指同身寸定位法定义: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手指同身寸取穴法”。1、中指同身寸2、拇指同身寸3、横指同身寸:(一夫法)3寸1寸1寸第二节奇经八脉一督脉(一)、循行特点1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2向后,向上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止于上唇内龈交穴。原文:《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二)、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所过的腰骶、背、头颈的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病。(三)、重点腧穴本经单穴28个,起于长强,止于龈交,重点穴10个。1:长强络穴【定位】: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2:(腰)阳关【定位】: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髂嵴相平。3:命门【定位】: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共同点——腰骶病:不同点——长强治肠腑病腰阳关命门妇科病,男科病特殊点——长强癫狂痫等神志病命门又名精宫,位于两肾之间,肾藏精,为生命之根先天之本,有壮阳益肾之功,主治肾阳不足之证,多用于男性科。【操作】:长强紧靠尾骨前面斜刺0.8-1寸。不宜直刺,以免伤及直肠。分布在督脉上的腧穴均为向上斜刺0.5—1寸。4:至阳【定位】: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①黄疸,胸胁胀满等肝胆病。②咳嗽,气喘。③腰背疼痛。5:大椎督脉、手、足三阳脉交会穴【定位】: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①热病、疟疾、恶寒发热、咳嗽、气喘;②骨蒸潮热;③癫狂痫证、小儿惊风;④项强,脊痛;⑤风疹,痤疮。*临床退热的首选穴。【定位】:6:哑门: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二颈椎棘突下缘7:风府: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主治】:相同点:①中风,癫狂痫,癔病。②头痛,颈项强痛,眩晕。不同点:哑门:开音要穴,主聋哑,舌强不语,暴瘖。风门:治风要穴主内风为患的神志病和外风为患的外感病。【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不可向上斜刺或深刺。深部接近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和深度。8:百会【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主治】:①痴呆、中风、失眠、癫狂痫证、等神志病;②头痛、眩晕、耳鸣等头面病;③脱肛、等下陷性病证。【操作】:平刺0.5-0.8寸。9:水沟【定位】: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主治】:①晕厥,昏迷,为急救要穴。②神志病。③急性腰痛。④口噤,齿痛,口喎面肿。【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二任脉(一)、循行特点1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2向前上行于阴毛部,在腹内沿前正中线上行,经关元等穴至咽喉部,再上行环绕口唇,进入目眶下,联系于目(二)、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病,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少数腧穴可治疗神志病。(三)、重点腧穴本经单穴24个,起于会阴,止于承浆,重点穴11个。【定位】:1:中极1:膀胱募穴2:任脉与足三阳经的交会穴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2:关元1:小肠募穴2:任脉与足三阳经的交会
本文标题:经络腧穴学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910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