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实证主义:①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可以接受。②现实的而非幻想的;有用的而非无用的;可靠的而非可疑的;确切的而非含糊的;肯定的而非否定的。2、社会有机体论:社会和生物有机体一样具有结构性、功能性和相互依赖性。结构分化是功能分工的基础,功能上的分化带来了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3、社会进化论:社会进化是一个持续的、没有倒退和不间断的过程,社会进化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始终,是永恒的现象。人类社会进化的趋势是从同质性社会向异质性社会转化。4、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机械团结: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团结形式。社会分工不发达,社会个体的活动、经历和生活方式大体相同,同质性程度很高。有机团结:建立在社会成员异质性、相互依赖和发达的社会分工基础上的社会团结形式。5、科层制:科层制是17-18世纪工业革命的产物,是相对于家长制的一种现代管理方式,它以正式规则为主体,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6、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①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什么个人要加入各种社会群体?自然人是如何变成社会人的?个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是怎样的?②社会结构社会的基本结构是什么?人们活动于其中的基本群体形式有哪些?初级社会群体在其成员发展方面的意义何在?社会组织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怎样?③社会变迁社会变迁的主要动因是什么?社会问题对于社会变迁的意义何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如何?7、社会学: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和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8、社会唯实论与社会唯名论:唯识论:社会实在的,是客观存在的。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超越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社会学的任务是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唯名论:个人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个人及其行动相对于社会来说是先在的,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认识个人是认识社会的基础,认识社会的最终目的也是认识个人。社会学要研究个体行为背后的主观动机如何建构和形塑社会。9、社会关系:在社会中占有一定位置的社会角色中间的关系,即它们之间的稳定的、合乎社会期望的相互作用的模式。9、文化堕距: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变迁时,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差距和错位,由此产生问题。而若要避免社会问题的产生,就必须综合全面发展,平衡各部分发展速度。10、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①文化中心主义:也称种族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一种倾向,常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文化中心主义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作中心和标准,以此来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常常敌视和怀疑为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模式。②文化相对主义: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赖以生存的环境来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它的口号是:好的文化就是适合当时环境的文化。文化相对主义表现出了一种对外来文化的容忍。11、文化震惊: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惊讶或者不能认同)12、文化边际: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一般来说,一种文化的中心地带,往往位于该文化的起源地域附近,往往具有比较稳定的最能代表本文化特色的文化特征。该文化的力量在中心地带最强,因而他接受外来文化或受外来文化影响相对较少、较弱。然而在文化边缘地带,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大大减弱,外来文化的影响较中心文化增强,边际文化也常出现两种以上文化的混合。13、农村社区特点:①地域特征:土地的重要性;区位的边缘化;区位结构简单;地域范围较广;工作场所与居住空间合一。②人口特征:人口数量少、密度低;人口同质性高、异质性低;人口文化水平低、知识结构单一;职业结构单一、社会阶层分化低;人口的社会流动性弱。③组织特征:社会群体及组织数量少;初级社会群体占主导地位;社会组织结构简单化。④文化特征:封闭性与保守性;经验型的思维方式;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重要性;注重血缘和宗族关系;人际交往的感情色彩较重。14、城市社区特点:①地域特征:区位的中心化;地域范围较小;区位结构复杂;以高层建筑为主;工作场所与居住空间分离。②人口特征:人口数量多、密度大;人口同质性低、异质性高;人口文化水平高、知识结构多元化;职业结构复杂、社会阶层分化高;以机械增长为主、人口流动性强。③社会群体及组织特征:社会组织占主导地位;初级社会群体势微;社会组织数量多、类型复杂;社会组织功能的专业化;社会组织的科层化。④文化特征:开放性、包容性;世俗化、理性化;注重业缘关系;人际关系疏离、交往表面化。15、二元结构:—指一个国家、地区或实体内,同时存在两个有重大差别的部分,且二者又相互隔离、难以沟通的现象。16、郊区化:城市中的中产阶级远离城市中心,居住在郊区,从而将城市中心让给商业中心。这种人口从城市中心迁移到郊区的现象被成为“郊区化”。17、社会群体的特征:①具有一定的群体纽带(如血缘纽带、地缘纽带、业缘纽带);②群体成员之间存在着长期的互动关系;③共同的群体规范;④共同的群体意识(群体成员对该群体的认同感,即他认为自己属于某个群体并对之负有责任)。社会群体的特征(王思斌《社会学教程》)①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具有直接、明确和持久的社会关系;②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身份和群体意识;③有一定的群体边界;⑤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期待与行动能力。18、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①规模较小:较频繁交往和建立亲密关系的保证;②持续的直接而全面的交往:直接的,情感性,经常的,综合的、多层次性的,全方位的;③群体成员之间的感情特征:成员间的交往富有人情味,而不是一种工具理性的关系;④人与人之间不可替代的特殊关系;⑤非正式的群体规范:群体内部的规范往往是非正式的,比如习惯、风俗、伦理道德和群体意识等。19、中国现代社会家庭功能、结构的变迁:功能:(1)原因: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家庭结构的变动和大规模社会组织的出现。