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小课题系列讲座:开题
2020/4/301——开题小课题系列讲座22020/4/30一、开题的意义与目的二、“荔湾区教师小课题开题报告”的解读与撰写指导32020/4/30一、开题的意义与目的导学:从课题研究的几个阶段看开题的目的与意义42020/4/30准备阶段:选题课题的申报,阐述观点和理论依据,展示课题的价值与意义,供审评者论证,说服评审专家,获得评审专家的认可。研究阶段:开题、中期实施研究,把研究过程细分成若干个研究的小阶段,采用科学的方法手段作实践研究。总结阶段:结题提炼成果,将过程性资料与阶段性成果提炼成课题的最终成果。1.课题研究的几个阶段52020/4/302.开题的程序(1)撰写开题报告承上:理清研究思路——研究思路清晰化(修正与完善)启下:研究思路的展开——研究任务具体化(经营与管理、规范与系统)(2)召开开题会•由专家和课题组成员一起对课题作专业的论证、咨询•开题会议的规范要求(3)完善开题报告,修正研究方案62020/4/30“开题”是课题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承上启下的新阶段,需要修正和完善;“开题”是课题研究的经营与管理的过程,需要规范研究的行为,作系统的思考。72020/4/30开题会议的规范要求资料准备:(与会者每人一份)开题报告、合同书、会议议程聘请专家:(一般3人)发邀请函:科研管理人员、学科领域专家、教育领域专家等会场布置:专家位牌、专家签到表、专家咨询费会议议程82020/4/30二、“荔湾区小课题开题报告”的结构解读及撰写指导(一)遵循研究发展阶段的逻辑顺序突出阶段重点(二)遵循思维的逻辑顺序理清研究的思路(三)遵循研究系统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设计研究方案(四)开题报告表其它几个版块的规范表述92020/4/30(一)遵循研究发展阶段的逻辑顺序,突出阶段重点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为什么研究?研究什么?怎样研究?研究成怎样?102020/4/30(一)遵循研究发展阶段的逻辑顺序,突出阶段重点课题申报书的结构开题报告的结构(略写)112020/4/30(二)遵循思维的逻辑顺序,理清研究的思路第一部分:研究的缘起研究的目的与意义(问题产生的原因)国内外研究状况(对问题原因分析)研究的创新点和突破口核心概念的界定(诠释课题的内涵)研究的切入口、落脚点研究的目标与内容问题的描述122020/4/30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问题产生的原因)2.国内外研究状况(对问题原因分析)大背景(理论领域、教育趋势、研究现状与基础等)小背景(地域或学校、班级现状等)问题的描述(为什么研究?)•(大背景)作文献综述,提炼观点,找突破口,确立研究的起点与创新点。•(小背景)形成调研结论,把感性转化成理性的认识与分析,提出研究的切入口和落脚点。132020/4/30【案例】“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实践解读——曹培英《小学数学教师》2012.第12期“数感”是什么?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数感”的诠释是:“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并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段话试图从学习行为改变的视角刻画数感的表现,即理解数的意义,主要表现为五个“能”。它比那种将数感等同于“数学头脑”,认为“建立数感可以理解为会‘数学地’思考”的广义解释,要收敛许多,但仍显宽泛。例如,“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有时数感能起一点作用,但更一般地起主要作用的是对运算、对算法的理解。142020/4/30“新版课标”关于“数感”的表述是:“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这一表述由两句话组成。前一句侧重数感的界定,“数感主要是……感悟”;后一句侧重数感的作用,“数感有助于……”。两句话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描述了数感的表现。作为课程标准,尽可能地给出学习行为的表现性评价标准,是可取的。然而,一线教师又希望看到浅显通俗的解释。既然数感是一种感悟而“感悟”的本意是“有所感触而领悟”,那么简单地说,数感就是关于数的感觉和理解。【案例】“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实践解读——曹培英《小学数学教师》2012.第12期152020/4/30我的工作室有两位学员撰写了一篇关于培养数感的论文,经层层筛选,送交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第12届年会,获一等奖。有关人员审查发现,其中关于数感内涵的界定“数惑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网上存难计其数的论文,出现一字不差的语句。因此,建议改成自己的陈述。经查,这句话源自《数学课程标注(实验稿)解读》一书,被广为引用。两位作者要我帮忙修改,但对我的解释“数的感觉和理解”又不太满意,认为过于直白,缺乏学术味。无奈,只好绞尽脑汁,替她们动笔改为:“数感是数的抽象意义与数的具体意义的统一,是一种自觉地联系量,主动地基于数学的或现实的问题情境,解释数和应用的意识与能力。”【案例】“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实践解读——曹培英《小学数学教师》2012.第12期162020/4/30【案例启示】开题报告所阐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不应只是文献的堆积,应该根据研究的目的和研究问题的需要,对文献中的相关定义进行修改和完善,赋予研究者自己的理解和认识,需要用综述的形式进行“述”与“评”,提出自己的观点。172020/4/30(1)对模糊概念作界定如“有效学习”(2)对研究范围作界定如“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研究”(3)对核心概念作界定如“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设计与实施的研究”核心概念的界定182020/4/30(三)遵循研究系统要素之间的逻辑顺序,设计研究方案【导学】具体化规范化系统化第二部分:研究的设想一致性192020/4/30202020/4/301.研究系统的各要素之间是存在一种逻辑关系,它们高度统一,相互联系,共同达成的。2.对课题进行分解,把研究问题转化成具体的研究内容,分阶段来实施。3.加强方法意识,运用合适和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1)中小学教育研究常用的研究方法及运用(2)研究方法缺失与误用的常见问题212020/4/30研究阶段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准备阶段实验阶段总结阶段222020/4/30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设计与实施的研究232020/4/30【案例】红娘的故事曾有这样一位“红娘”,经他介绍的对象最后不入婚姻殿堂的成功率非常高。