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静虚村记贾平凹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目标:感受静虚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人与人之间温情融洽的风土人情之美。2、知识能力目标: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静”与“虚”的内涵。3、过程方法目标: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二、教学重点:感受静虚村的风土人情之美。三、教学难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静”与“虚”的内涵。四、教学方法:品读,讨论探究,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白)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也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辛弃疾)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二、作者简介贾平凹(wā),原名贾平娃,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1952年出生,陕西省丹凤县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商州》、《白夜》、《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是当代中国一位最具叛逆性、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3、写作背景《静虚村记》是贾平凹早年的作品,描写的是山西西安北郊未央区的一个自然村落。村子本名方新村。贾平凹租住了其中两间土房,外间做饭,里间住人,是他们当时一家人的“家”。贾平凹是1980年7月来此居住的,1982年2月搬走,前后共在方新村居住了一年半时间。方新村住的大都是农民和其他一些工人。《静虚村记》就是贾平凹居住在方新村时所作的描写方新村的一篇意味深远的散文佳作。三、阅读课文,划分层次,理清思路:(一)、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二)、思考以下问题:1、作者为何称方新村为静虚村(我称我们村是静虚村)?2、静虚村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庄?3、作者在静虚村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4、从静虚村的“静”与“虚”可以品味出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全文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部分(1自然段):点名题旨,引起下文。第二部分(2—6自然段):介绍静虚村的大致情况。第一层(2自然段):来静虚村栖身。第二层(3、4自然段):静虚村的平静生活如“如宋代的青瓷,质朴,浑拙,典雅”第三层(5、6自然段):白描村子的规模、事物、巷道形状、屋舍布局以及村民的生活习俗。第三部分(7—15自然段):作者在静虚村中的生活经历。(本文主体)第一层(7自然段):总写村人厚诚质朴。第二层(8—10自然段):详写村中的自然景物,用三段分别描写村中的花、槐树、井水。第三层(11—15自然段):作者在静虚村中生活。包括种菜养鸡、与村人谈天说地、帮村人代写书信和给孩子辅导作文、与村人同忧同乐。第四部分(16自然段):结尾。(一)第一部分:如何理解第一自然段?(1)对比:热闹——清净;繁华——拙朴。面对都市的繁杂,贾平凹更渴望回归到一种虚静当中去。通过对比写出了生活中要寻找清净、朴拙的地方困难。(2)为下文作者到静虚村居住而喜欢静虚村作铺垫。四、赏析文章(二)第二部分如何理解第4自然段?1、对几个意象的理解:民歌:典雅清新有底蕴。涌出鲜水的枯井:清灵明澈有韵味。出土文物:古朴雅致有内涵。2、通过友人之口用“茶”、“民歌”等表示淳朴清淡意味的意象道出静虚村素雅平淡的生活:静虚村的生活就如“如宋代的青瓷,质朴,浑拙,典雅”。如何理解第5、6自然段?用细腻的笔触对村子的规模、事物、巷道形状、屋舍布局以及村民的生活习俗进行白描。有什么好处?该怎样理解?1、自然主义的生活环境,远离城市喧嚣:“比公园来得自然”,“在城里,高楼大厦看得多了,也便腻了,陡然来到这里。便活泼泼觉得新鲜。”2、交代作者是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静虚村里,为下文作铺垫。人与自然的关系:(1)水:“吃了半年,妻子小女头发愈是发黑,肤色愈是白皙,我也觉得心脾清爽,看书作文有了精神、灵性。”这是一种主观上的豁达与乐观。(2)燕子:“春天一暖和燕子就来,初冬逼近才去,从不撒下粪来,也不见在屋落一根羽毛,从此倒少了蚊子。”(3)种了菜,新鲜的就自己吃掉,逊色些的就喂鸡。这又是一种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来得亲切自然,毫无娇柔造作之态。(3)蝴蝶:“从窗户钻入,……一家人喜爱不已,又都不愿伤生,捉出去放了。”槐树、鸡、槐树上的鸟……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人的关系:(1)“这个帮妻剪个窗花,那个为小女染染指甲。”(2)女儿“吃过百家饭菜”,“妻也最好人缘,……村里红白喜事,必邀她去,成了人面前走动的人物。”(3)“没有一棵树是属于我家的,但我要吃槐花,可以到每棵树上去采。”(4)给村人“代写书信”和给孩子“辅导作文”。…………村里人与人之间关系温情融洽。(三)第三部分静虚村村人厚诚质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村中自然景物(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在静虚村中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静虚村景:清新自然:美人:温情融洽:善和谐相处静虚静?虚?五、感悟虚静:虚静涵养心境服人作者为何称方新村为静虚村?关于“虚”与“静”:老子:“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荀子·解蔽》:“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不以所已藏害将所受,谓之虚。”“不以梦剧乱智,谓之静。”老子和荀子所讲的虚静,是告诉人们要虚怀若谷,广采博纳,要对世界上的事物有个全方位的把握。刘勰《文心雕龙·神思》:“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刘勰的虚静是告诉人们能把生活修养成艺术。可见,“静虚”不是消极遁世,而是追求一种思想艺术境界更高层次的成熟。贾平凹的虚静:1、虚:不是“空”,也不是“无”,而是“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苏东坡语)的审美境界。是一种心胸宽广,不滞于外物的精神境界。2、静:既可指环境,也可指内心,内心一静,心境平和,安之若素。是潜移默化到了作者的自身心灵和日常行为当中的心灵深入的平和。方新村让贾平凹能够真正的做到虚静,并保持一种虚静的心理状态,安心的从事文学创作,故他称方新村为静虚村。六、总结“静虚村”是一种融洽和谐的生存环境。海子的“静虚村”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劈柴喂马周游世界”。假如海子当年找到了他心里的“静虚村”,我想他一定不会再选择用那么决绝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因此,我们每个人,心里都要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静虚村”。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静虚村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149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