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培训_工作总结汇报_总结汇报_实用文档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内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十一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第一类:面向全体居民的服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第二类:疾病预防控制服务•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第三类: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谁建?–重点人群、接受服务的人群、逐步扩展到全人群•怎么建?–门诊、入户服务(调查)、疾病筛查、健康体检等多种方式–在自愿的基础上–统一、规范:统一档案编码、识别码和健康问题编码。依据卫生部《健康档案卫生服务信息基本数据元标准》(试行稿)和规范。•内容是什么?–个人基本信息–主要健康问题(健康体检)–重点人群管理记录和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记录•管理要求:–建立健康档案管理制度,设施、设备,明确档案管理责任人。–管理方式要易于检索,实行有效动态管理。注意保护居民隐私。服务内容(一)居民健康档案的内容: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记录(二)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建立档案,填写记录,发放信息卡入户调查、疾病筛查、健康体检,填写相应记录装档统一存放(三)居民健康档案的使用:更新、补充服务流程(一):确定建档对象服务对象分类确定建档对象您是在本辖区常住么?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孕产妇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您建立过健康档案吗?您愿意建立健康档案吗?(解释健康档案作用)入户前责任人员检查受访者是否建立了健康档案已经建档您的健康档案信息卡?调取服务对象的健康档案更新档案内容还不想建立建立健康档案是更新档案内容辖区重点管理人群到机构接受服务者否0~36个月儿童入户服务、疾病筛查等新生儿访视预约建档即时建档责任人员调取并携带受访者健康档案入户服务产后访视是复诊首诊尚未建档否同意建立携带相关材料做好建档准备服务流程(二):档案管理建立健康档案填写个人基本信息表填写健康体检表填写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卡填写各相关服务记录表核查归档居民健康档案室核查填写内容的完整性、准确性老年人0~36个月儿童一般人群复诊者必要时更新个人基本信息孕产妇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慢性病患者填写相关重点人群管理记录表询问病情,并填写接诊记录居民健康档案的使用和维护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调取档案填写转、会诊记录表到机构复诊者或随访者出示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卡,调取复诊者健康档案。入户服务或随访重点管理人群由责任医务人员调取管理对象健康档案。填写档案封面重点管理人群复诊或随访发放给居民是否需要转、会诊是否服务要求(一)健康档案的建立要遵循自愿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服务对象的个人隐私。(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通过多种信息采集方式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档案应及时更新,保持资料的连续性。(三)统一为居民健康档案进行编码,采用16位编码制,以国家统一的行政区划编码为基础,以乡镇(街道)为范围,村(居)委会为单位,编制居民健康档案唯一编码。同时将建档居民的身份证号作为身份识别码,为在信息平台下实现资源共享奠定基础。(二)健康教育资料:健康教育宣传资料—每年发放≥12种内容;音像资料—每年播放≥6种。健康教育宣传栏:在辖区内按照标准设置,中心≥2个,站≥1个,每季度至少更新内容1次。健康知识讲座:中心每月≥1次,站每两月≥1次。健康教育咨询服务:中心≥6次/年(利用各种健康主题日或节假日)。健康教育年度计划。每项健教活动要有完整的健教活动记录和资料,并存档保存。每年做好健教工作的总结评价。服务内容•(一)《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二)重点人群健康教育。•(三)开展健康生活方式和可干预危险因素的健康教育。•(四)开展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结核病等重点疾病健康教育。•(五)开展公共卫生问题健康教育。服务内容(六)服务形式及要求1.提供健康教育资料:印刷资料(每年不少于12种)、音像资料(每年不少于6种)2.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不少于1个,每个面积不少于2平方米,每季度最少更换1次内容3.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每年至少开展6次4.举办健康知识讲座:每两个月举办1次三、服务流程~~~~~~~~~~~~~~~~~~~~~~~~~~~~~~~~~~~~~~~~~~~~~~~~~~~~~~~~~~~~~~~~~~~~~~~~~~~~~~~~~~~~~~~~~~~~~~~~~~~~~~~~~~~~~~~~~~~~~~~~~~~~~~~了解制定实施记录总结辖区内所有居住满3个月的适龄儿童进行预防接种登记建证(卡),建证(卡)率和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不低于90%。合理安排接种门诊日,按照有关要求提供计划免疫服务。安排受种者在接种后留观室留观30分钟。处理、报告和登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要有记录,填写报告卡。及时登记疫苗出入库和报废、破损情况,疫苗储存数量要与登记数相符,及时清理过期疫苗。(三)预防接种服务对象•辖区内0~6岁儿童和其他重点人群服务内容1•儿童预防接种证(卡)管理。–及时为辖区内所有居住满3个月的0~6岁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接种。–开展乙肝、麻疹、脊灰等疫苗强化免疫、查漏补种和应急接种工作。•通知。采取预约、通知单、电话、手机短信、网络、口头、广播通知等适宜方式,通知儿童监护人,告知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地点和相关要求。–定点接种–入户巡回的方式进行预防接种。–在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可设立临时接种点。服务内容2•接种前的工作。–应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卡、薄)或电子档案,核对受种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及接种记录,确定本次受种对象、接种疫苗的品种。