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规程
ICS65.020B6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备案号:33565-2012DB53云南省地方标准DB53/T391—2012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规程第1部分: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Technicalregulationforbiodiversitymonitoringinnaturereserveandnationalpark(Part1:forestecosystem,wildanimalandplant)2012-03-15发布2012-05-01实施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53/391—2012I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概述...............................................................................25植被覆盖及土地覆被类型监测.........................................................26植被监测...........................................................................37野生植物监测.......................................................................78野生动物监测......................................................................109环境要素监测......................................................................1510外来入侵植物监测.................................................................1911数据和样本的整理、保存...........................................................2112监测报告编写提纲.................................................................21附录A(规范性附录)植被监测技术附表格式.......................................23附录B(规范性附录)野生植物监测技术附表格式...................................26附录C(规范性附录)野生动物监测技术附表格式...................................31附录D(规范性附录)环境要素监测技术附表格式...................................39附录E(规范性附录)外来入侵植物干扰监测技术附表格式...........................45参考文献............................................................................47DB53/391—2012II前言DB53/T391-2012《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规程》分为两个部分:——第1部分: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第2部分:湿地生态系统。本部分为DB53/T391-2012的第1部分。本部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由云南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YNTC02)提出并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研究监测中心)、云南省林业科学院、云南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云南省国家公园管理办公室、国家林业局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管理中心。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李玉媛、华朝朗、方波、蒋宏、杨东、饶定齐、陈道东、陈京华、司志超、钟明川、杨芳、蒋柱檀、赵贵华。DB53/391—20121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规程第1部分: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1范围本部分规定了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范围内森林的植被覆盖及土地覆被类型、植被、野生植物、野生动物、环境要素和外来入侵植物的监测,监测数据的整理,监测报告的编写等要求。本部分适用于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监测。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LY/T1685自然保护区名词术语DB53/T298国家公园基本条件GB/T50095-98水文基本术语和符号标准3术语和定义LY/T1685、DB53/T298和GB/T50095-98中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植物群落plantcommunity在特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具有一定植物种类组成,一定外貌和结构,与环境形成一定相互关系,具有特定功能的植物集合体。3.2群系组formationgroup是植被分类系统中的中级辅助分类单位。根据建群种(共建种)亲缘关系、生活型近似或生境相近的植物群落联合称为群系组。3.3物种多样性指数indexofspeciesdiversity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指数,是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的综合指标。