(2)变迁:①家庭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弱—社会分工使生活和工作地点分开,社会化大生产。②家庭的抚育功能(包括子女的社会化和老人的赡养)越来越弱,这些功能被社会化的机构所代替。③生育功能减弱,性与情感满足的功能加强。结构:(1)变化:大家庭越来越少,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逐渐成为社会上主要的家庭结构形式,家庭的规模越来越小。(2)原因:城市:1、退休制度和养老制度等社会福利制度的实施,削弱了养儿防老意识。2、城市福利住房制度。子女不必依赖父母就可以获得单位住房,导致不在一起居住—规模缩小。农村:1、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建房热潮2、计划生育政策的大力推行。20、社会化的涵义:个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与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21、逆向社会化:由传统的受化者向施化者传授社会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也称“文化反哺”。22、继续社会化:个体在完成基本社会化之后,为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继续学习社会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过程。23、社会化的主体:①家庭家庭是最基本的初级社会群体,它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最初场所。②同辈群体又称伙伴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相仿的人组成的初级社会群体。③学校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社会成员系统传授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科学知识的制度化机构。当儿童进入学龄期之后,学校便取代家庭,成为个人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④工作单位工作单位是以业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织,它是现代社会结构的基础。工作单位承担者对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进行教育和培训的责任。⑤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是指以社会公众为对象,对其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包括报纸、书籍、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24、佛洛依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一)人格结构理论(1)本我—生物性的我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其成分是与生俱来的,包括人类的基本需求和本能性冲动,其由“快乐原则”支配。(2)自我—现实中的我自我是在本我与现实世界相互接触并适应现实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由于本我的各种需要在现实中不可能立即和全部满足,个体必须接受现实的限制,学会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其遵循“现实”原则,自我的功能如下:(1)获得基本需要的满足,以维持个体的生命;(2)调解本我的需要,以符合现实环境的条件;(3)管理不为超我所接受的冲动;(4)调解本我与超我的冲突。(3)超我—道德上的我人格结构中的最高部分,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将社会规范及道德标准内化的结果,其遵循“完美原则”,超我的功能如下:①管制社会所不容的原始冲动;②诱导自我使其能以合乎社会规范的目标代替较低的现实目标;③使个人向理想人格发展。(二)人格发展理论1、口唇期(0岁-1岁)力比多集中于嘴部,婴儿通过咀嚼、吮吸、吞咽及咬等口腔活动获得性满足。主要任务:断奶不能满足:抽烟、过度饮食等。2、肛门期(1岁-3岁)力比多集中于肛门一带,儿童从肛门粪便的滞留与排泄中获得性满足。主要任务:上厕所训练不能满足:杂乱无章、吝啬、固执等3、性器期(3岁-6岁)力比多集中于生殖器,儿童通过抚摸及显露生殖器获得性满足,出现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主要任务:俄狄浦斯情结不能满足:虚荣、莽撞等4、潜伏期(6岁-12岁)抵御恋母情结,儿童进入相对平静的潜伏期,其性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停滞或退化的现象。主要任务:防御机制的发展自我在解决本我与超我冲突中用来保护自身的心理策略,通过自我防御机制,个体可以保持满意的自我意象和受欢迎的社会形象。5、生殖期(13-18岁)力比多集中于生殖器,原有的平静状态被打破,个体逐渐对异性感兴趣,并产生了一种希望接近异性的情感倾向。主要任务:成熟的性亲密行为(三)其他理论观点(1)、无意识理论(2)、人格定型理论(3)、阴茎情结理论我国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道德社会化的困境①道德教育的内容陈旧、呆板,与现实社会实践相脱离,从而造成教育效果不佳。②道德教育的社会参与低。(2)社会转型期成年人的继续社会化问题①婚姻的不确定性带来的继续社会化困境。②职业的不稳定性带来的继续社会化困境。(3)代差的加大导致的青少年社会化困境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其反映了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①代差的加大使施化者丧失了权威性;②代差的加大导致青少年产生规范认同危机25、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①郊区化城市中的中产阶级远离城市中心,居住在郊区,从而将城市中心让给商业中心。这种人口从城市中心迁移到郊区的现象被成为“郊区化”。②逆城市化指城市人口迁往农村和农村地区人口增多的现象。③过度城市化城市人口增长的水平大于经济和社会所能承受的水平所表现出来的不良现象。26、解决策略:①控制大城市规模:限制大城市人口增长;建立卫星城疏导大城市人口;通过发展中小城市吸收和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中等城市是一个地区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规模适中、经济基础好,避免了大城市的缺陷,又比小城市有更强的经济实力和经济辐射力。③积极发展小城市:20万人以下也包括小城镇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活跃商品经济,提高农村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避免大城市过度膨胀。社会互动的涵义: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发生在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27、社会组织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1)社会组织正式结构:为实现组织目标所设置的,并由组织规章正式规定的各层次、各职能部门之间稳定的关系模式。(2)社会组织非正式结构:组织内部成员基于共同的观点、爱好及情感自
本文标题:社会学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475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