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名瓷的鉴别中国历史上仿古瓷的三个高潮期:清代康雍乾时期晚清至民国时期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陶瓷鉴定术语捡漏用低廉价格买到了价值较高的古董。打眼由于鉴定失误,把仿品作为真品购买。掌眼受人之托,为他人鉴定古董的真伪和艺术价值的高低。五百圾亦称“五百件”。景德镇窑瓷器大小的计量术语。数目字与瓷器大小成正比。堆脂釉质肥润的瓷器多用“堆脂”形容之。紫口铁足南宋修内司官窑特征之一。胎含铁量较高而呈黑灰色,烧时因器口釉下流,釉层簿胎色微露而呈紫色。金丝铁线宋哥窑瓷器釉饰特征之一。蚯蚓走泥纹北宋后期禹县均窑所烧宫廷瓷器釉面特征之一。蟹爪纹瓷器釉面的纹片如蟹爪,故名。冰裂纹釉面裂纹形同冰裂,故名。芒口对瓷器口部无釉者的称谓。泪痕宋定窑瓷器釉面的特征之一。因外部釉厚下垂,象落泪后留下的痕迹,故名。铜口金口银口瓷器口缘或足部有包镶金属的。洗口器物口部的一种样式。花口五出亦称“五出口”。六瓣以上的则统称“葵瓣口”或“莲花口”。玉壁底是唐代中晚期比较盛行的一种碗式。圈足宋以后盛行。双底足也称“双圈足”。清康熙前期景德镇流行的器物底足特有样式。多见于青花和五彩大盘。棕眼釉面气泡在窑中融裂爆破后,未曾弥合而形成的小孔。缩釉坯胎面上有油污,所施的釉未能全部附着出现的露胎现象。漏釉器物施釉时,局部有透漏而露胎无釉。窑裂专指瓷器烧成出窑前胎体带有裂痕者。窑粘专指瓷器在窑内粘在一起。夹扁专指瓷器在窑内变形者。冲口指瓷器的口部有裂纹者。毛口口边的釉面间断脱缺。口磕器物口部受外力撞碰出现的缺磕伤痕。软道瓷器釉面久经磨擦而出现的细微丝纹。冷墨本不应出现片纹的器物,在釉面上出现了一些纹路,胎体已透或未透。伤釉由于釉与其它物体磨擦,致使釉面局部损伤。炸纹用器物的颈、肩或腹部受撞击后,出现放射鸡爪纹。重皮器物口部因受重伤所出现断面隐患,但外观尚完整;胎釉已分裂却未剥离,往往一触即脱落。剥釉由于釉面受酸、碱、盐的浸蚀,或器物入土受浸而使釉面脱落。接口指瓷器口部损伤经过重新换接。磨口指瓷器口部磕碰伤损经砂轮的修磨者,也指这项技术。晚清、民国时期有专门从事修补瓷器的行业。换底指瓷器底部经过调换者。磨底指瓷器底部经过修磨者。补釉在器口磕缺部分或磨口处,敷以釉汁,入火烧之。复烧二次入窑烧烤。配腿香炉、马、兽等的腿或足已残伤不全,而进行补腿。配盖用朝代不同的器物盖相配。镶嘴流壶流已消失,用其它嘴镶补。后刻阴文款在器物上用钻石工具刻款,不施釉;或刻后施釉入窑烘烧,后刻的字口,釉的切面有些不齐,且釉边不光滑。后作阳文款在器物底部,后刻阳文款字而填以釉,或用釉堆写款识多,不够清晰。旧胎新彩专指在宋代或明代白釉瓷器上彩绘者。盛行于晚清民国时期。常见的有仿宋红绿彩花卉纹盘碗,仿明嘉靖矾红彩或红绿彩碗,有的在盘底用红彩书”御膳房“三字楷书款,也有书”上用“两字的。款识方面,历代是千差万别,各具风格。可以从研究笔法入手,审度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另外,还应注意总结同一时期早、中、晚期款识的变化规律。瓷器鉴别大体讲,从器型、纹饰、胎釉、款式等几个方面入手。款识帝王年号款明、清官窑瓷器上的款式主要是帝王年号款,明永乐年间始见,其后明、清两代绝大多数王朝(明代洪武、正统、景泰、天顺、泰昌、天启、崇祯,清顺治八朝除外)的官窑器上都书有此类款。王府款明代王府定瓷器时底部书写的款识。堂名款堂名是中国文化的具体体现。本来堂名大多是表明祖上是某地郡望世族,后来文人雅士多借堂名抒发志向。官窑堂名款较少,有“慎德堂制”(清道光帝的堂名款)、“大雅斋”(清光绪朝慈禧的堂名款)等。私家款指私人定烧瓷器所书写的名字或别名。清代前期比较流行,如康熙时的若深珍藏、奇石宝鼎之珍、永庆之珍,雍正时的安吉居珍玩、坦素清玩,乾隆时的旧畹山房、古香书屋、文甫雅玩等。吉语款指瓷器底部所书写的吉祥语。始于明代,多见于民窑青花盘碗或罐的底部,流行于嘉靖到明末。常见的有富贵佳器、长春佳器、玉堂佳器、永享佳器、天福佳器、天禄佳器、富贵长春、德化长春、永保长春、万福攸同、福寿康宁等。有些吉语清初仍沿用。铭文款铭文款是为说明器物的制作意图、为画配诗、言志而书于器物上的文字。伪托款委托款指因崇尚前朝器物而在后朝器物上书写的并不是有意以假乱真的摹仿前朝器物的帝王年号款,官窑器的伪托款相对较少见。篆书款明永乐时青花压手杯和白釉、红釉盘碗的款识都用四字篆书体,宣德以后多为楷书款;清雍正时颜色釉瓷器篆书款为多,多印四字篆款,青花多书六字款。楷书款明清两代官窑瓷器以楷书款为主,篆书款只占很少部分。