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海淀区十二五时期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规划
1海淀区“十二五”时期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规划2011-07-182前言“十一五”期间,海淀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集中推进多个领域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工作,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资源产出效率显著提升,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十二五”时期,海淀区经济社会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时代赋予海淀的重大使命之一是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海淀将面临着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的巨大压力。面对国内外宏观发展环境和区域发展环境的重大变化,海淀区需要从区情特点出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突破资源环境约束,提高生态承载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依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绿色北京”发展建设规划》、《北京市海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海淀区“十二五”时期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暨海淀北部地区)建设发展规划》等文件,按照北京市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建设绿色海淀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区的目标任务,结合海淀区实际情况及中央、北京市对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发展定位,编制了《海淀区“十二五”时期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规划》,总结在“十一五”时期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在“十二五”时期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工作思路与重点任务,加快推动海淀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升级,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3第一篇新起点,新挑战一、“十一五”工作回顾“十一五”以来,海淀区从产业发展、资源节约、污染预防、资源再生、技术创新和机制体制建设等方面入手,不断推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一)工作成效资源产出效率进一步提升。2010年能源产出效率为3.41万元/吨标准煤,比2005年2.36万元/吨标准煤提高了44.7%,比北京市同期水平高98.6%,提前两年完成北京市下达的“十一五”期间下降20.82%的节能任务指标;海淀区人民政府成为唯一荣获首届“节能中国贡献奖”的政府机关。2010年水资源产出效率为917.4元/立方米,比2005年409.6元/立方米提高了124.0%,比北京市同期水平高74.3%。2009年土地产出效率为5.68亿元/平方公里,比2005年3.14亿元/平方公里提高了80.9%,比北京市同期水平高36.6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0.09:19.56:80.35优化到2010年的0.05:15.71:84.24。2010年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比2005年上升了3.89个百分点;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北京市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22.3%。第二产业仍保持稳步增长,增加值从2005年的265.2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429.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0.1%;其中电子信息总产值年均增长20.3%,先进技术制造业总产值年均增加9.9%,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8.7%。主要污染物减排水平进一步提升。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5年末削减30%,提前三年完成了“十一五”任务要求。污水处理率达到94.3%;河流断面COD、氨氮平均浓度分别从2005年的53.03mg/L、5.35mg/L下降到2009年的31.05mg/L、2.30mg/L;安全饮水达标率达到100%。生态环境总体水平进一步提升。2010年,全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达到281天,超额完成北京市下达的266天的“蓝天”任务。绿化覆盖率达到47.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至13.18平方米,126家单位被授予首都绿化美化4花园式单位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2009年通过国家级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区的验收。技术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制定《北京市海淀区科技发展重点领域指南(2009-2013)》,将“新能源与节能”列为科技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节能技术研发资金占财政收入比重逐年增加,由2008年820万元上升到2009年1308万元。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六里屯循环经济产业园、用友软件园被列为北京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海淀区被评为北京市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区;创建翠微路第二社区等3个节约型小区试点;完成区政府第二办公区、双紫园等8个单位的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试点。(二)重大举措突出机制创新,优化了配置节能减排资源的能力。2007年在全市率先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建设,并在支持方式上有所突破,按照节能量和碳减排量对全区取得突出节能效果的单位给予奖励,“十一五”以来对239个项目支持资金共计10402万元;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能源定额管理工作,率先进行考核奖励。加强综合引导,增强了节能减排工作的政策保障。编制发布了《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海淀的意见》、《海淀区“十一五”时期建设节约型社会规划》、《海淀区“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2007年以来每年下发“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城区年度行动计划”。实施重点工程,提升了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水平。深入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遴选了清华大学等51家涉及9个行业的重点用能单位进行能源审计试点,并引导其开展节能改造;建设了苏家坨镇车耳营村生物质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与东升乡四拨子村型煤和生物质型煤替代工程试点。狠抓主要污染物防治,完成燃煤锅炉改用清洁能源760余台,淘汰黄标车9200余辆;在北部地区新建4座再生水厂,综合治理上庄后河等河流,进行翠湖湿地生态修复。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范了512个社区回收网点,实现了100余个社区回收网点再生资源回收后端的物流配送规范化。建成一批再生物资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包括3座大型养5殖沼气站、7座标准化乡镇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站和年处置能力60万台废弃电子垃圾的韩家川再生资源回收分拣中心。完善监督管理,推动了各相关机构的节能减排能力建设。对区属重点用能单位开展节能考核;配合市节能监察大队对高校、大型公共机构、宾馆饭店开展节能监测检查;配合市节能环保中心对高耗能产品开展能效标识检查。