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嫦娥奔月图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航天始祖——“万户”神舟一号在太空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神舟”三号升空“神舟”四号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发射“神舟五号”胜利归来!2005年10月17日4时33分,神舟六号返回舱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中部草原成功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平安返航。贾永曹智白瑞雪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2、过程与方法: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作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贾永,曹智,白瑞雪,新华社记者。继通讯《飞向太空的航程》之后,三人又合写了通讯《托举神舟飞天的无形助推器》。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内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结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给下列下划线的字注音。轨道()橘红()嫦娥()酝酿()翌年()苛刻()横亘()乾坤()ɡuǐjúchánɡéyùnniànɡyìkēɡènqiánkūn字词积累字词积累通讯文体特点:通讯作为报刊、电台等媒体最主要的体裁之一,新闻性显然是基本的特征。而新闻性中,真实、时效、思想性及典型意义构成了它的不同层面。就报道对象而言,或是人物、事件,或是经验、成果、工作情况、社会风貌等,都必须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或“合理想象”,而且报道对象应该具有必须的思想性和典型意义。就报道时效言,通讯虽不及消息这般快速敏捷,有时为将人物、事件报道细致完整需时较长,但也必须及时,仍要有很强的时效观念。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生动性: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通讯则较多借用文学手段,可以描写、抒情、对话,可以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因此通讯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它在报道真实的人和事的过程中,善于再现情景,平添许多生动和形象,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此外,通讯一般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但在“见闻”“采访记”一类的通讯中,也采用第一人称。不过其中的“我”主要起见证人或采访线索的作用。在效果上第一人称的使用也增加了一些亲切感。通讯是一种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详尽生动地报道新闻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特点:详细深入,过程完整生动形象、具体感人议论抒情并用,感情充沛新闻的材料类型: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和主体1、初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提示】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电头:新华社酒泉10月16日电导语:第1~3段主体:第4~29段结语:第30段2、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你觉得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提示】本文标题有两层含意: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是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航天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3、新闻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篇新闻的结构有什么独到之处?【提示】这篇新闻是一种首尾圆合型结构。结构特殊,这正是本文的独到之处,作者没有将发射活动作为重点来写,导语写完“神五”发射场景后,没按一般写法接着写发射后的情况等,而是叉开一大笔,写了大量的有关背景材料,即中国航天历史的简要回顾,仅用一小部分文字来写“神五”本身,之后结语用一个段落收束,与导语衔接,形成圆合型结构。这样安排,自出机杼,富有创意。表面看,是写中国这次发射载人航天飞船的时间和地点,实际上还蕴含着作者的主观感情——祝福与自豪。“朝阳”预示着此次发射圆满成功,也预示着我国航天事业前途光明;“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发射活动的壮观,饱含着作者的自豪与钦佩之情。作者捕捉火箭升空的瞬间,采用特写的方式加以描写,将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定格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惊天动地”“橘红色的烈焰”“拔地而起”“直刺九霄”,描写形象、生动,读后让人感觉身临其境。倒叙,先写中国航天员飞入太空这一结果,振奋人心,给人以鼓舞,并把读者的视野延伸到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历程上来,自然的引起了作者和大家对往事的回忆,引出下文。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历程。探索“飞天”是一段艰难的历程,它的艰难更反衬出“神五”飞天的可贵。万户,是明朝人,一般认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飞行的人。文中多次提到,说明航天飞行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理想,为了这一理想,我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现在我们终于能够将古人的理想变成现实。“金色的秋日”一语双关,一是实指,因为十月(“神五”发射的时间)正是金秋;二是喻指,表明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中国航天终于迎来了收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从万户到杨利伟,表明中国人的航天之路非常曲折,但中国人的步伐并没有停止,而是在不断的走下去。4、本文描述的是中国飞向太空的航程,而第5段却写了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一事,这有什么作用?【提示】这样写就把中国飞向太空的航程放到了世界航天历程的大背景中,正是“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怎能“落伍”?同时在对比烘托中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5、作者用了这么多精确的表示时间的数字,这对新闻起到什么作用?【提示】精确的时间数字,显示了新闻真实性的特点。神舟六号返回,飞天梦更进一层神舟五号升空飞天梦终实现神舟一号至四号的顺利升空20世纪80年代“863”计划对中国载人航天的催化五十年代末开始对人造卫星的探索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中国航天神舟七号成功出舱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6、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提示】点明时间、地点、带读者进入激动人心的场面与氛围中。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7、本文的结尾有什么特点?分析其作用?【提示】结尾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使文章锦上添花。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两层含义:时间上,空间上)导语(1~3):“神舟”五号升空(描写式)意义十分重大(评论式)主体(4~29):回顾航天历史(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结语(30):“神五”进入轨道(迎来飞天时刻)1、以时间为顺序,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首尾呼应。2、精确的时间数字,显示新闻的真实性的特点。3、新闻语言的特点:具体形象、简练生动。阅读以下短新闻,完成练习。陈一峰任教于广东惠州大学艺术系,为广东美术家协会会员他曾历时两年游历祖国大江南北,深入到少数民族村寨,画下几千幅速写。他的作品渗透着强烈的乡土情怀。1998年10月20日至25日,由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惠州大学主办的陈一峰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展出的50幅作品,大部分是他近年来的新作,这些作品造型敦实扑拙,用笔沉郁、厚重,其中的两幅巨作——《战争》和《和平》,画面宏大,用笔豪放,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1)这则新闻的标题是。(2)将上述文字概括为“一句话新闻”:。陈一峰画展在北京举行中国美术馆于10月下旬在京举行陈一峰画展参照课文,写一篇反映校田径运动会的新闻,从一个侧面反映运动员的精神风貌。11醉翁亭记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一、导入新课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教学提示】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通文顺字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节奏划分示例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奏划分思考“山行/六七里”为什么不能划分为“山/行六七里”?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明确:“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目标导学三:结合注释,翻译训练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教学提示】节奏划分与明确文意相辅相成,若能以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明确文意最好;若学生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读文意后把握节奏划分。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3.教师选择疑难句或值得翻译的句子,请学生用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翻译示例: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直译法: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泉水浅了,石底露出水面,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意译法:太阳升起,山林里雾气开始消散,烟云聚拢,山谷又开始显得昏暗,清晨自暗而明,薄暮又自明而暗,如此暗明变化的,就是山中的朝暮。春天野花绽开并散发出阵阵幽香,夏日佳树繁茂并形成一片浓荫,秋天风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水枯而石底上露
本文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145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