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教育知识与能力-冲刺4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一、心理发展的含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二、中学生性心理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对异性的疏离与排斥(小学高年级到中学低年级)2、对异性的关注和接近(初二、初三开始逐渐明显)3、对异性的追求与爱恋(高年级)三、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遗传是通过影响人的生物特性来影响人的心理机能的发展,而并非心理机能直接遗传。2、社会环境因素1)父母教养方式2)家庭氛围的影响3、学校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对中学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教学内容、教师角色、学校校风、同伴交往等方面的作用来实现的。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他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二)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但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思维的主要特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具有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可逆性等。(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守恒概念的出现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主要标志。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出现去自我中心主义。守恒:儿童认识到客体的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去自我中心主义:儿童逐渐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去自我中心主义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1.命题之间关系2.假设-演绎推理3.抽象逻辑思维4.可逆与补偿5.思维的灵活性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在皮亚杰看来,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所以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该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大量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只要教学内容和方法得当,系统的学校教学肯定可以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三)关于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第三节中学生情绪和情感的发展一、情绪情感概述(一)情绪情感的含义情感情绪是个体的需要与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是指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内心态度体验。(二)情绪情感的两极性情感情绪的两极性,是指人的情绪情感往往表现为对立的两个极端,如爱与恨、悲与喜等。情绪有强度、紧张度、快感度、复杂度四种基本品质。每一种品质都可以表现为两种极端对立的情况。情感同样式具有两极性,它首先表现为积极与消极的情感体验。情感情绪的两极性既存在着矛盾性,也存在着内在的同一性,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三)情绪情感的作用1.调节功能情绪情感对个体的认知水平有提升或降低的功能2.动力功能情绪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有促进和阻碍的效能。3.感染功能指个体的情绪情感具有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效能。4.信号功能指情绪通过表情外显而具有传递信息的效能,并使情绪获得了社会交往的功能。5.迁移功能就是指个体对他人的情绪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对象上去的效能。(四)青少年学生主要的情绪类别个体的情绪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我们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以把情绪状态划分为:心境、激情、应激。1.心境心境是指个体一种微弱、平静、持续时间较长而且带有感染作用的情绪状态。2.激情激情是指个体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3.应激应激是指一种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个体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五)青少年学生主要的情感类别1.道德感道德感是指人们根据社会道德规范或社会道德准则来评价社会现象时所体验到的情感,它是社会道德准则与人们行为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2.美感美感是人们在欣赏自然景物或人为事物时,所体验到的崇高优美的情感,是个体审美的需要和观点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态度体验。3.理智感理智感是指人们在追求真理,从事智力活动中所产生的心理体验,是人们探究知识、追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二、青少年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尔在其《青春期》一书中指出,青春期是“疾风怒涛”时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这时期的青少年情绪体验跌宕起伏、剧烈波动,情感活动广泛且丰富多彩,表现出很明显的心理年龄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特点:1.爆发性和冲动性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3.外露性和内隐性4.心境化和持久性三、青少年学生情绪情感的培养(一)情商“情商”也称“情绪智力”,其余称为“情绪或情感商数”(emotionquotient),它是相对于“智力”的概念而提出的,是指人们的情绪智能活动水平的高低。(二)教学应促进青少年学生的情商发展学校教育教学应根据青少年学生情感情绪发展的特点规律,有意识地确立学生情感培养目标,融学科知识教学和情感教育于一体,促进学生情感情绪的发展。1.确立教学中情感目标2.创设问题情景,挖掘各学科知识内在情感成分,丰富学生理智感3.实行愉快教育,缓解情绪紧张(三)克服不良情绪,提高自我管理情感情绪的能力青少年学生面对着学习、考试、升学、就业等各种问题的困惑和烦恼,而且对自己情绪的各种认识和控制能力尚未成熟,有时表现出消极、负性的情绪状态也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心理学研究认为,一般的、适度的、情景性的负面情绪反应是正常的,也是无害的;然而,持久的情绪困扰与忧虑,会使个体长期陷于不良情绪之中不能自拔,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及时调节。1.学会情绪规则,恰当表达情绪2.学会心理调整,保持快乐心境3.学会自我调节,控制不良情绪第四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一、人格概述(一)人格的概念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二)人格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是多个身心特质之间相互密切联系的一个有机组织)2、稳定性(个体的人格特征在不同年龄阶段趋于稳定;另一方面表现为人格特征跨情境的一致性)3、社会性(人出生也就意味着从一个简单的生理环境进入到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要掌握所处社会的行为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信念体系、社会风俗等)4、独特性(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不仅体现在各人格特质的数量、组合方式上,还体现在每种特质的表现方式上)。二、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一)生物遗传因素1.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2.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3.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二)社会文化因素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极为重要。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又使得每个人能稳固的“嵌入”在整个文化形态里。(三)家庭环境因素研究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的差异(包括家庭结构、经济条件、居住环境、家庭氛围等)和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发展和人格差异具有不同的影响。(四)早期童年经验“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麦肯依(Mackinnon,1950)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力的一个总结。人格发展尽管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五)自然物理因素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三、人格理论(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构成。佛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中,总离不开性的观念,所以他的发展分期解释,就被称为性心理发展期。1.口腔期(oralstage,0~1岁)2.肛门期(analstage,1~3岁)3.性器期(phallicstage,3~6岁)4.潜伏期(latentstage,7岁至青春期)5.两性期(genitalstage,青春期以後)(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2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2.自主感对羞耻感(2~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感。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感。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一、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准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心理健康的标准我国教育者提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对自己有信心;(2)对学校生活有兴趣;(3)喜欢与人交往,有良好的人际关系;(4)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焦虑症1.含义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2.症状表现紧张不安,忧心忡忡。集中注意困难,极端敏感,对轻微刺激作过度反应,难以做决定。在躯体症状方面,有心跳加快、过度出汗、肌肉持续性紧张、尿频尿急、睡眠障碍等不适反应。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3.学生焦虑症产生的原因学生焦虑症状产生的原因是学校的统考,升学的、持久的、过度的压力;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学生个人过分地争强好胜;学业上多次失败的体验等。4.矫正办法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二)抑郁症1.含义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情绪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2.症状表现一是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二是消极的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从消极方面看事物,好责难自己,对未来不抱多大希望。三是动机缺失、被动,缺少热情。四是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3.产生原因抑郁症是由心理原因造成的。4.矫正方法首先要注意给当事人以情感支持和鼓励;以坚定而温和的态度激励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积极行动起来,从活动中体验到成功与人际交往的乐趣。也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变学生以习惯的自贬性的思维方式和不适当的成败归因模式,发展对自己、对未来的更为积极的看法。服用抗抑郁药物可以缓解症状。(三)强迫症1.含义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
本文标题:教育知识与能力-冲刺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086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