对水源防护区内污染隐患单位进行全面排查,加强京密引水渠沿岸巡查,加密水质监测频次,建成水质监测自动化信息系统。开展宣传教育,营造了全民参与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围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主题,组织开展节能减排“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三进活动,持续开展了“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和“绿色家庭”等创建活动。针对区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和重点耗能行业管理部门召开节能管理工作培训会,提升行政人员节能减排管理能力;针对区内耗能2000吨标煤以上的单位召开重点用能单位节能工作专题培训会,提升企事业单位节能减排意识和技能。二、“十二五”形势与挑战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以及经济内在发展阶段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高效、节约、低碳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海淀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绿色海淀的过程中,既拥有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所带来的政策、体制先行先试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国家新增设的节能减排指标对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工作提出的新挑战。同时,海淀区作为北京市重要的城市功能拓展区,需要以更大决心和勇气进一步推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为加快建设“绿色北京”创造经验、做出示范。(一)发展机遇一是国家高度重视“两型社会”建设为海淀区绿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将继续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海淀区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既是贯彻落实中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系列重大部署的要求,又是立足海淀实际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既是解决当前突出矛盾的紧迫任务,又是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提升海淀长远竞争力的关键所在。6二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为海淀区绿色发展注入了创新发展动力。围绕国务院《关于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国函〔2009〕28号)和市政府《关于同意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批复》(京政函〔2009〕24号)两个批复的精神以及“在中关村产生和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培养和聚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等“四个一批”目标,“十二五”期间,海淀区将利用政策、体制的先行先试优势,全面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积极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高端创新要素聚集,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区,不断激发区域蕴含的各种创新潜能,推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为海淀区绿色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创新发展动力。三是北部地区建设为海淀区绿色发展提供了更大发展空间。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背景下,北部地区已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被赋予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重要标志性区域的历史新使命。北部地区作为首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腹地,将在“一心、一带、多组团”的总体空间结构的基础上,着重以产业空间引导、城市功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文化塑造为重点,形成安全、高效、完善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高城市设施承载能力和整体发展水平,为海淀区绿色发展提供了更大发展空间。四是市级循环经济试点建设为海淀区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工作基础。长期以来,海淀区一直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工作,节能减排各项工作均位于全市前列,2009年1月,被列为北京市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区。试点建设中,海淀区充分发挥科技与创新的强大引擎作用,在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政策体制不断完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初具成效,为海淀区进一步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面临挑战一是新的节能减排指标提出了更高工作要求。国家对“十二五”循环经济评价指标进行了修订,将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氨氮及氮氧化合物总量控制、资源产出效率等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指标体系,并启动开征环境税、建立生态补7偿机制以及碳排放交易等新工作。同时,北京市对海淀区下达了“十二五”万元GDP能耗下降指标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因此,国家指标调整和北京市新要求两方面都对海淀区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建立更加系统、精细的基础工作体系加以支撑。二是人口快速增长带来严峻挑战。2005年以来,海淀区常住人口以每年12万左右的数量高速增长,2010年达到320万左右,而海淀区可承载的人口规模为262.1-290.6万人。随着常住人口的增加,相应的能耗、水耗、碳排放总量及对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的刚性需求必然显著增加,将对海淀区日益严峻的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滞后的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较为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更大压力。尤其随着北部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人口规模增大、开发强度加大、经济活动扩大,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将更为突出。三是能源消耗结构特点形成持续考验。三产和生活能耗总量持续增长,三产能耗总量从2005年的336.32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09年的356.89万吨标准煤,居民生活能耗总量从2005年的156.40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09年的180.48万吨标准煤,分别占全区总能耗的47.5%、24.0%,其能耗排在我区前两位。2009年全区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80家重点用能单位,占全区能耗总量的23.79%,主要分布在工业、高校、居民等领域。目前,部分企业和单位对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新机制的认识还不到位,公众节能减排意识还有待提高,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四是边际效益递减加大了工作难度。由于节能减排具有边
本文标题:海淀区十二五时期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461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