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国有企业产权安排与法人治理结构的探讨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国有企业产权安排与法人治理结构的探讨姓名:袁炳华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企业管理指导教师:徐向艺20060920国有企业产权安排与法人治理结构的探讨作者:袁炳华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参考文献(37条)1.徐向艺政府干预与市场经济秩序20052.徐向艺公司治理制度安排与组织设计20063.徐向艺企业制度变迁与管理创新19974.李维安现代公司治理研究20015.钱伟荣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研究20036.王中新.曹钢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构想20017.王汉亮中国国有企业产权问题研究20038.郭金林企业产权契约与公司治理结构20029.段文斌企业的性质、治理机制和国有企业改革200310.赵守日西方国有经济体制改命200011.谷书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200112.谢志华竞争的基础制度选择-企业制度分析与构造200313.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200314.李强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200515.吴德庆.马月才管理经济学199816.左学金.程杭生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治理:国际比较的视角200517.齐艺莹国有资本效率论200518.李荣融强化审计监督完善内部控制促进中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2006(02)19.张燕敏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200120.周天勇.张弥国有企业改革攻坚200521.张瀚.张明之.王维从经营国有企业到管理国有资产200522.段从清独立董事制度研究200423.李忠信.王吉法.李树刚国有资产管理新论200424.年志远人力资本产权与国有企业国有权安排200425.崔如波公司治理:制度与绩效200426.汪定国国有企业的剩余支配权-清江体制创新的理论与实践200327.张兴茂中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00328.程承坪企业理论新论-兼论国有企业改革200429.包国宪.王永纲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200130.贡峻上市公司外部审计制度变革[期刊论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3)31.刘纪鹏.黄烨丽关于建立和完善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制度的建议200432.孙琳.肖中伟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与中小股东权利保护200533.赵国良再论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切入点[期刊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4(4)34.陈平进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模式选择[期刊论文]-新财经2005(10)35.关源良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期刊论文]-中国经贸导刊2003(8)36.陈小洪.李兆熙关于国有企业改制若干问题的看法及建议:国有企业改制:发展阶段及存在的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第4号(总2063号).第5号(总2064号)200437.马洪进一步探索深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路径2005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史成志浅析企业改革与发展--兼析德州企业改革-理论月刊2003,(4)我国企业改革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已有10年,但国有企业改革的结果却一直不尽人意.而在国有企业步履维艰的同时,民营企业却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民营企业的优势正是国有企业的不足?国有企业改革既要借鉴民营企业的优点,又要大胆退出一般竞争性行业.2.会议论文游正林心理契约与国有企业工人的不公正感——以西厂为例2006本文对心理契约与国有企业工人的不公正感进行了分析。文章围绕企业改革中工人的不公正感的历史变迁、到私有企业工作后不公正感的变化、影响国有企业工人的心理契约的主要因素等进行了阐述。3.学位论文程耿国有企业管理层激励研究2008激励,尤其是对企业管理层的激励一直是世界性难题,以往的激励理论和实践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就是最好的说明。但激励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一项职能,并依附于其他职能(如决策、计划、人力资源开发、指挥、控制)及其衍生的目标。激励归根结底是在对其他职能履行状况的评价的基础上,促进其他职能更好地开展的职能,因此,激励工作的真正科学性在于以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性质和规律为依据,设置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对企业管理层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国有企业管理层激励是指通过满足国有企业管理层一定需求期望,激发国有企业管理层工作动机,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实现组织目标,同时满足其自我需要。建立有效的管理层激励机制是现代企业留住人才,提高经营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国有企业管理层激励机制的建立和激励制度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企业管理的诸多方面和不同层面的问题。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国有企业管理层的需求也不断变化着。因此,激励手段必须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这种激励手段的变化实际上就是企业改革。中国近二十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同时也是激励机制演进的历史。企业究竟采取什么形式的激励机制,没有标准的模式。不同的企业行业,不同的企业经营性质,不同的企业规模,不同企业的管理层构成,甚至不同企业的地域,激励机制都可能不尽相同。所以,国有企业管理层激励机制的建立也应该遵循一条基本原则:实事求是。也就是要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具体问题认真做好具体分析,要做到有的放矢,并且要与时俱进。只有把激励的主要矛盾,或者说国有企业管理层的主导需求找准了,才能对症下药,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因此国有企业一定要重视对企业管理层的激励,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把激励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改变思维模式,真正建立起适应国有企业特色、时代特点和国有企业管理层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激发国有企业管理层的潜力和工作热情,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保证国有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国有企业作为企业的一种,是在目标和管理诸方面具有特性的契约组织。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管理体制落后,不注重对管理层的激励,企业普遍存在经营效益低下,人才流失严重,经营者管理不善等问题。现代激励理论在对企业治理结构、管理层心理行为等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激励方法和成功经验。