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医学试题/课件 > 8.第八章 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人文科学的各个对象彼此系连,交互渗透,不但跨越国界,衔接时代,而且贯穿着不同的学科。——钱钟书第八章跨学科研究一、定义1、“学科”概念源自西方的知识系统。是指按门类划分的系统知识,或说知识门类。亚里士多德分类:形而上学、逻辑学、伦理学、政治学、物理学、诗学等。中国古代学术分类:《周易》道和器—刘歆《七略》六大类(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和方技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现代意义上的学科,通常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大知识系统(也有自然、社会、人文之三分说)。2、跨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是多门学科间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合作研究;是当今各门学科中通用的研究方法,并不是文学研究的专属。自然科学中的数、理、化、生、医等学科的研究,往往必须“跨学科”,以至产生了“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新的交叉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中,也有“教育心理学”、“教育经济学”、“历史哲学”、“宗教心理学”这样的跨学科的交叉学科。“跨学科研究”是文学研究的普遍方法,而非比较文学研究专用的方法。“文学是人学”,一切由人所创造的学问,都与文学有密切的关联,因而,研究文学势必要“跨越”学科。对文学研究来说,最容易“跨”的,是社会学、心理学、艺术学、哲学、宗教学、民俗学、历史学等。“红学”的跨学科研究《红楼梦》的研究成果,绝大部分是“跨学科”的。王国维的研究角度是叔本华的悲剧哲学;俞平伯等“索隐派”用的是历史考据学的角度与方法;毛泽东等人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从宗教学的角度研究《红楼梦》与佛教、道教的关系;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研究《红楼梦》之“梦”及人物的变态心理;从性学角度研究男女两性关系;从医学角度研究林黛玉等人的病情和药方;从政治学的角度研究《红楼梦》与宫廷政治;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其经济问题;从语言学角度使用计算机统计其用字用词规律。3、比较文学之跨学科研究简言之,跨学科研究专门探索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研究文学本身。一般而言,它包括三大研究范畴,即文学与其它艺术门类、文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文学与自然科学。二、文学与其它艺术文艺不分家,没有纯粹的文学从产生来看,诗书画、诗乐舞同源;从发展来看,文学艺术互相借鉴、渗透;从主体来看,诗人艺术家往往身份合一;戏剧、影视都是高度综合的文学艺术。1、原始艺术的同源混生:远古时代的原始艺术具有一种同源混生形态:古代诗歌乐舞混生的普遍状态;《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2、创作者的多重身份瓦格纳:音乐家、文学家、理论家苏轼:工诗词、擅绘画、长书法、精音律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3、与其它艺术的相互借鉴:文学与音乐、绘画在题材、主题方面的相互借鉴:西方歌剧、纯音乐作品、我国的《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文学也往往借取音乐的意境与形式。绘画和造型艺术也常常从文学中借取主题和题材;我国古代的题画诗是绘画与诗歌相互融合的典型。4、与其它艺术的差异及互补:文学与造型艺术:文学是一种时间艺术,而造型艺术为一种空间艺术。第一、文学在时间上为先后承续的事件、动作和情感,造型艺术描绘空间中的物体和形象;造型艺术的题材局限于可见的、有限的自然物像,文学的题材更能够涉及经验、情感、心灵等不可见之物。第二、就使用媒介而言,造型艺术采用色彩、物质材料描绘点、线、面、立体,易于表现空间景象,而文学采用文字,具有符号性,易于表现时间流动中的意象;第三、从感官的心理功能来说,造型艺术诉诸视觉,文学主要诉诸听觉和思考,依赖记忆和想象。文学与音乐:都属于时间艺术,但在使用媒介、摹写对象、反映现实等方面都各具特点,如文学以语言为媒介,长于描写现实、表达思想、概念等,而音乐以声音作媒介,更长于表达抽象的情感、情绪等。