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中国佛教史和佛学思想
中国佛教史&佛学思想•佛教的传入和发展•著名宗派和人物•重要经论和佛学思想•中国佛教的历史意义东汉:佛教的传入•佛教传入的传说•《列子·仲尼篇》:“丘闻西方有圣人云云”•隋《历代三宝纪》、唐《破邪论》:秦始皇四年传入•《魏书·释老志》:一、霍去病征讨匈奴,获休屠王金人;二、张骞出使西域,在身毒国听到浮屠之教义。•东汉明帝感梦求法说·白马寺传说•佛教传入的史实•元寿元年传入说:《魏略·西戎传》:“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曰复立者其人也。”(“复立”系“复豆”之误,即“Buddha”、“浮屠”)•东汉明帝时楚王英信佛•东汉桓帝信佛•老子化胡说:“或曰,老子入夷狄而为浮屠。”•筰融建造佛寺:铸造佛像、建立寺院、举行浴佛会、实行施食东汉:佛教的传入•汉译佛典的产生•迦叶摩腾《佛说四十二章经》•安世高:安息国太子,字世高,《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禅行法想经》《大道地经》《人本欲生经》《十报经》《四谛经》···•支娄迦识:出身大月氏,桓帝末年到洛阳,《道行般若经》《首楞严经》《般若三昧经》···•佛教的地区性传播:洛阳——江淮——交趾、会稽魏晋南北朝:佛教的急剧发展•般若学的产生:佛教以纯理论形式进入上层社会的开端,直到两晋,始终是佛教中的显学。•道安:对奠定中国佛教基础有着极巨大的功绩:一、确立佛教唯依国主才能成立的原则,主动承担对社会施行“教化”的使命。二、总结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促进佛教中国化的进程。提出翻译的“五失本”、“三不易”。三、制定僧尼轨范,统一佛徒姓氏。魏晋南北朝:佛教的急剧发展•鸠摩罗什:意译“童寿”。公元401年入长安,后秦姚兴以国师礼遇罗什,413年去世。•译经律论74部,384卷,现存39部,313卷。《金刚经》《妙法莲华经》《小品般若经》《维摩诘经》《成实论》、三论···译经几近信达雅,并加入了自己的哲学思想,所译经论影响极为深远,中国佛教史上最伟大的翻译家之一。•《金刚经》影响最为深远的佛经之一,慧能以后尤为禅宗所崇;三论影响产生了三论宗;《法华经》、三论、《大智度论》为天台宗提供根据;《成实论》成为成实学派的基础;《佛说阿弥陀经》成为净土宗的根据···魏晋南北朝:佛教的急剧发展•姚兴崇佛、罗什传教,使全国佛教研究重心明显向佛教义学转移。罗什对大乘中观学的传播贡献极大。•罗什门下,精英荟萃,人才辈出,极大地发展了中国化的佛教理论•僧叡:最早的中国佛教思想史学家和佛教思想评论家•僧肇:《肇论》,完整的神学思想体系,对当时玄学、佛学的主要问题作了总结性的回答。将佛教神学问题和哲学认识问题紫密结合起来,以高度抽象的理论形式表达出来,标志着中国佛教的神学理论和当时的玄学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佛教哲学发展史上的一部划时代创作隋、唐:佛教在中国的全盛时期•“脂那东国,盛传大乘,佛法崇盛,赡洲称最”,“一乘典诰,兴在中华”。•九州一统,国富民强,三教纵横,文明昌盛。佛教吸收儒道、完善自身,以系统的、庞大的哲学理论取胜,又以宗教崇拜向民间普及从而大大限制了其它外来宗教。•佛教的国家化:隋文帝复兴佛教,唐太宗礼遇玄奘,武则天崇佛。翻译经典事业完全由国家掌控•寺院经济的产生•诸大宗派的产生。隋:天台宗、三论宗、三阶教;唐:华严宗、法相宗、禅宗、律宗、净土宗、密宗三论宗大乘中观学•龙树、提婆,般若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鸠摩罗什•吉藏(549—623),俗姓安,祖籍安息。“吉藏”之名为真谛所取。主要著作《中论疏》《十二门论疏》《三论玄义》《大乘玄义》《二谛论》等。弟子众多,其中慧灌是高丽僧,他把三论宗传入日本,并成为该宗在日本的祖师。•缘起性空:“缘起”本为佛教最初的基本理论,是因果的基础,但自此却否定了因果•空、假、中观:“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中论》)•只破不立:破邪即是显正,即是悟中道,“无得正观”。