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中医各家学说期末复习材料
10中甲1中医各家学说期末复习材料总论1、《中医各家学说》:是阐明和研究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主要医学流派和历代著名医家的的学术思想和血书成就。2、三世医学:《黄帝针经》、《素女脉诀》和《神农本草经》,是针刺、脉学及药物学方面的三种著作。3、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伤寒学派:伤寒诸家以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为其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各自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发挥,形成了阵容强大的伤寒学派。根据其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特点,一般习惯分为宋金以前伤寒八家和明清时期伤寒三派。○1宋八大家:王叔和、孙思邈、韩袛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成无己○2明清伤寒三派: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辨证论治派○3清初三大家:喻昌、张璐、吴谦河间学派:以宋金时期的著名医家刘完素为代表,其学术思想以《内经》理论为指导,以阐述火热病机,倡“六气皆能化火”说,治病善用寒凉药物,故亦称之寒凉派。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方论》和《三消论》。代表人物:刘完素、穆大黄、穆子朝昭、董系、马宗素、金山浮屠等易水学派:以金代著名医家张元素为代表,探索脏腑辨证,在总结前人的成就的基础上,创立了较为系统的脏腑寒热虚实辩证学说的一个流派。著有《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珍珠囊》代表人物:李杲、王好古、罗天益攻邪学派:以金代著名医家张从正为代表人物,强调治病应以攻击病邪为首要任务,强调邪留则正伤,邪去则正安之理,善于运用汗、吐、下三法的一个医学流派。著作有《儒门事亲》。丹溪学派:以元代注明医学家朱震亨为学派之倡导者,侧重阐述阴虚火旺之证,大倡“阳有余阴不足”论,治疗强调滋阴降火的一个流派,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温补学派:以明代医家薛己为先导的一些医家在继承东垣的脾胃学说的基础上,从阴阳水火不足的角度探讨脏腑虚损的病机与辨证治疗,强调脾胃与肾命阳气对生命的主宰作用,善用甘温之味以温阳补虚,后世称之为温补学派。代表作有《明医杂著》。温病学派是在研究外感热病的基础上形成的,分为两个学派:○1温疫学派,以吴有性、戴天章、余师愚为代表,以探讨温疫见长,为温疫学说的创立与完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温热学派,以叶桂、薛雪、吴瑭、王世雄四大家为代表,研究普通温热病(包括温热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具有更广泛的意义,为温热学说的成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4、4、各家学说的形成因素:1)汉以前医学经典著作的影响2)哲学及其他学科对医学的影响3)时代的影响4)医家学术思想之间的相互渗透5)医疗实践的基础6)国外医学的影响10中甲2孙思邈初唐著名医学家,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一、名句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2、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二、养性:养成良好的习性,维护精气增强体质,以期却疾延年。①抑情节欲○2“常欲小劳”和导引、按摩○3依时摄养○4内视、调气○5食宜、食养和食疗○6服食、服水○7养老:老年人的养性,也包括老年病的防治。三、伤寒温病方论1、研究仲景学说,搜集诸家方论○1研究方法:方证同条,比类相附○2研究特点:把太阳病证治归为“三方证治”三方证治:是孙氏研究伤寒的一种方法。他认为“寻方之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其柴胡等诸方,皆是吐下发汗后不解之事,非正对之法。”2、创用除热解毒,善于养阴生津3、重视温疫,详论防治四、对于虚损的治疗主要法则:重视心肾两脏,补益心气,滋养肾脏侧重血肉补精和温润益精1、补剂兼泄2、以泻为补3、寒温相济4、劳则补子五、血证的治疗:采用消瘀、凉血、清热,方用犀角地黄汤六:方剂学贡献1、集唐以前方剂之大成2、化裁发展古方3、组方配伍特点4、自制新方5、多种剂型的运用钱乙字仲阳,著有《小儿药证直诀》一、小儿生理特点:“脏腑柔弱”、“血气未实”。病理特点:“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二、儿科六种脉相:脉乱不治、气不和弦急、伤食沉缓、虚惊促急、风浮、冷沉细。