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教育心理学(电子教材)
Shop33350494.taobao.com凡事欲则立,不欲则废1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能发挥什么作用?⑴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①为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②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教师可结合自己的教学材料,将这些原则转变为一定的教学程序或活动。③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⑵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①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②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教育心理学为教育提供的是一般性的理论指导,教师在应用一般的原理和方法的同时还需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去验证这些原理并解决自己的特定问题。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2)发展时期(20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60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80年代以后)。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呈现出什么新趋势?⑴新时代教育心理学所面临的挑战: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教育心理学为其提供新的学习和教学理论基础。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教育心理学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②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学教理论产生了巨大冲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系统正在发生变革,多媒体网络环境将成为21世纪学习的主要环境,这一新的教学传媒环境给学习和教学提供了许多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潜在优越性和广阔的前景,使得传统学习和教学理论所隐含的某些假设发生了巨大的转变。⑵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①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②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③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④研究社会性环境的影响Shop33350494.taobao.com凡事欲则立,不欲则废2⑤研究情景性环境的影响⑥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⑦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⑧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4、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布鲁纳:(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研究(5)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5、试述学与教过程的基本因素?(1)学与教过程的基本因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都必须通过学生起作用。学生这一要素主要通过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3)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指导地位。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主要通过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基本的心理特性影响学与教的过程。(4)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5)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它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等都有影响。(6)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它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而且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心理特性的发展。6、试述学与教的过程及相互影响?(1)学与教的过程包含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及评价/反思过程。(2)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3)教学过程是指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4)评价/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Shop33350494.taobao.com凡事欲则立,不欲则废3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自身先前知识和学习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是在教学过程的背景下进行的,学习的进展随教学的质量而变化。反过来,教学过程要以学习过程为基础而进行。评价/反思过程随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的进行而侧重于不同方面,反过来又促进学习和教学过程。7、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1913~1914年的《教育心理学大纲》,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这个角度建立起自己的教育心理学体系。其内容为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其原因。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如何理解心理发展的含义?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具有以下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2、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有什么特点?对教育有何意义?⑴认知:①中学生认知结构的体系基本形成②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③认知与情意、个性得到协调发展。⑵观察力: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感知的能力。①目的更明确②持久性明显发展③精确性提高④概括性更强。⑶记忆:①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②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③抽象记忆占优势。⑷情感:①初中生的特点: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自相矛盾的情感;少年的热情与冲动;选择性友谊的建立;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②高中生的特点:个性化的情感;浪漫主义的热情。⑸社会性:中学生社会性的发展水平是在动荡中、矛盾中不断提高,是在问题的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再产生再解决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面貌很不稳定,可塑性大,是心理成熟前动荡不稳的时期。Shop33350494.taobao.com凡事欲则立,不欲则废43、皮亚杰在儿童认知发展及影响因素方面提出了什么观点?对教育有何启示?皮亚杰创立了“发生认识论”。⑴内容:①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地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个体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的发展。②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其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与动作的分化)、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守恒概念)和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思维形式是命题)。③影响发展的因素:成熟:成熟主要在于揭开新的可能性,它是某些行为模式出现的必要条件,要使可能性成为现实性,这有赖于个体的经验和练习;练习和经验(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两种);社会性经验:社会环境因素可以加速或推迟个体的发展;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自我调节是认知活动的最一般的机制,它使认知结构由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发展。⑵教育价值:①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儿童在思维和语言上,都与成人有质的差异,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时期,也有质的差异,因此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形成儿童智力的与道德的推动能力。我们要充分认识儿童与成人所具有的质的差异,使教育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②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教育必须遵循儿童思维的这一规律。同时,我们不能消极等待儿童智力达到一定水平再进行教育,而总要先行一步,以加快儿童智力的发展。4、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有哪些基本观点?这些观点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何启发作用?苏联维果斯基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主张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十分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Shop33350494.taobao.com凡事欲则立,不欲则废5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它主要探讨了发展心理和教育心理,全面论述了思维与语言、儿童的学习、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⑴内容①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斯基区分了低级和高级两种心理机能。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这两种机能是融合在一起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实质是以心理工具为中介的,受社会历史规律的制约。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与其他人以及语言等符号系统的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对发展起形成性的作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往。②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发展表现: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个性化。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从而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③内化学说:他强调教学的作用,认为儿童通过教学才掌握了全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于自身的认知结构中。其内化学说的基础是他的理论工具。他认为,符号系统的运用促使心理活动得到根本改造,这种改造也在个体的发展中进行着。儿童早期心理活动是“直接的和不随意的,低级的、自然的”只有掌握了语言这个工具,才能转化为“间接的和随意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机能。新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活动形式,首先是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而形成的,以后才“内化”转为内部活动,才能最终默默地在头脑中进行。④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教学必须要考虑人易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和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转化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出新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教与学的相互作用刺激了发展,社会和教育对发展起主导作用。维Shop33350494.taobao.com凡事欲则立,不欲则废6果斯基认为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⑵影响:维果斯基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启发着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育进行了大量理论建设和实际探索。其理论对于合作学习、情景学习等模式也有一定的指导性。维果斯基的思想也强烈地影响到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教学不只局限于对教学结果和外部因素的强调,开始注意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内在因素,如一些背景性和过程性因素。5、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涵义及其对教育的意义?其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为继,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而又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结汇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或解决得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个体解决危机的成功程度一般都处在从积极到消极的连续体的某一点上。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学习信任的阶段(出生到18个月);成为自主者的阶段(2-3岁);发展主动性的阶段(4-5岁);变得勤奋的阶段(6-11岁);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18岁);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19-24岁);显示充沛感的阶段(25-65岁);达到完善的阶段(65岁以后)人格发展的上述各阶段是相互依存的,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冲突的解决程度,而后起阶段仍有可能产生先前已解决的冲突。心理
本文标题:教育心理学(电子教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384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