由于分工很细,款识都由专人书写,因此书写的字体大体相似。花押款花押款是在器物(多见碗、盘)的底部用花形、物形所绘的纹样。明绘花押款的官窑器极少见,永乐官窑于青花金彩鸳鸯纹碗的圈足内见轮花形花押款。款识用花形、物形者,以康雍两朝为最多,因明代官器花物形款识为世所重,故承袭用之,但为时均不久。堆料款清代康熙至乾隆时珐琅彩瓷器的款识。因字铭用珐琅彩书写后都凸起,以形成堆垛,故名。堆料款有蓝彩和胭脂彩两种,是珐琅彩瓷器款识的主要款式;有青花者,仅用于紫地珐琅彩碗,不属堆料款范围。宣德瓷器的一个特点是落款部位很多,不仅出现于底部,也有书写在口、肩、腰、足等部位的,因此有“宣德年款遍器身”之说。宣德官窑款识有楷书“大明宣德年制”款或“宣德年制”.多为双行竖排,外围双圈。双圈是用毛笔借助旋转陶车在圈足上写就,显得工整规矩,但圈线的色料浓淡不一,圈线的粗细也不一致。如果落款位置在器壁上,则多采用单行横排,外面不加圈栏。带边款的大多是细砂底。图案有勾莲、缠枝莲、三鱼、三桃、三景等。成化官窑器年号款以青花楷体六字双竖行“大明成化年制”为主,体式比较统一,款的位置也大多数在器物底部。除六字楷书双行款外,还有少量“大明年制”四字双行楷书款。但无论官民窑产品,成化真品均无“成化年造”、“成化年制”四字款。成化官窑器还有一种罐,款字只有一个“天”字,人称天字款罐。这种一个字的官窑器为成化独有,天字也极其有特色,字体极其肥胖。永乐时期的完整器-青花压手杯、白釉高足杯上仅见四字篆书款(在内底心)。另外,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有“永乐元年”、“永乐肆年”楷书款残瓶。弘治朝多六字双圈楷款。正德朝多六字、四字双圈楷款。嘉靖朝大器上多见六字一行楷款,其余多六字二行双圈楷款。隆庆年间多见六字二行双圈楷款,与其它朝不同的是,其官窑帝王年号款多“大明隆庆年造”,而其它朝代一律用“大明某某年制”。万历朝的官窑款与嘉靖朝的大同小异。就珐琅彩瓷而言,康熙底款特征是康熙御制宋体双排料款,料有蓝、红、黄三种,多数为蓝料款,黄款主要见于紫砂器。雍正底款特征:早期流行“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横排双圆圈或方框竖写楷书款,珐琅彩器多署“雍正年制”多或“雍正御制”宋体双排四字蓝料款。少数为“大清雍正年制”楷体双排青花款。乾隆底款特征:以“大清乾隆年制”篆体为主,还有“乾隆年制”双排四字蓝料款,字体少数为宋体,多数为篆体。未见红、黄料款。底款多数为双边框,少数为单边框,也有无框和圆框的。纹样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体现在中国历代瓷器上的纹饰图案的文化内含是丰富多样的。归纳起来大致有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宗教文化、飞禽走兽、花卉翎毛,以及风俗习惯等。释其文化寓言,都有趋吉避凶的吉祥的含义,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和向往,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纹饰方面,也同造型一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无论题材内容、装饰手法或工艺技术,不同时期的纹饰均有不同的表现,成为瓷器断代和辨伪的有力依据。瓷器上的纹饰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纹饰的画面依时代的变迁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在元、明、清官窑瓷器纹样中,龙纹是其大宗,但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元代初年,五爪龙纹属帝王专用禁止民窑制造。元青花上的龙纹是:龙身矫健,细颈长身,双眼圆睁,目光熠熠,神采飞扬,是一种充满生机的形象。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龙纹为狰狞凶猛之状,龙爪为三、四、五不等。到了晚期,龙纹的形象就逐渐失去昔日的凶捍和威严,变得猪头猪脑,细身侧行,缺乏生机和活力。清朝康熙时期所绘的龙纹一般头部较大,身短而粗壮,须发怒张,额上写有王字,龙鳞呈八字形,官器为五爪龙,呈现一种凶猛膘悍。到了乾隆时画龙常为巨角低额。到了清末,所绘的龙头较短小,龙身瘦弱疲软,呈现一种萎靡懦弱之状。