3.4极小种群extremesmallpopulation指分布地域狭窄或呈间断分布,种群及个体数量都极少,低于稳定存活界限的种群。DB53/391—201224概述4.1监测对象监测对象应包括以下几方面:a)植被覆盖和土地覆被类型;b)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与国家公园核心资源:植被、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生境(栖息地);c)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极小种群物种或珍稀濒危、狭域特有物种,或具有较高经济价值或重要研究价值的物种;d)对当地社区群众生产、生活影响较大的动物物种;e)重要环境要素(气象、水文、土壤);f)外来入侵植物物种。4.2监测内容监测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a)监测对象的生物学、生态学及生境特征;b)监测对象的动态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c)监测对象的人为干扰状况和变化趋势及影响;d)主要气候因子变化状况;e)主要植被类型涵养水源的能力;f)外来入侵植物物种的入侵情况和发展趋势。4.3监测程序4.3.1确定监测对象和内容。4.3.2制定监测计划。包括:监测指标、方法、监测范围、时间、地点及实施程序和人员组织等。4.3.3实施野外监测工作。所有物种(类型)的监测工作应在每年的同一时间(季节)进行。4.3.4整理、分析监测数据及样本,建立数据库。4.3.5编写监测报告。4.3.6监测资料归档保存。5植被覆盖及土地覆被类型监测5.1监测指标植被覆盖及土地覆被类型监测指标见表1。表1植被覆盖和土地覆被类型监测指标指标类别监测指标单位监测频度植被覆盖植被亚型或群系组的类型种5年1次各植被亚型或群系组的分布状况和面积hm2土地覆被土地覆被类型—各类型的分布状况和面积hm25.2监测方法DB53/391—20123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判读并结合实地核实,勾绘出各功能区植被亚型或群系组及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分布状况。统计不同植被亚型或群系组以及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6植被监测6.1监测指标6.1.1群落特征监测指标见表2。表2群落特征监测指标指标类别监测指标单位监测频度群落结构乔木层树种及个体数量种、株5年1次郁闭度%密度株/hm2平均树高m平均胸径cm基盖度%灌木层种类种株数或灌丛数株/hm2或丛/hm2高度株(丛)、m盖度%层间植物种类株(丛)、种株数或株丛数株/hm2或丛/hm2攀援、缠绕、附生、腐生或寄生的对象名称—附生高度(顶叶高度)m草本层种类—株丛数株/m2或丛/m2平均高cm盖度%林木生长量胸径年生长量cm高度年生长量m天然更新种类—数量株/hm2高度cm6.1.2物种多样性监测指标见表3。表3物种多样性监测指标指标类别监测指标单位监测频度物种多样性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种类、数量株(丛)5年1次省级保护植物的种类、数量株(丛)狭域特有植物的种类、数量株(丛)植物编目(更新)—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n指数DB53/391—201246.2监测方法6.2.1样地分类6.2.1.1根据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植被类型(亚型或群系组)分别设置固定样地。样地植被类型包括: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竹林、稀树灌木草丛、灌丛、草甸。6.2.1.2植物群落监测样地设置成正方形。不同植被类型(包括灌丛和草甸)的固定样地设置面积均为30m×30m。6.2.1.3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与国家公园核心资源的同一植被类型(亚型或群系组)设置5块~10块样地,其它植被类型(亚型或群系组)可设置1块~5块样地。6.2.2样地设置原则6.2.2.1样地应按以下原则设置:a)应分别在不同海拔、不同地形地貌区设置;b)能够反映当地的主要生物多样性特征;c)监测样地不易被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d)尽可能与巡护线路和动物监测样带(线、点)结合;e)雨林、季雨林至少两块样地相邻。6.2.2.2样地应按以下方法标记:a)在样地四角埋设水泥桩(10cm×10cm×40cm)或钢钎来标记样地,并在水泥桩或钢钎上做上标记,表明该样地的编号及界桩的位置情况;b)在1:50000地形图上标记样地的位置;c)用卫星定位仪确定样地一角的地理坐标,再用罗盘仪或激光测量设备测定样地边线。6.2.3样地调查6.2.3.1样地划分样地应划分为多个5m×5m的小样方,按一定顺序编号、分块标记及调查其中的植物。6.2.3.2生境概况调查监测样地的小地名、地形、地貌、坡度、坡向、坡位、海拔、土壤、人为干扰情况等。按要求记录在附录A附表A.1中。6.2.3.3乔木层6.2.3.3.1对样地内胸径≥5cm的树木逐一进行挂牌标记,使用红色油漆在树杆上编号。采用“大样地编号-小样方编号-流水号”的方法进行挂牌编码;流水号在每一小样方中从1开始按数字顺序编码,每木一号。对于1.3m以下有分(干)枝的植株,如其距地面1.3m处的直径≥5cm时,按单独个体对待进行编号及挂牌。记录其与其它个体的关系。6.2.3.3.2对挂牌的植株进行物种识别,测量上坡位1.3m处的直径,并在测量处用油漆标记;对于树高的测量可先实测3株~5株植株,然后依此为参考进行目测估计。记录在附录A附表A.2中。DB53/391—201256.2.3.3.3测量植株基部在小样地内的坐标位置,并绘制成坐标图。记录在附录A附表A.3中。6.2.3.3.4对新进界木应进行调查并编号。6.2.3.4灌木层在小样方内调查记录其种类、数量、平均高及盖度。记录在附录A附表A.4中。6.2.3.5层间层在小样方内按要求调查其种类、株(丛)数、其攀缘或缠绕的对象、测量其离地高度;附生、腐生及寄生植物记录其附生、腐生及寄生的对象;≥5cm的木质藤本植物按乔木层处理。按要求记录在附录A附表A.4中。6.2.3.6草本层在小样方左下角设置一个1m×1m的样方,调查草本植物种类、株(丛)数、平均高
本文标题: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规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121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