“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中论》);“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金刚经》)三论宗大乘中观学•二谛论:三论宗的言教二谛,“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中论》)•语言的局限性:“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金刚经》);“以有无教,表非有无理”,“能表是有无,所表非有非无”(吉藏《大乘玄义》)指出语言有明显局限性,有类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但是同时又指出不能生一切断灭相,不能有“空执”“空”的总结•语言、言教的问题:一切诸名,皆意识之念,皆诸相之假名,万物之代指,故诸相皆非诸相是名诸相,故诸名皆虚妄而不可执。而言一切诸相必有诸名,若以诸名之所指为无,以涅槃为无,以佛为无,以空为无,则不知实相,不知世间理,则谓之空疾。此所谓物本在而名必空,意念固不可达至实相耳。故应不着相,亦不着断灭相,此谓中道•“缘起性空”的问题:一切诸相,皆缘起性空,缘聚而生,缘散而灭,故一切诸相生灭皆诸缘聚散之果,故相无自性,存而不实、不常、不自在,故一切诸相本性空。故本无聚散,无生灭,无常亦无断。而空色不离,空色不异,色必依空、空必有色,故空亦不空,体相亦不分。故理不在彼,实固在此,出世入世一而不异也。•“空无对”的问题:空之为空,谓空为本体,为无对。故未至空则空不可知,不可为意念所及,亦不可执,可执者空之表象、空之意念、空之求欲也。而空本无对,故至空则无所谓本体,故空亦非空,亦无常,亦非自在而性空。故至空则无空,为佛则不知佛。故空不空,空亦本空,空无对而自满,涅槃无实亦无虚。玄奘法相唯识宗•玄奘(600—664年),本姓陈,名祎,中国佛教史上伟大的翻译家、佛学大师,法相唯识宗的创始人。•玄奘于贞观三年(629)出国,于贞观十九年初回长安。他在印度获得了极高的声誉,被誉为“大乘天”、“解脱天”。回长安后受到唐太宗礼遇,并在太宗的支持下,集中全国佛教精英,在长安弘福寺译经。他从印度共带回梵经520夹,657部,经19年,总共译出75部,1335卷,译介重点在大乘瑜伽行派和说一切有部的论著,并对般若经类作了系统的编纂。玄奘是中国佛教翻译史上的划时代伟人,翻译水平极高,他以前的译作称为旧译,他的译作称为新译。•玄奘门下人才辈出。慈恩大师窥基,著述极多,号称“百本疏主”,有《成唯识论述记》《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固明入正理论疏》《瑜伽师地论略纂》《法华经玄赞》等许多著作。他被认为是玄奘的嫡传,由此该派法相宗也称为慈恩宗。玄奘法相唯识宗•法相唯识宗的基本典籍:《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等。•基本思想:唯识无境。“识”指的是与认识对象相联系的个体的主观认识作用,“境”是指为人所接触、认识的一切事物现象。•“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及阿赖耶识。最根本的本体是第一能变第八识阿赖耶识,其次是第二能变第七识末那识,然后是前六识了别境识。第八识生前七识,八识生“境”,这些对象又为八识所认知。第八识具有本体和现象双重内涵,是“能变”、“能缘”。•转识为智,将真如纳入识中,才能使识转变为智,实现解脱。——与“即心即佛”的禅思和“真如即是正智”的旧唯识家明显不同。影响理学•三类境:“性境”不随心,“独影”唯从见,“带质”通情本,性种等随应。•种子:“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本识,即阿赖耶识•三自性: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三无性: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慧能禅宗•慧能,唐代高僧,禅宗“六祖”。俗姓卢,“本贯范阳”,三岁丧父,但少有“方外之志”。•“闻经悟道”,“得传法衣”,行化曹溪•“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坛经》:“即心即佛”的佛性论,“顿悟见性”的修行观,“自性自度”的解脱观•由慧能、《坛经》引发了“六祖革命”,并使禅宗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佛教的代表。从此中国佛教走向了注重心性,注重即世间求解脱,走向了人间化、生活化。自心即佛,此岸即佛国,不需要到抽象的彼岸去寻求佛性。•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艺术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心性论的思想,启发、导引了宋明理学的建构;注重顿悟,注重内心体验、意境,注重启发,这种种哲学思想与审美意趣,都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诗、书、画近代的佛学研究•宋元以降,佛学渐衰,及至满清,义学几绝。