面上证: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目内证:赤者为心热、淡红者为心虚热、青者为肝热、淡浅者为虚、黄者为脾热。无精光者肾虚。三、五脏所主: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四、钱乙针对五脏虚实,立补泻主治诸方心:心气热,导赤散主之;心实热,泻心汤主之;心虚热,生犀散;若心虚肝热用安神丸。肝:肝实热,泻青丸主之;若肝肾俱虚则用地黄丸滋水涵木。脾:脾实热,泻黄散主之;邪热伤脾,用玉露散;若脾气虚,则用益黄散。10中甲3肺:肺实证,泻白散或甘桔汤主之;肺有痰热,用葶苈丸;若肺气虚则用阿胶散。肾:肾虚用地黄丸补肾。五、急惊风,心肝,热盛生风;慢惊风,病后,或吐泻脾胃虚损而生风。前者证型为“无阴”,后者证型为“无阳”。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痰热则客于心胃六、调剂制方的特色1、用药务求柔润2、力戒呆补峻攻3、注意升降气机4、善于化裁古方5、创制简便成药○1简便救急○2寓猛于宽○3药饮多样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代表著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医方精要宣明论》《三消论》。一、玄府:是各种组织的腠理总称,是气液运行的通道。气液宣通:是指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二、指出了“玄府气液宣通”与“神机出入”有密切关系。导致“玄府”闭塞的原因是热气拂郁,即“热甚则腠理密闭而郁结也”。四、火热论的观点1、六气皆从火化2、五志过极皆为热甚3、六经传受皆为热症探讨火热病机,以治疗火热病症为其擅长,善用寒凉药物。五、“六气皆从火化”的基本内容1、火热与风、湿、燥、寒往往相兼为病2、诸气在病理变化过程中皆能化生火热。3、火热也往往是产生风、湿、燥、寒的原因之一。六、对火热:病证的治疗(问答)治热病善用寒凉,不遵仲景法,桂枝、麻黄发表之药,自制双解,通圣辛凉之剂;另外对外感火热病证,分表证、表里同病和里证而治。⒈热在表——辛凉或甘寒之剂以解表⒉表里同病----对半表半里病证,治法甚多,如表里双解、宣通怫热郁结等法⒊里证——三消①表证已解,里热郁结,汗出而热不退者,应用下法--承气汤;②凡里热郁结,其病变已影响到血分,就不能单纯用承气汤攻下,而必须和黄连解毒汤配合使用。③若大下之后,热势尚盛,或下后湿热犹甚而下利不止者,可用黄连解毒汤清其余热;④若下后热未尽,宜用小剂黄连解毒汤或凉膈散治之。⑤热毒极深,宜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⑥热极失下,残阴欲绝,当养阴退阳,用黄连解毒汤合凉隔三,或白虎汤合凉隔散总之,刘完素对热性病的治疗,颇多创见,故后世称颂曰“热病宗河间”。七、消渴的分类:“若饮水多而小便多者,名曰消渴;若饮食多而不甚饥,小便数而渐瘦者,名曰消中;若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名曰肾消。”消渴的病机:“燥热一也,但有微甚耳。”消渴的治疗,反对“燥热毒药助其强阳,以伐衰阴。”主张“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一身津液之衰。八.对阴虚阳实之患,主张益肾水而降心火,著名方剂地黄饮子。治痢名言:“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代表方:芍药汤。10中甲4《素问玄机原病式》增补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刘完素提出凉药也能开郁散结的独到见解。张元素字洁古,代表著作为:《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珍珠囊》一、张氏的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脏腑辨证和遣药制方的总结和发挥,并重视扶养脾胃。二、黄连、黄柏等寒药酒制后上升,“凡为熟升生降”说明了炮制与升降沉浮的关系。而根梢与升降沉浮的关系,根升梢降制订了药类法象,将所举100多味药物分成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中央、燥降收、寒沉藏五类。三、归经:将药物的作用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结合起来,说明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一定的治疗作用,谓之归经。引经报使:指方中某些药物能引导其他药物的药力达到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起向导作用。四、去脏腑之火: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白芍泻肝火,知母泻肾火,木通泻小肠火,黄芩泻大肠火,石膏泻胃火。