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古今主流思想之演变
关于文化史专题复习的思考关于专题复习的思考专题内容确定专题教学设想专题教学案例专题内容确定原则一:高考考纲要求: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历年试题一、历年高考文化史的分值及涉及内容年份分值涉及内容200014分明清时期的反封建民主思想20014分北宋教育20028分唐外来文化、敦煌莫高窟、间接涉及清明上河图20032分间接涉及明朝科技特点和长城200428分农学、唐诗、宋代科技200516分建安文学、唐诗、话本及毛泽东诗词200636分明清小说、春秋战国到秦汉的文化发展特点、汉唐、两宋时期少数民族文化表现专题内容确定原则一:高考原则二:新课程新课程设置的专题(参照新教材必修Ⅲ-—人民版)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政治文明、经济发展、思想文化专题内容确定原则一:高考原则二:新课程原则三:社会现实以德治国、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专题内容确定高考新课程社会现实——考查文化史内容体现了高考、新课程和社会现实之需要。三大原则专题复习一:中国古今主流思想专题复习二:世界近现代的思想专题复习三:古今中外的科技成果文化史专题的整合专题教学设想了解考情、明确方向(考纲、真题)整合知识、形成体系(课本、笔记)链接拓展、深化理解(知识、能力)以练促习、提升效能(练习、巩固)专题教学案例中国古今主流思想的演变整合知识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变迁(历程)三、唯物思想的发展演变四、思想现代化历程五、20世纪的理论成果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出现原因(条件)(1)政治改革的需要(2)社会经济的发展(3)学术风气的影响(4)认识水平的提高2、基本认识百家争鸣其实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大变革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此潮流的出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变迁(历程)1、产生——春秋末期2、初展——战国时期3、确立——西汉武帝时期4、发展——宋元时期5、批判——明末清初6、吸收——太平天国时期7、借助——维新变法时期8、动摇——新文化运动时期9、毁灭——“文革”时期三、唯物思想的发展演变1、战国时期的荀子——“制天命而用之”2、东汉时期的王充——“人死不为鬼”3、南朝时期的范缜——“形神合一”4、明清之际的王夫子——“天下唯器”认识: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伴随与唯心迷信思想的斗争,唯物思想产生并不断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人们的社会生产活动。四、思想现代化历程1、地主阶级的富国强兵的思想:鸦片战争期间——“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期间——“师夷长技以自强”2、资产阶级的救亡图存的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资产阶级激进派——民主科学3、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五、20世纪的理论成果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内涵、作用、局限性2、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内涵、发展历程、作用3、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的组成部分、重要意义4、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历史条件、深刻内涵、现实意义拓展加深一、科内综合1、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1)儒家思想与治国之道以人为本、与邻为善、以德治国(2)儒家的道德规范与现代社会公德意识(3)儒家的大一统思想与现代祖国统一大业(4)儒家的“以和为贵”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5)儒家的民本思想与现代“三农”问题2、中国维新思想与法国启蒙思想立足于不同的国情,两者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究其原因有:(1)产生的背景不同(2)植根于不同的物质基础(3)所面对的中心任务不同(4)两者的理论体系不同二、跨科联系1、中国古代思想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的综合反映,经济是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思想对维护政治局面的稳定起着较大的作用。(中国古代政治的高度集权与思想的高度集中、统一;思想的高度集中性、统一性与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等)2、中国古今主流思想与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也是几千年来中国主流思想的结晶练习提升1、下列哪一言论直接阐释孔子“仁”的思想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B.民为贵,君为轻C.已所不欲,勿施于人D.兼相爱,交相利2、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取决于A.思想内容变化B.统治阶级观念变化C.社会环境变化D.人民群众态度变化3、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思想突出体现在A.“新思潮”的有关内容B.洋务派的有关主张C.早期的维新思想D.洪秀全有关天国的设想4、明清以来,书籍翻译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材料一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类别编成《西学书目表》,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材料三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德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阅读材料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翻译的内容和作用。(2)依据材料一、二,说明19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3)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译书活动产生的影响。(4)依据材料一、三,指出17~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5)依据材料三并结合德、法历史,分别说明莱布尼茨和伏尔泰为何推崇中国文化。参考答案(1)内容:欧洲的自然科学,中国的儒家经典。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2)由伴随传教传播文化到学习西方救亡图存;由双向交流、平等互动到单向主动引入,由民间行为到政府参与。(3)萌发学习西方思潮,开始工业化进程,发生政治变革,传播民主科学观念。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共产党诞生,选择社会主义道路。(4)中国文化典籍翻译到欧洲并引起反响;欧洲思想家借用中国文化表达其主张。(5)德意志分裂割据;莱布尼茨赞赏儒家大一统思想,向往德意志统一。法国教会势力强大,封建等级森严;伏尔泰借儒学和科举制抨击天主教会和等级制度。
本文标题:中国古今主流思想之演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377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