人们很好奇,不断地向她打听成果的“秘诀”。她沉思良久,道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我是一个很热心的人,在我的身边有许多单身的大男大女,于是有人就托我给他或她介绍对象,刚开始给他们介绍对象时,本来信心百倍,结果却不怎么令人满意,成功率非常的低。于是,我就反复思考了这个问题:为什么我认为很般配的一对最后没成事呢?原来,我没有很好地理解他们的择偶要求,对他们的择偶标准作了想当然的过于简单的处理。比如,介绍前总是问双方都有什么样的要求啊,他们给出的回答几乎是一致的,没什么特别的要求,只要对方“人好”就行。242020/4/30【案例】红娘的故事可我寻思,我给他们彼此介绍的对象都挺好的,可为什么不成呢?后来,我终于明白了,原来,“人好”是一个高度抽象的词,这个词的背后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包含着很多要素。经过一番仔细的思考,终于找到了解读“人好”的组成要素的基本思路。当下次再有人请我介绍对象时,我就问:“你对对方有什么特别要求?”如果得到的答案是没什么特别要求,只要‘人好’就行”时,我就进一步追问:什么叫‘人好’,你能不能说得再具体一点。”此时,他或她往往不好意思说,我就把“人好”这个词进行了分解,说道:“这样吧,我来问,你来答。252020/4/30【案例】红娘的故事第一,你对对方的长相有什么要求,比如说身高,低于哪一个高度你就不能接受,1米70还是1米75?第二,你对对方的文化水平有什么要求,比如说学历,低于哪一个层次你就不能接受,专科?本科?硕士?还是博士?第三,你对对方的收入水平有什么要求,比如说月收入,你不能说越高越好,你得告诉我低于哪一个额度你就不能接受,3000元?4000元?还是5000元?第四,你对对方的家庭有什么要求,比如说你希望他是来自农村的还是城市家庭的?还是无所谓对方的家庭出身?第五,你对对方的性格特征有什么要求,比如说喜欢外向一点,还是内向一点的?……”经过这一番将“人好”的抽象概念具体化的过程,我把它们转化成一个个可操作化的经验性指标,这样一来,在后面的“红娘”工作中更加有的放矢,成功率就直线式地提高了。262020/4/30【案例解读】•红娘的故事实际上是关于“有效婚配”的研究。(研究的问题)•开始时为何失败?没有搞懂“人好”的内涵,这个内涵也就是“有效婚配“的内涵所在。(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问题的内涵)•后来为何成功?对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人好”是一个高度抽象的词,这个词的背后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包含着很多要素(归因与分析)。从“人好”的各要素维度确定了“有效婚配”的研究的内容:样貌、学历、身高、收入、家庭(研究的突破口),对应择偶的逐一挑选(研究的过程),形成有效婚配的对策(研究成果),从而获得成功(研究的效果)。272020/4/30研究内容具体化的策略:1.对研究的问题进行系列化如:《在初一语文教学中进行品德教育的研究》•初一语文教材中品德教育内容的研究•初一语文教学中品德教育方法的研究•语文教学中品德教育策略和途径的研究2.依照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问题的现状与归因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根据归因分析的结果,分解维度逐层逐类研究)282020/4/30【文献研究】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收集和分析文献资料而进行的研究。阅读文献不等于文献研究。文献研究的整个过程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在搜集文献时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在阅读和利用文献的时具有研究加工性。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292020/4/30【文献】是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文字型文献、•音像文献(声频、视频)•机读文献(磁盘、光盘)•第一手文献(直接经历)第二手文献(间接经历)第三手文献(对第一手材料的剪辑、摘录、综述)•公开发表未公开发表302020/4/30【案例】“胡说“的真经胡适先生在北大做教授时曾有一段轶事留给后人诸多启示。他上的课深受学生的欢迎,不仅学生爱听,甚至连他的许多同事也经常到他的教室里听他讲课。那他的讲课为什么惹人喜爱呢?他是怎么讲课的呢?原来,在他的讲课过程中,每讲到一个问题,他总是以这样的引经据典的教学模式讲起:312020/4/30关于这个问题,先“孔说”,引出一段孔子的话后进行分析,然后又“孟说”,引出一段孟子的话再进行了分析,然后再“苟说”,引出一段苟子的话再分析一番……然后再从古到今引出今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观点,诸如,张三说、李四说、王五说等等,同时指出他们之间的传承关系及相同或相异之处。通过上述引经据典式的分析,使他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并且站得比别人更高,看得比别人远。最后,他发表自己的意见时,竞引起了哄堂大笑,原来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下面轮到我‘胡说’了”。【案例】“胡说“的真经322020/4/30恰恰是因为“胡说”奠定了他在北大师生心目中的地位;恰恰是因为“胡说”,表达他对所研究问题的与众不同的、独到的理解、思考、见解与观点;恰恰是因为“胡说”,表现出他对所研究问题的深度与广度。研究需要“胡说”,而“胡说”能否形成的关键则在于充分全面地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即要做所谓的研究综述或文献综述或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工作。这大概是“胡说”的真经所在吧!【案例】“胡说“的真经332020/4/30“文献研究”贯穿了整个研究过程的始终。准备阶段:文献帮助我们理解课题的内涵,确定研究的起点实施阶段:文献帮助我们找到理论的依据和实践的理据结题总结阶段:文献帮助我们海纳百川集大成纵观整个研究过程,它既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不能离开的一种研究的方法,也是我们赖以将理论转化成实践成果的学习过程与
本文标题:小课题系列讲座:开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382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