在表现观念、情感方面,音乐往往缺乏文字那样的明晰性,而又更为微妙、细腻。研究文学与其他艺术的互相关系,就是把它们放在共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上加以比较,从而探讨有可能形成文学与其他艺术紧密结合的共同的社会、文化基础。三、文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文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都是通过语言来面对、把握、呈现世界,所不同的只是把握和呈现的方式,如思想的、宗教的、心理的、审美的等等。文学艺术实际上也是一种意识形态,这就使它与其它社会科学有了沟通。(一)文学和心理学1、文学与心理学的关系的论述(1)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理想国》诗人凭灵感创作《诗学》文学作品与观众的心理关系,净化(2)18、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进一步认识到自身无意识中的创造能力,开始探索创作与心理之间的关系,加强对人的内在世界的关照和审视。(3)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泛性论的心里分析学说和对梦的解析的问世,以及荣格关于种族记忆、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的建立,把文学和心理学的关系变得格外密切。(4)20世纪西方文学发生了一场重大的变革,传统的以表现客观外在世界为主的文学被表现主观内在世界的文学逐渐取代。导致了“意识流”和“内心独白”等手法的诞生。(5)文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正在形成一门名为“文艺心理学”的新学科。2、比较学者对文学与心理学关系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对作家的个性和心理的研究:兰波、王小波、天才还是疯子?(2)对创作过程的研究:痛感、灵感、通灵(3)对文学作品中表现的心理学类型和法则的研究:俄狄浦斯情结(4)对读者心理的研究。“天才”天才究竟有着怎样的心理结构?西方,天才被看做“狂人”,被视为“神灵凭附”;诗人都是一些“心神飞荡”的人;诗人无意识之言看似缺乏理性,实质超越理性。另一种观点认为,天才是对某种缺陷的“补偿”,只有身体上有残缺的人,才能具有超过常人的禀赋,才能激发一般人无法想象的潜能。白日梦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都是某种形式的“精神病患者”他们耽于幻想,与现实格格不入,总是感到自己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于是通过白日梦的方式放纵自己意志,宣泄自己的欲望。通感(联觉)通感也是艺术家特有的能力诗人能够“看见”声音;“听见”颜色;“摸着”气味;“闻见”冰冷……艾略特认为,诗人不仅具有较强的视觉和听觉想象力,而且在精神上同自己的童年和民族的童年保持着联系,他能够帮助人们达到存在于文明人之中的前逻辑心态。无疑这也是一种心理功能。创作过程中的“灵感”灵感犹如电光火石,突然闪现,稍纵即逝,具有突然性和“非我性”;但其作用却又超乎寻常,恍若天启,有如神助。《忽必烈汗》是柯勒律治1797夏天梦中偶得之作。“1798年夏季,健康状况不佳,在一农舍静养。一日略感不适,服用了镇痛剂后,披阅《珀切斯游记》一书,读到‘忽必烈汗下令在此兴建皇宫和豪华御苑,于是十里膏腴之地都被圈入围墙’这两句时,药性发作。熟睡约三小时,梦中异象纷呈,文思泉涌,作诗不下二三百行,醒来后,记忆甚为清晰,急取纸笔一一写下。不巧,这时有人因事来访,使他写作中断,约一小时后再来续写时,记忆俱已模糊,遂被迫搁笔。”读者心理的研究实质上是一种审美心理研究。一则作者如何迎合读者的心理,以便紧紧吸引读者注意力。如文学技巧、戏剧手段等(犹如曲艺中的包袱、新闻节目中的兴奋点)一则是读者产生怎样的反应文学批评中对“情结”概念的引入所谓“情结”是一种潜意识的复合体,是人类世世代代普遍心理经验长期积累后的一种沉淀物。这种“情结”被现实的各种原则压制之后,艺术成为摆脱超我和现实原则束缚的幻想现实,是发泄压抑的惟一通道。如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都有一种“恋母情结”。引进“原型”的理论从人类祖先那里积淀下来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荣格称之为“原型”。文学研究就是从作品中发掘“原型”,而读者被打动也是因为自己的无意识与作品隐含的“原型”相契合了。