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本文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而作]钢铁大国的历程---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纪实余扬斌201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90周年。在这90年的漫长历史长河中,既有在战争年代中枪林弹雨、生死攸关的斗争;又有新中国建立后在建设征程中的沉重付出、血的教训与光昭日月的荣耀辉煌。90年里,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复兴的奋斗凯歌。32800多个平凡但伟大的日子,承载了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要事件,谱写了壮丽辉煌的历史篇章。而其中,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那体现国家实力和民族素质的,历尽坎坷再造辉煌的新中国钢铁大国的历程,它是这壮丽辉煌的历史篇章中的绚丽华章。旧中国留下来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的“烂摊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冶炼铁、钢和使用铁、钢的国家。冶炼术在中国的起始年代,见诸于青铜器铭文的,应始于周成王时代(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1078年)的同簋,又名毛伯彝。此器腹内有铭文190余字。据郭老(沫若)考证,当时已有冶铁术。而后,则是春秋晚期的铜剑铁柄和湖南长沙杨家山出土的铸铁鼎和钢剑等。但在此后漫长的年代里,中国的炼铁、炼钢工艺始终没有多大发展,也没有采用近现代世界上先进的冶炼技术和工艺。直到1890年,晚清湖广总督张之洞筹办汉阳铁厂,才引进国外新的冶炼技术和工艺装备。建厂后,1894年出铁、同年开始出钢。到1908年,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组成汉冶萍铁矿有限公司。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也是当时远东第一流的钢铁企业。与此同时,尚有几个官办的小军火工厂,主要冶炼军火用钢。辛亥革命后,一些民族资本家在山西阳泉、北京石景山、湖北汉口等地建立了一些新的炼铁厂。此后,随着日本势力侵入中国东北,为掠夺钢铁资源,也先后在1911年和1917年选址本溪、鞍山筹建炼铁厂矿。到1919年,中国全国用近代冶炼技术生产的生铁为16.6万吨,1921年产钢7.7万吨,势头尚好。但是2好景不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成了帝国主义国家倾销钢铁的市场,自1922年开始钢铁生产渐趋衰退。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东北沦为殖民地。日本加速扩建了本溪和鞍山炼铁厂,并在沈阳、大连和抚顺新建钢铁厂。到1943年,东北地区产铁170万吨、钢81万吨。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政府拆迁了汉阳铁厂、大冶铁厂、六河沟铁厂和上海炼钢厂的部分冶炼设备,在四川巴县大渡口建立钢铁厂。其间,民间也在云南、四川建了一些小钢铁厂。日本则在其占领区内增扩建了石景山炼铁厂、阳泉铁厂、西北炼钢厂,在唐山、天津、马鞍山也建立了炼铁和炼钢厂。从1890年晚清办的汉阳铁厂一直到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的56年间,中国境内除了鞍山的昭和制钢所外,所有钢铁企业规模都不大。1943年是新中国成立前旧中国钢铁产量最高的一年,全国产铁180万吨,钢92.3万吨。东北地区是主要的钢铁生产企业集中的地方,钢铁产量约占全国的95%左右。虽然到1944年,光东北地区钢铁产能已分别达到130万吨和250万吨与钢材75万吨的解放前最高水平,但由于战争等原因,当年全国钢铁产量均未能创造新高。昭和制钢所是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与日本关东军部于1933年在鞍山建立的,经过几次扩建形成了年产钢、铁各100万吨的规模,这在当时不但是中国,也是远东地区最大的钢铁企业。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进驻鞍山,拆走了昭和制钢所的大部分重要设备及有关配套物资共7万多吨.其中包括一些厂子的重要设备和铁前工序的设备物资。另一比较具有规模的是本溪炼铁公司,它始建于光绪31年(1905年),是一个从铁矿、煤矿、炼铁、炼钢(特殊钢)一直到轧钢和设备制造的联合企业。1945年9月20日,苏联红军进驻本溪炼铁公司,在不到二个月的时间里,拆走了其所属厂矿的主要设备。日商开办的进和商事株式会社(1905年开办)和大华矿业株式会社(1918年开办),在1945年9月苏军进驻大连时也被拆走了大部分设备。