国有企业要尽快转变观念,积极运用企业激励理论研究成果,创建适合自身发展的激励制度。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处于关键时期,急需解决改革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国有企业管理层的激励问题研究更具有其现实意义。本文在综合中国传统的激励思想和西方激励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国有企业的现状及管理层激励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自己关于对国有企业管理层激励的认识和观点,并就管理层激励设计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和解决措施。希望这对推进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4.期刊论文高煜.任保平.GAOYu.RENBao-ping中国30年的企业改革:回顾与发展展望-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9,(1)中国的企业改革历经30年,在较为明确的改革思路下实现了巨大的改革成就.中国企业改革主要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以管理原则、管理组织和管理方式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以抓大放小为主要思路的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以及以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为主要形式的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然而,目前中国企业改革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十分突出的问题,因此,必须在明确未来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将中国企业改革推向深入.5.期刊论文郭志亮企业改革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机械管理开发2004,(5)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结合国有企业改革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从企业实际出发,以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提出做好企业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和可供借鉴的办法.6.学位论文徐世江渐进转轨进程中国有企业退出的效率分析2007与俄罗斯等主要激进转轨国家在转轨之初就对国有企业实施迅速而大规模的私有化不同,我国转轨初期的国有企业改革并未深入到产权层次,直至1997年国有企业退出战略才正式推出。尽管如此,我国国有企业退出的比例却是相当高的:以国有工业企业为例,截至2005年其累计退出比例已经达到75.02%。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政府最终选择了国有企业退出战略,而不是继续采取非产权处置式的体制内改革呢?国有企业退出的潜在效应又应体现在哪些方面?而选择何种标准、以哪些指标、何种方法来对国有企业退出的经济效率进行全面衡量才是合理的呢?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实际关乎能否全面地对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乃至整个渐进转轨进程进行综合判断和客观评价的问题。正因如此,本文力图对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与国有企业退出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作进一步研究,并以此为突破口,对我国国有企业退出效率问题进行探索性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对国有企业退出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和客观评价。国外文献虽然涉及了国有企业退出的原因、影响和最优路径选择等问题,但却没有充分考虑各国经济转轨的实际进程及其对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现实影响,因而对国有企业退出效率的内涵与综合绩效的研究也就不够全面。国内学者在国有企业退出原因、退出壁垒等方面的分析更具现实解释力,但却存在着的或是以产业效率分析、或是以制度变迁效率分析来替代综合效率评价的以偏概全倾向。本文认为,对国有企业退出效率的分析,既要考虑渐进转轨的宏观背景,又必须具有全面性和实证性。第二,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退出的内在动因,揭示了经济体制转轨与国有企业退出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一方面,构造了政府持有国有企业产权的效用函数,并通过动态考察国有企业在上缴经济剩余、创造财政收入和吸收城镇就业等方面的能力演化趋势,解释了国有企业退出的体制内原因;另一方面,阐述了国有企业治理机制由“外部人控制”向“内部人控制”模式的极端化演进过程以及非国有企业在经济转轨进程中所形成的对国有企业的功能替代问题,从而证明了国有企业退出的体制外原因。第三,确立了国有企业退出效率的适用评价标准。在全面分析现有效率标准各自优缺点的基础上,说明了国有企业退出效率的适用评价标准,应该是主要综合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生产力标准和科斯交易成本最小化标准的成本—收益标准。应用该标准来考察国有企业退出效率,当涉及收益判断时,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生产力标准为基础,将着眼点放在其是否真正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提高上;而当涉及成本分析时,又必须以科斯的交易成本最小化标准为基础,充分关注利益相关者集团之间的利益协调问题。第四,阐述了国有企业退出的潜在效应和效率内涵。以合约理论的视角看,国有企业的性质可以归结为一种嵌入了生产、就业、社会保障与福利等单项合约的综合经济制度。这样,国有企业退出的潜在效应应该同时体现在收益和成本两个方面:国有企业退出的收益可分解为存续国有企业的市场性重构、制度性就业迁移、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正规化等,而其成本则主要由摩擦成本、实施成本和后摊成本构成。基于此,国有企业的退出效率就可以理解为配置效率和交易效率的综合,前者反映着由国有企业退出所引发的社会存量资源再配置和增量资源配置的效率变化情况,后者则可以视为制度变迁视角下国有企业退出过程的顺畅程度。第五,对国有企业退出效率状况进行了实证检验。根据国有企业退出的适用效率评价标准和效率内涵,以综合效率为出发点,实证性地说明,无论是国有企业退出的配置效率还是交易效率,都表现出不断改善的趋势,特别是配置效率更是颇为显著。因此,国有企业退出战略的实施,充分显示了政府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的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第六,立足于经济转轨的实际进程,提出了增进国有企业退出效率的思路与对策措施。以我国国有企业退出进程的持续性和进一步对存续国有企业实施退出处置的必要性为切入点,对增进国有企业退出效率的市场性约束条件和制度性约束条件做出了综合研究,并据此提出了增进国有企业退出效率的市场推进战略、制度深化战略和短期政府干预战略。7.会议论文周学仁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决策条件实证检验——以辽宁省为例2007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国有产权若要转移给“非国有”和“非国内”的外资,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本文认为,只有当外资部门创造的价值和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等于或超过国有部门,并且外资部门提供的地方财政收入可以用来弥补国有企业改革的费用之时,政策决策者才会允许国有产权转移给外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2000-2002年期间,辽宁省陆续具备了外资并
本文标题:国有企业产权安排与法人治理结构的探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01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