(二)文学和宗教1、文学与宗教的关系文学和宗教都产生于上古时代,在文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某些文学体裁的形成,与宗教更有着直接的联系。古代东方的诗歌,古希腊的戏剧,最初根源都与宗教仪式有关。宗教还是文学交流的先导和相当活跃的媒介。东方之佛教、西方之基督教。有些重要的宗教经典,本身也是文学作品:《圣经旧约》、《古兰经》。宗教对文学在主题、题材、形式、思想深度、文论等方面有直接影响。2、宗教与文学作品的题材(1)《圣经》:“该隐”的故事成为拜伦诗剧《该隐》的题材来源;“列王纪”中的“神仙”成为斯宾塞长诗《仙后》的题材来源;植物的故事在邓恩诗中转化为“蔬菜”和“孩子”的意象;《圣经》中的“三重天”的构想,在但丁《神曲》中转化为“地狱”、“炼狱”和“天堂”三个世界。《圣经》中的“创世纪”、“路加福音”、“士师记”与弥尔顿的三部曲《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存在一种对应关系;清教徒作家班扬的小说《天路历程》,其实就是对“圣经”故事的一种图解;歌德巨著《浮士德》中“魔鬼”故事、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也都取材于《圣经》。2、《佛经》:就中国古代文学而言,我们可以从《佛经》与《山海经》、《佛经》与魏晋志怪小说、《佛经》与《封神演义》、《佛经》与《西游记》的关系,得到说明。后者的题材,基本上都来自于前者。可以说,《佛经》中的许多故事情节和人物,已经成为宋元以后的中国古典小说的题材来源。3、宗教与文学作品的主题(1)基督教:基督教所主张的“博爱”、“道德的自我完善”、“勿以暴力抗恶”,往往成为托尔斯泰作品的一个核心主题。在中国,陈独秀于1920年2月在《新青年》发表《基督教与中国人》,称赞“平等博爱”、“牺牲奋进”、“反思忏悔”的精神;影响到了鲁迅《药》(“受难”)、曹禺剧本《雷雨》(“原罪”)、郁达夫小说(“忏悔”)和冰心诗歌(“爱的哲学”)等。(2)道教:“道教”所主张的“求仙”、“成仙”、“清静无为”、“顺其自然”、“隐逸出世”等思想,往往成为李白、陶渊明诗歌的主题;道教往往成为魏晋时代大量的“游仙诗”、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干宝的《搜神记》等,以及唐宋传奇、金元散曲、明清神魔小说神仙主题的来源。道教所主张的精神与思想,还成为中国文人遭受挫折和失败时的重要精神支柱。可以说,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根基之一。(3)佛教:佛教所主张的“因果报应”、“四大皆空”、“世事无常”、“人生虚幻”、“清静禅悟”、“地狱”与“人间”等,直接影响到了王维、白居易、柳宗元、曹操、杜甫的诗歌主题,以至于《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作品的主题,也不能脱离佛教来理解。佛教教义中的“因果报应”观念,几乎成为中国宋元白话小说的总主题。佛教的一些基本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中国古典文学,丰富和发展了后者的思想内容。佛教的“四大皆空”、“人生虚幻”、“世事无常”往往深入到古代文人的思想深处,让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一种深远的无常感。如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中从来,不可断绝。”杜甫的《秋兴八首》、《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也有这种世事苍凉之感。再如《红楼梦》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中国的山水诗融入了佛教的清静,谢灵运、王维、孟浩然、柳宗元等人的诗,往往都有禅心;而苏轼的诗中,则有深厚的禅悟。元好问的诗句“诗为禅客添锦花,禅是诗家切玉刀”,则道出了诗与禅的关系。4、宗教与文学的形式佛教的传播形式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形式,产生过重要影响。首先,随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声明论”,直接影响到了汉语“四声八病”说的提出,并催生了一种新文体:“骈文”的产生;其次,“声明论”也对中国古典律诗“平仄相协”的理论,有直接的影响;如果没有“声明论”的传入,中国古典律诗也许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一种形态。再次,由于佛经的传播而产生的“
本文标题:8.第八章 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426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