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0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质量在线调查方案V4
1附件:全国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调查方案一、背景我国自2004年建立了“实时、在线、基于个案信息”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传染病监测管理工作进入崭新阶段。截至2009年底,全国100%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近98%的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和84%的乡镇卫生院实现了网络直报,传染病网络报告质量得到很大提高,对我国传染病疫情的及时发现和有效控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定期、连续、系统、动态地对传染病网络报告质量和管理情况进行调查与评价是保证传染病报告准确、及时、可靠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然而目前我国对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评价内容主要集中在报告质量与管理环节上,尚没有对整个报告系统进行全面、系统评价,比如系统的结构、稳定性、完整性、有用性、灵活性、灵敏度等。另外,以往的评价均采用抽样方式进行,其覆盖范围非常有限,很难真实反映全国实际水平。为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控中心推荐的传染病监测与响应系统评价框架,同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组织专家讨论建立了相对全面的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评价框架指标体系。在此框架下,我中心结合既往督导评价工作基础,制定了本次评价方案及各项调查工作用表,并将采用网络在线填报技术完成调查数据的采集,同时将组织国家级督导组对各级填报数据质量进行抽样调查评价,最终完成全国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评价。二、目的1.全面了解我国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现状,发现系统建设和运行以及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2.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提高疫情报告管理质量提供依据。三、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年8月28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3年5月9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2003年11月7日卫生部第37号部长令)《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06年6月2日)《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2006年1月1日)2《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卫生部第41号部长令)《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2005试行版)四、对象全国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五、调查内容(一)卫生行政部门1.本辖区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建设和完善情况。2.2005-2010年是否为辖区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正常运行及提高疫情监测质量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是否建立本级用于传染病常规监测与网络直报、传染病疫情报告相关技术培训、督导检查以及直报设备更新维护等的专项经费(要求有拨付手续或正式文件)。3.2005-2009年是否组织开展对辖区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疫情监测与网络直报工作质量的督导检查,有无表彰奖励及处罚(要求有发文、方案、原始记录及总结)。4.是否对辖区医疗机构诊疗记录登记进行统一要求与规范,包括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簿、放射科及检验科登记簿等登记项目统一设置及规范使用,发文并进行现场督导检查(要求制定下发的正式文件及现场督导检查记录)。5.是否建立辖区传染病疫情定期发布制度。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调查结果均记录于附表1-1。(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辖区传染病网络直报信息监测管理工作1.1建立对异常监控信息的快速反应流程动态监视本辖区报告传染病疫情信息,及时完成报告卡的审核、查重等各项工作;重点建立对异常监控信息的快速反应流程,包括快速对异常信息确认、处理应对等环节,以书面监控记录及相关的检查核实报告为准。异常信息主要包括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可能的传染病暴发与流行、不明原因肺炎以及本地罕见传染病或其它不明原因发病、死亡等。同时深入调查了解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过常规监测早期发现辖区传染病暴发或流行的能力。1.2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管理3定期或不定期对辖区传染病零缺报情况、报告及时性、审核及时性、重复报告等质量进行检查核实与综合评价,查找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文字资料为准)。1.3传染病监测资料分析利用与反馈(1)是否开展传染病监测资料日、周、月、年周期分析;当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或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是否开展相关的流行病学分析或专题分析报告。(2)是否及时将常规各项分析报告向辖区报告单位进行反馈(以实际可查的反馈形式为准,如正式发文或网络直报系统反馈)。2.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督导检查开展情况每年度是否开展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报告与管理工作检查与评估,对医院传染病报告管理质量进行督导检查。要求有方案、检查原始记录、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提出改进措施与建议等文件、总结。针对所发现的问题是否开展二次督导检查,以文字资料为准。3.培训下一级专业技术人员情况每年度是否对下一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及属地医疗机构专业人员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内容是否包括每年度卫生部下发的各种传染病监测技术方案、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监测资料分析利用、网络直报系统数据统计规则等。要求有相关资料和培训会议文档记录。4.传染病疫情监测与网络直报人员及设备配置情况对本单位从事传染病疫情监测与网络直报工作人员及相关设备进行调查。5.网络直报系统操作简单性、有用性及功能完整性等基本属性的调查。6.目前本单位传染病疫情监测与网络直报工作存在主要困难的调查。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调查结果均记录于附表1-2。(三)医疗机构1.