五、治疗头痛,用川芎,不治,太阳用蔓荆、阳明用白芷,少阳用柴胡,太阴用苍术,少阴用细辛,厥阴用吴茱萸六、手足十二经脉引经药七、依据脾喜温运、胃喜润降的特点,分别确定了治脾宜守、宜补、宜升,治胃宜和、宜攻、宜降等治则。张氏对脾胃病治疗的主导思想,是以扶养为主,祛邪为辅,也就是“养正积自除”简述张氏的枳术丸和仲景枳术汤的区别。枳术汤枳术丸来源《金匮要略》《医学启源》组成枳实七枚白术2两白术2两枳实1两为末,荷叶裹烧,米饭为丸功用消化水饮,兼顾脾胃补养脾胃,兼以消痞主治脾弱气滞,水气痞结于胃部,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脾胃不足,饮食不消证。尤年老体幼病性实虚特点方解重用枳实破结下气,以行停水重用白术之苦甘,补脾气以去痰湿,佐以枳实之苦降,泄痞闷而消积滞,荷叶芬芳醒脾,以之裹烧,又用米饭为丸,与白术协力有滋养脾胃之功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代表著作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一、李杲对脾胃的生理功能是如何阐述的?(论述脾胃论)⒈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源⒉脾胃为精气升降之枢纽(3、内伤脾胃,百病由生)造成脾胃虚弱的原因,李氏认为是饮食失节、劳役过度、七情所伤。10中甲5二、内伤热中证:多出现在脾胃内伤疾病的早中期,由于内伤脾胃,阴火内燔而产生的的一系列热象之证,称之。内伤热中证的病机是气火失调,升降失常。当元气不足之时,阴火亢盛;元气充盛,则阴火自然降敛,从而东垣得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结论。阴火:即脾胃内伤所引起的虚性或本虚标实的火热邪气,脾胃虚损,可表现为气虚、血亏、寒热偏胜、阴阳失调等情况,而阴火的病机是气与火的失调。.1、内伤热中证症状;脾胃气虚和火热亢盛的两大症候群。脾胃气虚的症状:肌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气短精神少等。火热亢盛的症状:火热上行独燎其面,身热而烦、气高而喘、渴而脉洪大以及三焦九窍积热等。阴火的产生可有以下具体情况:①阳气不升,伏留化火-----补中益气汤或升阳散火汤②津伤血弱,内燥化火-----当归补血汤○3谷气下流,湿火相合----调中益气汤或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④心君不宁,化而为火----朱砂安神丸○5劳役过度可直接引起阴火上冲2、内伤热中证主要病机是中气不足。“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甘温除热法:用甘温之剂来补益脾胃,升其阳气,泻其火热,这是他治疗内伤病的基本法则,亦即著名的甘温除热法。其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3、李杲阐述内伤热中证的病理变化,有哪些主要内容?李东垣对内伤热中证的病理变化的阐述主要有:(1)气火失调:气指“元气”,火指“阴火”,元气与阴火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元气充沛,阴火降敛,反之,元气不足,阴火亢盛。气火失调的病机有二:①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原因是脾胃损伤,元气亏损,则中焦湿浊下流,势必激起阴火上乘,诸症随之而起。②七情刺激,情志剧烈变化,可使气化失常,元气受损。同时精神刺激能资助心火,使心火不宁,心不主令,相火代之,阴火上乘土位。李东垣说:“火与之气,势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元气不足,则阴火亢盛,并进一步损耗元气,产生一系列内伤热中证的症状。(2)升降失常:脾胃是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若脾胃气虚,升降失常,则元气不足,不能濡养五脏六腑和四肢九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遭到破坏则百病丛生。4、试述李杲治疗内伤热中证的用药法度。李东垣独创的“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方剂是补中益气汤,主要治疗脾胃内伤,中气不足的内伤热中证,李东垣在方中用黄芪、人参、白术甘温之品补脾胃,扶元气,强调调补脾胃对元气的滋养作用,同时用升麻、柴胡、羌活辛味发散药,疏引阳气上升,通过升阳益气可使脾胃阳气升发,元气随之充沛,元气与阴火是相互制约的,元气旺则阴火消而热自退。这就是李东垣甘温除热法机理的独特见解。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代表著作:《儒门事亲》。1.邪气看到虚实两端,所谓实,指邪气;所谓虚,指正虚。2.其论病观点有:因邪致病、论病重邪和祛邪安正三个方面的内容。3.三邪发病天之六气,风、暑、火、湿、燥、寒;10中甲6地之六气
本文标题:中医各家学说期末复习材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416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