–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接种时的工作。–再次查验核对受种者姓名、预防接种证、接种凭证和本次接种的疫苗品种–核对无误后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规定的接种月(年)龄、接种部位、接种途径、安全注射等要求予以接种。服务内容3•接种后的工作。–受种者在接种后应留在留观室观察30分钟。–接种后及时在预防接种证、卡(簿)上记录,录入计算机并进行网络报告。–预约下次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和地点。•处理、报告和登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进行报告和处理。–及时向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卡。服务流程建档、确定接种对象通知儿童监护人实施接种留观1.~~~~~~~~~~~~~~2.~~~~~~~~~~~~3.~~~~~~~~~~~~~~~~~~~4.~~~~~~~~~~~~~~~~~~~~~~~~~~~~~~~~~~~~~~~~1.~~~~~~~~~~~~~~~~~~~~~~~~~~~~~~~~~~~~~~~~~~~~~~~~~~~~~~~~~~~~~~2.~~~~~~~~~~~~~~~~~~~~~~~~~~3.~~~~~~~~~~~~~~~~~~~~~~~~~~~~~~~~~~~~~~~~~~~~~~~~~~1.~~~~~~~~~~~~~~~~~~~~~~~~~~~~~~~~~~~~~~~~~~~~~~~~~~~~~~~~~~~~~~~~~~~~~~~~~~~~~~~~~~~~~2.~~~~~~~~~~~~~~~~~~~~~~~~~~~~~~~~~~~~1.~~~~~~~~~~~~~30~~~~~~~~~~~~~~~~~~~~~~~~~2.~~~~~~~~~~~~~~~~~~~~~~~~~~~~~~~~~~~~~~~~~~~~~~~~~~服务要求•接种单位要求–必须为区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预防接种单位–具备有《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规定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链管理制度–按照要求进行疫苗的领发和冷链管理,保证疫苗质量。•接种人员要求–具备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护士或者乡村医生资格–经过县级或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主动发现预防接种对象–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积极通过民政、公安部门等多种渠道,采取各种办法,主动发现未建卡建证的儿童。•接种服务–至少每半年对责任区内儿童的预防接种卡进行1次核查和整理–合理安排接种门诊日,如每周至少开展2次接种服务。传染病登记报告,参与现场疫点处理。(“义务”)传染病疫情报告率和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时率均应达到95%以上。疑似传染病病人的登记及转诊记录完整,负责人有签字。非住院结核病人管理记录完整,如有交接应有小结和签字。传染病基本知识宣传教育材料应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易于掌握,形式应多样化、覆盖面广。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开展艾滋病患者的社区关怀工作,引导社区居民协助艾滋病患者回归社会。(四)传染病预防控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镇卫生院职责:按照国家规范和有关要求建立健全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开展社区传染病监测,及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做好病例转诊、本单位内消毒处理工作,协助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做好重点管理传染病居家病例的随访工作和密切接触者管理;配合专业防治机构做好肺结核病例的规范化管理和开展艾滋病患者、病毒感染者的调查与随访、咨询。1、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定期对本单位医护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培训,利用每月例会,以会代训传染病防治工作内容。参加市、县区疾控机构组织的对医师的传染病病例诊断标准和防控技术的培训。工作内容•2、发现、登记规范填写门诊日志、入/出院登记本、X线室或化验室检测结果登记本。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病例、疑似病例时,必须认真填写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簿,并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按照要求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3、报告⑴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报告内容:①法定传染病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共计3类39种。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及其他按甲类管理传染病的病例或疑似病例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例、疑似病例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提供免费血压测量服务,并登记存档。对35岁以上居民每年首诊测血压,对血压异常者应登记造册并实施干预。对高血压患者实施规范化管理:•每年至少随访4次,进行分类干预。•有转诊指征及时转诊。•告知患者每年至少进行1次全面健康检查。•及时更新患者健康档案。•规范管理率不低于40%,以后每年递增。(五)慢性病预防控制高血压患者管理根据《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对辖区内35岁及以上高血压患者进行规范管理•1、高血压患者发现。•2、管理:至少4次面对面随访(询问病情、进行血压测量等检查和评估、对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3、健康检查:包括血压、体重、随机血糖(指血),一般体格检查和视力
本文标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培训_工作总结汇报_总结汇报_实用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95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