由于战争、国民党的无能和人为的破坏、拆迁,这些企业在日本投降以后,留下的是一个满目疮痍,凄凉萧条的“烂摊子”。某些日本技术人员在被遣送回国时,甚至狂妄“预言”,共产党接收以后的鞍钢只能被用来“种高粱”。随着革命战争的节节胜利,从1947年起,人民政府陆续接管了国内的一些钢3铁企业和冶金矿山。1947年接管的有山西阳泉铁厂、大连大华矿业株式会社、进和商业株式会社;1948年接管的有鞍山钢铁有限公司、山东金岭镇铁矿、本溪煤铁有限公司、抚顺制钢厂、唐山制钢厂、石景山钢铁厂;1949年接管了天津炼钢厂、西北炼钢厂、华北钢铁公司、上海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钢铁公司等。1949年10月,新中国正式成立。当年,全国产钢15.48万吨,为全球钢产量的0.1%。这对于偌大中国的钢铁工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零”的起点。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强国之路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强国之路漫长而充满坎坷。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钢铁工业带来了无限的发展空间。但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干扰影响下,中国钢铁工业曾经走过一段探索、曲折、反复与徘徊的路。即便如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仅仅用了不到半个世纪(1949-1996年),以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快得多的发展速度,使中国登上了世界第一产钢大国的“宝座”。进入21世纪,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尤速。2010年中国钢产量突破六亿吨,占全球钢产量的近一半。中国人实现了自已的钢铁大国梦。图一:中国钢铁工业百年走势曲线图(图中给出日本同期走势作为对比参考)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19131919192519311937194319491955196119671973197919851991199720032009年度粗钢产量(万吨/年)中国日本上图所示为中、日钢产量的走势(趋势上升的曲线为中国)曲线,它清楚地描述了中国大国梦的实现动态。4从新中国成立到2010年,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历史阶段。一、计划经济阶段(1949-1978年),即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29年,中国钢铁工业是在探索、曲折、反复与徘徊中前进的这29年,中国初步建立起了包括采矿、选矿、烧结、炼铁、炼钢、轧材、焦化、耐材、铁合金、碳素等要素结构比较完善,地质勘探、工程设计、建设施工、设备修造、科学研究、冶金教育等门类比较齐全,以大型企业为骨干、大中小相结合,具有3500万吨钢生产能力的新中国冶金工业体系。1977年中国钢产量首次超过了英国,占世界第五位,实现了超英的宿愿。1978年钢产量达到3178万吨,年均增钢100万吨。钢材板管带比也由1952年的12.3%提高到1978年的32.3%;低合金钢、合金钢比由1962年的10.1%提高到1978年的16%;钢材自给率由1953年的61.25%提高到1978年的72.66%;吨钢综合能耗下降到2.54吨标煤。这些成果为其后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一)钢铁工业发展之路的两次探索1、苏联模式的改变1949-1952年,即新中国的“经济恢复时期”。经过三年时间的恢复、扩建和新建,全国钢产量达到了134.85万吨(见表1)。1953年,中国进入以苏联设计和援助的“156项”(其中钢铁工业有7项)工程为重点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到期末(1957年),中国产钢535万吨,年均产钢增长31.6%,即年增80万吨。钢产量已占世界第9位。发展可谓不错。表11949-1952年全国钢产量年份钢/万吨生铁/万吨钢材/万吨铁矿石/万吨吨吨吨194919501951195215.4860.5889.60134.8525.2097.78144.79192.8614.0340.8966.88112.9058.90235.0270.0428.75但是从建国到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的八年里,因为没有自己的建设经验,中国钢铁工业的建设发展几乎全盘照搬苏联模式。在建设实践中,毛泽东认真总结了学习苏联的经验教训,觉得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应该可以更快、更好些。