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西南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导论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第一章商品与货币1.商品的二因素二因素: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c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相互依存:a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b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c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b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c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1只绵羊=2把斧子绵羊:作为使用价值出现。主动作用,通过斧子表现自己的价值,处于相对价值形式。斧子:作为价值出现。被动作用,不表现自己的价值,充当表现材料,起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⑵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的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价值第一次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缺陷:价值表现不完全,特殊等价形式的商品是没有穷尽的。⑶一般价值形式: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集中的、统一的表现在一种商品上。发生了质的飞跃。a简单的b统一的⑷货币形式: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集中的、统一的表现在一种贵金属商品如黄金或白银上(根本原因是本身是商品。质地均匀、体小值大、便于携带、不宜腐烂、便于保存)4.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职能:⑴价值尺度:衡量其他商品价值大小的标准,可以是观念的货币。⑵流通手段:充当交换媒介。⑶储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做财富象征储藏起来的职能⑷支付手段:用来清偿债务、支付税收、租金、工资等。通过赊账买卖表现。⑸世界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5.货币流通规律:货币流通规律即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所需要的货币数量的规律。三个因素:a待售商品量b价格水平c货币流通速度公式见:P36纸币流通规律,以金属货币流通为基础。(通货膨胀、通货紧缩)。6.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市场机制”一章来理解)。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价值规律表现形式:a围绕价值波动b平均价格与价值是一致的c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价值规律作用:a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发展b调节社会劳动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c两极分化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P277.商品价值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质的规定性:物化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量的规定性:是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8.为什么说劳动的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1)劳动的二重性学说解释了商品的二重性,从而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科学基础。(2)从劳动二重性出发,马克思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增值过程,揭示了剩余价值是由剩余劳动创造的,从而为剩余价值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3)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区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而提出了资本的有机构成学说。(4)在前面三点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资本积累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以及剩余价值分配理论,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9.从发展的角度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新认识。⑴从局部劳动到总体劳动:劳动外延扩大(包括商品和服务的劳动)、劳动形式由个体形式到社会形式。⑵知识劳动、服务劳动、管理劳动都创造价值。⑶价值创造与财富创造:a质:价值创造只与劳动有关,财富创造与各种生产要素有关。b量:生产率不变时,两者一致;生产率提高时,财富增加,价值总量不变,单位价值减少。思考题:10.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关系?价值规律在资源配置中起什么作用?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市场机制”一章来理解,也可以结合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来理解。提示:(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中的基本规律,市场机制是这一规律的作用形式。(2)价值规律揭示了商品价值的决定、实现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内在关系;而市场机制不过是表现这种关系的外在形式。11.劳动价值论有何现实意义?提示: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出发点:资源怎么配置和财富怎么分配。今天的现实问题:我们要搞市场经济,但是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我们的现实经济处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存在着很多矛盾,比如收入分配不公等。而按劳分配仍然是我们经济体中的主要收入分配方式。尽管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各要素都参与分配,但问题在于我们目前过于强调资本等要素的分配,而忽略了劳动这一基本要素。第二章资本与剩余价值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的解决(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根本条件)。提示:劳动力怎样成为了商品(劳动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区分)。简单商品流通公式:商品-货币-商品(W-G-W)为买而卖、获得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的生产关系资本总公式:货币-商品-货币(G-W-G’)为卖而买、取得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同点:买卖顺序、内容、目的、体现的生产关系矛盾:发生了价值增值。矛盾解决: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与劳动者身体之内并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a人身自由b一无所有劳动力的价值:a维持劳动者自身的生活资料价值b后代的生活资料价值c教育和培训费用d历史和道德因素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超出部分即为剩余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表现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⑴是生产各种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特点:a劳动隶属于资本b雇佣工人创造的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⑵价值增值过程:劳动时间超过为补偿劳动力所需的时间,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是不同的量。延长劳动时间超过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的时间,就形成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在生产领域中创造的,不是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但是不能离开流通。只有在流通中才能买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好前提条件。3.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资本的本质:资本是靠剥削工人而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着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不变资本: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价值转移,改变物质形态,不发生增值。可变资本:购买劳动力的资本。改变了价值量。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包括补偿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价值)4.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主要有2种方法: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规律P55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必要劳动绝对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工作日绝对延长(局限:工作日长度延长有生理界限和社会道德界限)相对剩余价值:工作日长度比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竞争使其他资本家也提高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的社会价值下降(超额利润消失)-生活资料价值下降-劳动力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获得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简单地说就是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其来源仍然是该企业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的直接动机,通过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相对剩余价值又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6.在现代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如何理解剩余价值的源泉?⑴先进设备仍是不变资本,不能创造价值,剩余价值是由剩余劳动创造。⑵总体工人(包括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⑶复杂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⑷自动化代表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个体-社会-剥削率提高)思考题:1.理解资本和剩余价值的一般性和特殊性?P54-55提示:马克思把资本当着一个特殊范畴;两者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范畴,只要是商品经济,就存在资本和剩余价值;其特殊性是指: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体现为不同的生产关系。2.在现代社会中,追求剩余价值是企业唯一的动机吗?提示:马克思时代确实是这样;现代经济学作了一些修正:行为人在经济生活中的选择不仅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还追求一些非物质利益(结合西方经济学复习)。第三章资本积累与再生产1.什么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动因。资本积累:即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的实质:在等价交换的形式下,资本家不断使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增殖资本,来继续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以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动因:a内因:追求剩余价值b外因:竞争。2.资本有机构成学说:技术构成,价值构成,有机构成,有机构成的变动趋势。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比例。技术构成:表现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资本价值构成。资本的有机构成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提高的(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同样的劳动力推动更多的资本)3.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资本经营和资本扩张的手段)。资本积聚:个别资本靠本身的积累,即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资本集中:已有的较小规模的资本联合形成大资本。方式:a竞争(大资本兼并小资本)b股份公司关系:联系:⑴积聚促进集中:a大资本力量增长快,加速兼并b大资本信用高,借贷容易⑵集中促进积聚:集中使规模扩大,有利于采用新技术,提高生产率区别:⑴积聚是单个资本的自我积累;集中是社会资本的合并或联合。⑵积累是单个资本家依靠剩余价值资本化实现的,能增大社会资本总额;集中是原有资本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实现的,不增加社会资本总额。⑶积累受积累基金限制,增长速度慢;集中不受限制,增长速度快。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⒈资本积累的不断增进、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相对过剩人口的不断增多,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一极的财富积累和无产阶级一极的贫困积累,形成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在这一般规律的作用下,无产阶级贫困化就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
本文标题:西南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456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