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开展情况首先了解医疗机构是否建立门诊、住院电子病历系统及其基本情况。(1)门诊日志、出入院传染病登记使用门诊日志、出入院传染病登记项目的设置及规范使用情况。根据卫生部1996年印发的《全国法定传染病医院报告管理检查与居民回顾性调查方案》相关要求以及医疗机构诊疗登记的有关规定,门诊日志至少要包括就诊日期、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病名(初步诊断)、发病4日期、初诊或复诊9项基本内容。门诊日志应由临床医生填写,病名项目应填写诊断的病名,不能填写症状;出入院登记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情况(是否死亡、死亡原因、死亡日期等)10项基本内容。检查方法:现场查看感染科、急诊、内科、儿科、皮肤科、住院部等与诊疗传染病有关科室的门诊日志、出入院病人登记簿或电子病历,检查门诊日志、出入院传染病登记项目是否齐全、填写是否规范,有无漏登和缺项。(2)检验部门、影像部门登记及反馈机制检验部门登记项目应包括送检科室或医生、病人姓名、年龄、检验结果、检验日期。影像部门(含放射科、B超室等)检查登记应包括开单科室、检查日期、病人姓名、年龄、检查结果。检验部门、影像部门是否建立了异常化验结果必须返回送检医生或科室的反馈机制(包括门诊和住院)。检查方法:查阅检验部门、影像部门登记(包括检验室、放射科、B超室电子登记系统),检查项目是否齐全、登记是否完整;反馈机制以反馈记录或医生签字为准。(3)医院内传染病疫情分析、通报及处理机制院内设专门部门及专人负责本院传染病报告数据的常规分析,分析不同时期医院接诊的主要传染病,并将分析结果在院内及时通报。院内应制定对可能的传染病暴发事件、聚集性症候群等异常情况处理机制与流程,并具体了解实际执行情况。检查方法:现场查阅相关分析文档及反馈记录、相关的机制与流程。(4)开展传染病报告管理院内自查确定医院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自查组成员(含分管院长及各临床科室主任等)、周期、自查内容(是否报告、及时报告率)及奖惩等。发现漏报、不及时报告等方面问题时,能够提出针对性处理及整改措施。检查方法:现场查阅有关自查记录、整改文档及总结(自查组成员签字)。(5)传染病报告人员与设备调查医院传染病报告管理部门设置、人员与专用网络直报设备(包括网络直报专用计算机、上5网设备、报告专用电话或传真机),操作系统齐全(有防病毒软件),并有专人负责管理网络直报密码。检查方法:现场查看、查阅相关记录、直报人员进行现场操作。2.定期开展传染病报告管理专业培训与考核每年度是否开展院内临床医生、新进人员关于《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的专业培训,注重培训内容的更新,及时学习卫生部下发的有关传染病诊断、报告、防治管理方面的文件。并注意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检查方法:现场查看、查阅相关培训、考核文档。3.传染病报告质量抽查评价指标包括传染病报告率、传染病及时报告率、纸质报告卡填写信息准确率、完整率、纸质报告卡填写与网络报告信息一致率。各指标定义如下:及时报告定义为:比较分析现场登记病例诊断日期与网络直报系统报告卡生成日期,甲类及按照甲类管理传染病的两者间隔在2小时及以内,乙丙类传染病两者间隔在24小时及以内计为及时。纸质报告卡填写完整、准确定义为:纸质传染病报告卡上关键字段信息,包括病例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详细地址、疾病名称、发病日期、诊断日期、病例分类、死亡日期、填卡日期、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其填写无缺失计为完整;其填写与门诊日志或出入院登记簿信息完全一致计为准确。纸质报告卡与网络报告卡信息一致定义为:纸质传染病报告卡上关键字段信息(同上)与网络报告卡个案字段信息完全相同计为一致。检查方法:查阅2010年度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簿或电子病历记录,核实传染病报告情况;复印传染病报告卡,核实纸质报告卡填写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以及与网络直报信息的一致性。要求:①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从内、儿、感染等科的门诊日志及出入院登记本中随机抽查法定传染病病例30例(门诊病例20例,住院病例10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抽取8例。若该单位本年度相关记录中,未查到1例法定传染病,请注明门诊量,并注意查明相关原因。②病例分布应注意包括本年度不同月份的病例,抽查的相同病种不能超过50%。乙肝、肺结核、血吸虫病等慢性传染病仅抽查初诊病例。6③病种:应注意抽查呼吸道、肠道、虫媒及自然疫源性、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等不同传播途径传染病,重点关注麻疹、流脑;霍乱、甲肝、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疟疾、乙脑、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梅毒、AIDS/HIV等。④住院病例需查阅病案资料,填写病例的发病日期、诊断日期。⑤复印20份纸质传染病报告卡,从抽查的30例传染病中查找,不足则另行补充,对补充纸质卡片的要求同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复印。4.网络直报系统简单性、有用性及功能完整性等基本属性调查。5.目前本单位传染病疫情监测与网络直报工作存在主要困难调查。对医疗机构的调查结果分别记录于附表1-3、附表1-4。对于乡镇卫生院,仅对本院传染病报告人员与设备,以及2010年1月1日至10月31日接诊病人和传染病发现、报告情况进行收集,无需进行现场调查,只需填写附表1-6。六、组织与实施(一)组织方式省级卫生厅组织全省范围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现状调查,并最终对辖区调查数据质量负责。省级、地市级及县区疾控中心负责本单位调查数据录入;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县区级疾控机构负责辖区医疗机构调查数据的在线录入。在线登陆填报网址、登陆帐号与密码另行通知。(二)日程安排名称时间地点工作内容预调查10月18-26日天津、黑龙江走访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对方案及调查问卷可行性做进一步调整与完善。现场调查11月1-30日全国31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省级卫生厅组织辖区开展现场调查,填写纸质调查问卷,并统一交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保管。在线填报与审核12月1-12日全国31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现场调查各项数据的在线录入与审核确认。7建设兵团国家级督导组现场复核12月份随机抽取全国9省督导组现场抽样复核,评价调查数据质量。调查数据分析与总结报告撰写2011年1-2月份-分析调查数据,完成总结分析报告。(三)注意事项现场调查原始资料统一由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妥善保管备核。调查组对被调查单位工作反馈意见登记于附表1-5(乡镇卫生院、相当于一级或无级别的民营医疗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所属医疗机构无需填写),并于现场工作结束后当场总结反馈。(四)备查资料1.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提供资料清单(1)近5年用于传染病网络直报、培训、督导检查等相关工作专项经费的拨付手续或正式文件。(2)近5-6年组织开展的辖区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报告
本文标题:2010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质量在线调查方案V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072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