于是,在1956年他发表《论十大关系》之后,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开始转到一条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能够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中国式的钢铁工业发展新路,即“大中小三结合之路”上来。这一转变,对此后中国钢铁工业的崛起具有非常重大意义。2、违背发展规律的全民大炼钢铁中国发动的钢铁“大跃进”,指标“失度”、方式“失误”,加之在唯意志论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等充满浪漫与激情的主观唯心主义色彩的口号指导下,于1958年开始的有9000余万人参加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是中国对钢铁工业发展速度的又一次“探索”。1958年1月15日,薄一波在南宁会议上报告了新的1958年经济计划草案,钢产量是620万吨。1958年4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政治挂帅,经济放异彩”,全面论述了政治的统帅地位。5月,中共召开八大二次会议,会议认为,中国正经历着‘一天等于二十年’的伟大时期,5月底,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建议将1958年的钢产量提高到800-850万吨。8月16日,毛泽东提出了“书记挂帅,全民大办钢铁”的号召。8月17日,党中央在北戴河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工业生产建设必须首先保证钢铁和机械的生产,特别是钢铁生产。并确定1958年的钢产量为1070万吨,即比1957年翻一番。毛泽东还在会上正式提出了工业“以钢为纲”的口号。会议通过了《号召全党全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的决议。会后,以全民大炼钢铁为主要标志的钢铁“大跃进”运动达到了顶峰。但几个月下来,钢产量只完成了450万吨。离1070万吨钢差距极大,要在9月至12月四个月内生产年度计划所剩下的600多万吨钢,真是太难太难了。产量压头,毛泽东对大炼钢铁运动前一段工作的进展很是不满:“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在北戴河会议上,毛泽东引用了唐朝李商隐的诗句,批评翻番没有见之行动。主席的批评引起了大家的震动。8月25-31日,中共中央召开6各省、市、区党委分管工业的书记会议。会议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从现在起,必须亲自挂帅,大抓钢铁。提出“一切为了保钢,其它行业都要为钢铁让路”,并排出了完成钢铁产量的时间表。各月的钢产量为:9月120万吨,10月100万吨,11月200万吨,12月220万吨。铁产量为:9月200万吨,10月280万吨,11月320万吨,12月350万吨。为了保证指标的完成,9月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电话会议,重申只能超额完成,不准完不成。就是少一吨也不行。由于这些强制性的非常决定,生产指标变成了政治任务。会后“苦战四个月,为钢产量翻番而奋斗”的口号响遍了神州大地,钢铁“大跃进”浪潮迅速席卷全国。参加钢铁“大跃进”的人数不断上升:7月份是几十万人,8月底到了几百万人,9月底人数猛增到了5000万人,10月是6000万人,年底超过了9000万人。如果算上搞运输、后勤及其它战线直接或间接的参预者,总人数超过了一亿。这么多人参战,怎么组织?中央指示各地要组织大兵团作战。于是,不但工厂、公社,而且部队、学校,甚至机关也都建起了小高炉、土高炉,办起了炼铁厂,全国到处都成了大炼钢铁的”战场”。小土炉、小高炉星罗棋布,火光冲天。1958年12月19日,钢产量达到1070万吨,全国各大报纸都作了宣传报导。年底,国家宣布完成钢1108万吨、生铁1369万吨,超额完成了1070万吨钢的“大跃进”目标。但最后的核定数字只有800万吨。全民大炼钢铁运动整整持续了3年。几千万人上山大炼钢铁,群众已经筋疲力尽、国力不济、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国民经济严重失调。1960年冬,随着党中央纠正农村工作中“左”倾的错误,1961年新年伊始“大跃进”帷幕终于落下。发动“大跃进”的主观愿望无疑是好的:无非是想在“二五”期间能比国民经济三年恢复和“一五”期间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使中国迅速强大起来。我们做的是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事业,不但马
本文标题:钢铁大国的历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505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