成化斗彩文饰中的“花无阴面,叶无反侧”成化斗彩文饰中“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画人物衣纹不加渲染,表里不分,如着单衣。这些微妙的时代特点,往往为后世仿造者所忽略。另外,纹饰图案所表现的画风和笔法,也特别值得注意。成化斗彩文饰中画人物衣纹不加渲染如着单衣后仿清珐琅彩、粉彩、五彩、斗彩等器物,运笔常显拘谨、幼稚、生疏、滞断,或图案层次不清,无生动感.还有的纹饰过于细腻,亦足以引起我们的怀疑。现代高仿品民国仿乾隆珐琅彩明初永宣瓷器中的青料晕散和下凹斑痕等特有现象,后代仿品都不能准确再现,清雍正仿永宣器,常用复笔加重点染青花来刻意仿较宣青的效果,但因钴料不同,就无法克服色彩漂浮的弊病。至于施彩工艺的演变,如成化斗彩中独具的姹紫色和不施黑彩;明代及清初红彩均为深枣皮红色;明代绿彩多显黄绿色;粉彩是于康熙中晚期才出现的;此类知识必须具备。颜色印尼出土的元青花瓷结晶斑元代的青花料中铁含量高,色厚处出现结晶斑;色料加工不细,有小色点,少晕散兰色晕散,使线条不清晰明初永宣时期的青花瓷器,大多采用进口青料,这种青花料含锰量较低,含铁量较高,烧成后往往会在青花上出现青料晕散和下凹斑痕成化斗彩中独具的姹紫色釉上彩瓷一般达一百年之久者,迎光斜视可见彩的周围有一层淡淡的红色光泽,俗称”蛤蜊光”金水(即将黄金溶解于王水)最初为德国人居恩在1830年所创制。我国瓷器上的金色,一般来讲1840年鸦片战争前,用金粉描画,金色深沉。1840年以后,用金水描画,光泽度好。因此鉴别古瓷的金色,可以说1840年是一条分界线。此外,古瓷的金色历久磨损变色,或仅留下痕迹。仿古瓷金色艳丽耀眼。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以及技术条件,因此生产的陶瓷产品有不同的造型特点,这给我们的鉴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首先要对历代器物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掌握器形发展的总趋势.造型我国古陶瓷的时代总体风格是:商周:幼稚粗糙。春秋战国:造型多仿青铜器,刚劲古朴。东汉:简单粗疏。西晋--东晋:浑圆矮胖--秀骨清象。唐:浑圆饱满,显出雍容华贵的气质。宋:修长轻盈,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元:器物高大,厚重粗犷。明:秀丽古拙,给人以清新优美之感。清:器形繁多,制作精巧,轻盈新颖。明宣德制清雍正仿仅举玉壶春瓶为例,自宋代始创以至晚清民国,历朝均有制作,而风格却代有变迁。明德化窑白釉“何朝宗”款观音像雍正青花釉里红海水龙纹天球瓶仿品鉴别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入手,注意胎土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致密程度。因各代淘炼方法有别.如明代较之清代、民国,胎土中含金属杂质为多。这是因在原料加工过程中,均是手工操作。如著名的永宣细砂底器,露胎处可见铁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红色,而清代、民国后仿胎体,却均因淘炼过细,没有这种氧化斑,成为赝品致命的破绽;清代、民国胎体,与使用球磨机和真空练泥机加工出来的现代材料相比较,无论是细度和密度又有明显差异。胎体由于含杂质多,胎上大多有铁褐色小点。器底不施釉,称之糙底或砂底,在糙底上有红色斑,俗称火石红。宋代建窑所生产的黑釉瓷器,因胎料含铁成分较多,故胎色呈紫黑,胎质坚致。而宋代吉州窑生产的黑釉瓷器,有的器型、釉色虽与建窑相似,但因制胎所用原料不同,胎色呈米黄色,胎质粗松.元代天青釉钧瓷双系罐宋钧胎骨呈芝麻浆色(器底多涂褐色护胎釉)。从胎质断面看呈灰褐色,纯净无杂质,胎质细腻致密,吸水率低,瓷化程度高,叩之其声铿锵圆韵悦耳。宋代钧瓷大多施满釉.元代的钧瓷呈黄泥色似瓦胎。元钧施釉一般不到底,底足露胎,底芯也露胎。宋代的钧瓷一般来说年代越早,胎质越灰。元代青花瓷器白中泛灰;明代永乐胎色纯白,胎质细腻,有厚薄不均现象,胎透光呈肉红色;永乐胎厚,宣德胎薄;明成化胎体透光显牙白和粉白色;清康熙瓷胎质纯净、细腻、坚
本文标题:瓷器鉴别―点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240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