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二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影响第一节经济全球化不同观点之争第二节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第三节全球化与地方化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第五节新的国际分工格局本章导读(P314)第一节经济全球化不同观点之争•一、关于经济全球化概念的争论–提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OECD–国内学者–其他观点•实质的争论观点•起源时间的争论•二、超级全球化主义者与反对者的争论–超级全球化主义者的观点:代表-美国。无国界经济,信息、技术、资本和创新以最快的速度在全球流动。–反对者观点:–反全球化运动–图12-1、12-2第一节经济全球化不同观点之争三、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国际化–国际化是经济活动跨越国界的扩张,反映的是国家经济活动的空间范围的扩大,全球化不仅包含经济活动的扩张,而且更重要的是国际上分散的经济活动之间的功能联合,反映了经济活动组织本质上的变化。–国际化是全球化的基础–图12-3第一节经济全球化不同观点之争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地理区位–有不同的观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离不开区域的发展,地方产业集群和地方网络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力量,地方有可能“粘”住全球化过程中的各种“流”–区域时应向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全球化与地理因素密切相关第一节经济全球化不同观点之争第二节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一、经济区域化的概念与成因–区域:高于国家地理尺度的范围。–经济区域化是指地理上相近的国家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而实行某种形式的经济联合,或组成区域性经济组织,其具体机制是宏观上的国家对自己经济利益的保护。–经济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中间环节。一、经济区域化的概念与成因成因(现实基础和必然性):1.当代国际分工的深化和经济生活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是经济区域化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2.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是经济区域化形成的重要原因;3.当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竞争的日益剧烈化是经济区域化发展的直接动因;4.在西方国家,经济区域化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一些国家干预国际关系的表现和产物;5.地理饮食经济区域化形成的基础。第二节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第二节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二、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的关系1.经济区域化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两种观点两重性:促进作用和阻碍作用2.经济全球化对经济区域化的影响两重性:促进作用和破坏作用第三节全球化与地方化一、全球化与地方化的矛盾二、跨国公司地方化策略----本土化一、全球化与地方化的矛盾与统一经济全球化引起了经济活动空间格局的变化。地理空间上邻近企业的共同性增加,同时人们和国家个性化要求也随之增加。经济一体化、地方文化传统建设加强同时发生、相伴而生,构成了一个矛盾统一体的两个对立方面。二、跨国公司地方化策略----本土化对在经济活动全球化过程中十分活跃的跨国公司来说,本土化主要表现为其在生产管理或国际营销过程中为扎根当地市场而迎合东道国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传统的发展战略,以便使跨国公司成为东道国的组成部分,使外贸营销符合当地文化环境要求。(一)概念(二)本土化的特点1.管理本土化2.技术、材料的本土化3.企业形象的本土化和国际营销本土化(三)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本土化与全球化之间表面上是矛盾的,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在本土化过程中,全球化的因素必然影响到当地的价值观、文化观。另一方面,本土化(民族化)也并非一定有悖于全球化。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一、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机遇与挑战二、不同地区全球化效益的差异三、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经济主权独立的关系四、发展中国家全球化对策五、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启示一、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机遇与挑战(一)新技术对经济竞争的影响(二)全球化正从根本上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一)新技术对经济竞争的影响竞争逐渐超越国家界限,跨越了经济的许多部门以及国内和国外市场。技术和创新能力已取代传统的价格竞争力成为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新决定因素。(二)全球化正从根本上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型国家带来了与贸易、技术、技能和市场相关联的大量外国直接投资。全面加入全球经济能使国家、企业和其它经济部门抓住新的机会并分享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全球化可能会威胁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型国家前景。二、不同地区全球化效益的差异(一)发达国家的全球化效益(二)发展中国家的全球化效益(一)发达国家的全球化效益在传统的产业领域,工业化国家正在丧失国际竞争力。发达国家正在转向通过高新技术、服务的输出和制度供给来谋求新的全球化竞争优势。(二)发展中国家的全球化效益发展中国家在制造业和工业竞争力方面取得了进步,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份额也有很大提高。但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的程度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从全球化中收益不均。三、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经济主权独立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的统一性与民族国家的独立性矛盾下,经济发展是多样性的统一,即发展目标和体制的某些趋同性与发展模式、价值选择的多样性。第一,经济全球化进程对民族国家的发展构成了挑战,要求民族国家自觉地把自己纳入全球化进程之中。第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民族国家发展的价值取向必须立足本国国情,发展模式具有本国特色,保持多样性特征。四、发展中国家全球化对策在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条件下,政府的管理功能面临重新定位和调整的任务。(一)全球化中的政府作用部分学者认为,随着自由化和市场经济的加强,政府的作用将大大下降。进一步的全球化意味着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的增强,政府制定国家政策、尤其是执行国家政策的自主权减弱。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政府对经济活动管理的责任并没有因为经济全球化而减少,变化了的仅仅是政府工作的着眼点和政策重点。政府的作用具体体现在:第一,将产业政策从对具体产业和部门的干预政策转向范围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一般性的调节政策,目的在于间接地促进整体的经济竞争力。第二,将政策转向支持出口导向的生产,使地方经济参与全球经济大循环,从而获取更大的比较效益。