直至民国,佛学才始而复兴,并出现了一些可观的成果•近代著名佛学学者:杨仁山、欧阳竟无、韩清净、吕澂、太虚、印光、梁启超、章太炎、汤用彤等等•近代佛学研究三大方向:•唯识学:南欧北韩——南京支那内学院(欧阳竟无)、北平三时学会(韩清净)以及武昌佛学院(太虚)•佛教史:汤用彤、陈援庵、陈寅恪•禅宗:胡适•近代佛学研究的几大特点:1、西方式的科学倾向;2、俗信徒、居士对佛学研究的贡献较大;3、强烈的入世性、政治性藏传佛教:前弘期和后弘期•佛教初传西藏在松赞干布执政时期。松赞干布引进佛教——达磨灭佛:“前弘期”•公元978年,佛教从多康地区重新传回西藏,开始了“后弘期”。新兴的佛教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关系更为紧密,权贵开始进入僧侣阶层,寺院开始成为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后来的政教合一准备了条件藏传佛教:格鲁派•格鲁派(又称“黄教”)产生于15世纪初。明永乐七年(1409)甘丹寺的建造,标志该派的正式形成。•既是西藏佛教全部历史发展的总结,也为此后的西藏佛教开拓了新的方向;它与封建农奴制紧密结合,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最终确定了完备的“政教合一”体制,对西藏社会造成的影响,无比深远。•格鲁派产生的背景:帕竹政权的建立以及对格鲁派的支持;西藏佛教普现“颓废萎靡之相”,失去了号召力,需要新的教派•宗喀巴:本名罗桑扎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宗教改革:提倡戒律;修复旧寺;组织法会,联络地方势力,争取支持,扩大影响。宗喀巴以中观派后期思想作为哲学基础。永乐七年在拉萨大昭寺召开大法会,确立了宗教领袖地位。法会后建立甘丹寺,作为格鲁派主寺。•格鲁派迅速取得了中央王朝的承认。新兴的格鲁派提倡严守戒律,规定僧人的生活准则、学经程序、学佛次第、考核制度等,逐步形成封建的教阶制,把西藏佛教系统化和制度化,使之与西藏社会的农奴制更加紧密结合,遂成为此后西藏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教派。藏传佛教:格鲁派•十五世纪中叶以后,黄教已形成了一个全藏性的、政治经济实力大大雄厚于其它教派的寺庙集团。•寺庙内部有严密的组织制度和寺庙法规,使其统一集中的团体体系得以维系和发展。寺庙法规中最重要的一项是采取活佛转世制度,这一制度巩固和发展了寺庙的政治与经济实力,同时形成了以活佛为核心的、享有至高无上特权的僧侣贵族集团。•1578年5月间,索南嘉措与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建立了政治上的联盟。同年,双方互赠尊号,俺答汗赠给索南嘉措“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索南嘉措赠俺答汗“咱克喇瓦尔第彻辰汗”。“达赖”,是蒙语大海的意思,“喇嘛”是藏语上师的意思。•从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开始班禅活佛的转世体制。“班禅”:后藏用以简称学识渊博的高僧。•顺治九年(1652),清中央政府承认达赖喇嘛为西藏佛教领袖藏传佛教:格鲁派•康熙于1713年遣使齎金册金印,封五世班禅罗桑耶歇为“班禅额尔德尼”。“额尔德尼”是满文,意为宝,这是康熙有意再扶植一个黄教领袖。•乾隆十六年(1751),正式诏令七世达赖格桑嘉措掌管西藏地方政权,黄教寺庙集团由此开始掌政,政府由达赖喇嘛领导。最终,形成了一个在清廷直接管辖下、由僧侣和贵族联合专政、组织完整严密的西藏政教合一体制。它用神权支持政权,政权扩大神权,二者相互为用,成了制约西藏地方发展的重要因素。•治理西藏的启示:因势利导、以藏治藏、宗教治藏,切勿自以为是地将汉族的思想、文化、政治强加于藏。中国佛教的历史意义•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印交流,对日本、朝鲜的影响•丰富了中国大众的信仰生活•丰富了中国的思想文化,使中国思想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儒家、宋明理学;道教;文化艺术···佛教深深地融入了中国文化之中,中国文化通过对佛教的吸收和再创造而变得更加博大精深。•无论对于佛教本身,还是对
本文标题:中国佛教史和佛学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214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