第三,重视区域政策,通过帮助一个国家的落后地区或者一个地区中的落后国家,来降低乃至消除地区间发展的差异。第四,提高产业部门的技术能力以促进竞争力,支持现有企业的私有化和重组,对中小规模产业提供更多的技术和制度上的支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就业稳定、经营灵活、富有朝气等优势。(二)全球化中的制度作用所谓制度就是世界经济体系运行的规则和秩序。在全球化制度安排时必须兼顾多元化与一体化的现实要求,应该体现以下原则:第一,全球化制度安排应该以世界各国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为前提,特别是应该努力促进南北国家之间的对话,以达成共识。第二,发达国家在治理环境、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等方面应该做出更多的努力,以实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双赢”结局。第三,任何制度创新都必然付出代价,但应该使全球化制度创新过程中的代价降低到最低程度,并保证大多数人受益。第四,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制度创新的速度,在“急进式”与“渐进式”之间寻求平衡。五、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启示(一)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危机1.金融国际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现象之一2.金融国际化易于成为世界金融危机的诱因(二)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启示1.国际交易的自由化2.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3.建立价格稳定的制度(三)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启示1.东南亚金融危机过程2.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1)国家经济主权转移;(2)经济安全问题突出;(3)金融风险提高。3.防范金融危机的对策(1)对外资进行宏观控制;(2)引进外资时应该寻求建立保护本国金融市场的合理措施;(3)在引进外资时注意使长期资本多于短期资本;(4)建立本国银行系统的监管制度,加强银行立法,以避免失误;(5)慎重参与国际金融一体化进程。第五节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一、国际经济联系系统二、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分工三、新的国际分工体制图12.1新的国际经济联系格局一、国际经济联系系统北北依赖体系是依赖程度最深的依存关系,主要表现为专业分工协作,高新技术部门的协作不断深化,商品贸易、资本流动、科技交流和人才流动更加频繁和广泛,国家之间经济政策协调和国际宏观经济调节进入了新的阶段。南北依赖体系表面上为原燃料等初级产品与资金、技术等之间的对流,但实质上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悬殊的两类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这类依赖体系的发展日益广泛和深入。南南依赖体系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依存关系,目前发展水平还不高。77国集团、东盟、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等一系列区域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相互投资、科技交流与合作,加深了这些国家之间的依赖程度。东西依赖体系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共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十分活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界线愈来愈模糊。上述四种关系相互交叉,使世界成为具有多层次和多向性依赖关系的整体。物质流、资金流、劳力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的互补流动构成了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的循环系统。由于世界各国发展水平高低不同,以上要素的空间差异明显。在各种利益和各地经济发展需求的驱动下,这些要素由于持续的优化配置和组合的需要而处于不断的互补性流动之中,从而构成了全球经济相互依赖的循环系统。二、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相对优势,自由贸易在经济上有利于所有的贸易伙伴,并将促进生产的国际专门化,即国际劳动分工。国际贸易的产生首先必须具备下列两个假设前提。(1)国家在生产要素禀赋方面是不同的,表现为生产要素在国家间的非平衡分布。(2)国家对生产要素的利用能力各不相同,表现在国家之间生产能力的巨大差异。三、新的国际分工体制新的国际分工体制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生产活动代替旧的以国家为主体的商品贸易体制为标志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将从这一过程中得到好处,但发达国家由于拥有技术、资本的优势,来自发达国家的附加价值高、利润大的高技术商品供不应求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附加价值低、利润小的低技术商品供大于求的局面将长期并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差距将不断扩大。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和战略对策一二十世纪末的全新事物•标志经济全球化质的规定性事实:–全球大市场–全球公司–生产要素全球化:(1)金融全球化。(2)技术全球化。(3)劳动力全球化。(4)其他生产要素全球化。–除了这三大标志性事实外,新的事实还在不断发生,如许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性经济组织(世界货币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等)的作用日益突出。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标志着最先进的生产方式:–四个层次:全球,企业,个人,人民需求•未来新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全球化带来了空前发达的生产力,其效益为全球共享–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想适应,生产关系也再变化–经济基础发生变化,必然决定了政治、文化等的上层建筑的变化竞争创新产品降低成本科技进步新的科技进步分工协作规模经济科学管理扩大市场全球化三战略对策•战略对策的目标:应该充分反映经济全球化本质的要求从而应是全球各民族、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都能公平地分享一份利益。•全面准确地高举经济全球化的旗帜•发展中国家要准备打一场经济持久战全球化与中国改革一国际市场•通货膨胀的压力将长期存在–需求严重不足,国际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慢于供给的增长速度,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其原因就是供给的增长在加速。–1.技术革命–2.经济全球化–3.全球经济体制的变化二中国市场•需求有待提高,竞争更需规范–国内市场需求状况会好与国际市场,其原因是:1.投资需求不会减弱。2.市场消费还有增长空间。–市场竞争开始进入较为正常的发展阶段和逐步规范的阶段三强化竞争力概念•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三大优势:–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本土市场优势–后发优势四体制改革的重点•产权制度改革是关键–当前体制改革的重点问题就是产权问题。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快改革。也要加强国有资产重组的透明度。资产重组了,就业增加了,税收增加了,利润增加了,资产就会在发展中增值,这样才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思考题1.概念题:北北依赖体系;南北依赖体系;南南依赖体
本文标题:经济地理学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978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