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河流相沉积描述及测井总结
–a、电阻率数值高。是常规测井曲线在油层的最基本响应特征,一般高于临近同岩性水层的35倍;–b、受泥浆侵入影响,一般油质为稀油的储层,在地层水矿化度与泥浆矿化度差异不是很大情况下,深探测电阻率数值与浅探测电阻率数值差异较大,远大于水层的差异。而稠油地层由于冲洗带较小,深、浅电阻率数值差异较小。–c、在稠油地层,自然电位幅度一般略小于临近水层。油层的主要响应特征–a、依据四性关系原理,综合利用本井的测井曲线对储层油、气、水变化进行分析。在岩性、物性一致的情况下,电阻率越高,储层含油饱和度越高,含油性越好,油层电阻率一般是岩性、物性相近临近水层的35倍。岩性越细,地层电阻率越低;反之,则越高。在岩性、含油性一致情况下,物性越好,电阻率越低。–b、地层对比。根据地层对比结果,划分油田的油、气、水层界面深度,从而判定本井的油、气、水层界面。–c、录井、井壁取芯等第一性资料,分析储层的含油性情况。识别油、气、水层主要依据1.判断水层①自然电位曲线异常增大。②深探测电阻率值变低。有明显的增阻侵入特征,深浅三侧向曲线出现负异常。2.判断油层①深探测电阻率值较高。②自然电位有明显的负异常,但曲线幅度要小于水层。具有减阻侵入的特征。1.温米油层30欧姆米为油层,10欧姆米为水层。在生产井钻得较多以后,也可以根据经验定性判断。1、油、气、水层在测井曲线上显示不同的特征:(1)油层:声波时差值中等,曲线平缓呈平台状。自然电位曲线显示正异常或负异常,随泥质含量的增加异常幅度变小。微电极曲线幅度中等,具有明显的正幅度差,并随渗透性变差幅度差减小。长、短电极视电阻率曲线均为高阻特征。感应曲线呈明显的低电导(高电阻)。井径常小于钻头直径。(2)气层:在自然电位、微电极、井径、视电阻率曲线及感应电导曲线上气层特征与油层相同,所不同的是在声波时差曲线上明显数值增大或周波跳跃现象,中子、伽玛曲线幅度比油层高。(3)油水同层:在声波时差、微电极、井径曲线上,油水同层与油层相同,不同的是自然电位曲线比油层大一点,而视电阻率曲线比油层小一点,感应电导率比油层大一点。(4)水层:自然电位曲线显示正异常或负异常,且异常幅度值比油层大;微电极曲线幅度中等,有明显的正幅度差,但与油层相比幅度相对降低;短电极视电阻率曲线幅度较高而长电极视电阻率曲线幅度较低,感应曲线显示高电导值,声波时差数值中等,呈平台状,井径常小于钻头直径。2、定性判断油、气、水层油气水层的定性解释主要是采用比较的方法来区别它们。在定性解释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比较方法:(1)纵向电阻比较法:在水性相同的井段内,把各渗透层的电阻率与纯水层比较,在岩性、物性相近的条件下,油气层的电阻率较高。一般油气层的电阻率是水层的3倍以上。纯水层一般应典型可靠,一般典型水层应该厚度较大,物性好,岩性纯,具有明显的水层特征,而且在录井中无油气显示。(2)径向电阻率比较法:若地层水矿化度比泥浆矿化度高,泥浆滤液侵入地层时,油层形成减阻侵入剖面,水层形成增阻侵入剖面。在这种条件下比较探测不同的电阻率曲线,分析电阻率径向变化特征,可判断油、气、水层。一般深探测电阻率大于浅探测电阻率的岩层为油层,反之则为水层,有时油层也会出现深探测电阻率小于浅探测电阻率的现象,但没有水层差别那样大。(3)邻井曲线对比法:将目的层段的测井曲线作小层对比,从中分析含油性的变化。这种对比要注意储集层的岩性、物性和地层水矿化度等在横向上的变化,如下图所示。(4)最小出油电阻率法:对某一构造或断块的某一层组来说,地层矿化度一般比较稳定,纯水层的电阻率高低主要与岩性、物性有关,所以若地层的岩性物性相近,则水层的电阻率相同,当地层含油饱和度增加,地层电阻率也随之升高。比较测井解释的真电阻率与试油结果,就要以确定一个电性标准(最小出油电阻率),高于电性标准是油层,低于电性标准的是水层。从而利用地层真电阻率(感应曲线所求的电阻率)和其它资料,可划分出油(气)、水层。但是应用这种方法时,必须考虑到不同断块、不同层系的电性标准不同,当岩性、物性、水性变化,则最小出油电阻也随之变化。(5)判断气层的方法:气层与油层在许多方面相似,利用一般的测井方法划分不开,只能利用气层的“三高”特点进行区分。所谓“三高”即高时差值(或出现周波跳跃);高中子伽马值;高气测值(甲烷高,重烃低)。根据油、气、水层的这些曲线特征和划分油、气、水层的方法,就可以把一般岩性、简单明显的油、气、水层划分出来。注解:周波跳跃现象:声波测井在含气裂缝性地层处的典型响应特征;裂缝和气显示强烈,声波会周波跳跃;当遇到气层时候,声波时差会引起周波跳跃。挖掘效应:挖掘效应是气层段中子与密度曲线交叉,分开明显的曲线特征。周波跳跃现象挖掘效应(一)曲流河沉积相模式曲流河是最常见的河流类型,也是研究程度最高的一类河流。根据次一级环境及其沉积物特征的不同,将曲流河相进行划分为河床、堤岸、河漫、牛轭湖四个亚相(图9-31)。1.河床亚相河床是河谷中经常流水的部分,即平水期水流所占的最低部分。其横剖面呈槽形,上游较窄,下游较宽,底部显示明显的冲刷界面,构成河流沉积单元的基底。河床亚相又称河道亚相或底层亚相。其岩石类型以砂岩为主,次为砾岩,碎屑粒度是河图9-32边滩沉积的层理垂向序列(据伦纳克,1973)流相中最粗的。层理发育,类型丰富多彩。缺少动植物化石,仅见破碎的植物枝、干等残体,岩体形态多具透镜状,底部具明显的冲刷界面。河床亚相进一步划分为河床滞留沉积和边滩沉积两个微相。1)河床滞流沉积从上游搬运来的以及就地侵蚀的物质,细粒的被带走,粗粒物质被留下堆积成不连续的透镜体,称河床滞流沉积。其成分复杂,既有陆源砾石,也有河床下伏早期沉积未固结而再沉积的同生泥砾,砂、粉砂极少。砾石呈叠瓦状排列,倾斜方向指向上游。砾岩难以形成厚层,呈透镜状断续分布于河床最底部,向上渐变为边滩或心滩沉积。2)边滩沉积边滩又称点沙坝或“内弯坝”,为曲流河区别于其它类型河流的重要特征。是河床侧向侵蚀、沉积物侧向加积的结果。沉积物以砂为主,混有砾、粉砂和粘土,成熟度低,不稳定组分多,长石含量高。其层理类型主要为水流成因的大、中槽状或板状交错层理,间或出现平行层理。垂向上,自下向上,具有层理规模变小,粒度由粗变细的正韵律(图9-32)。在古代曲流河沉积中,这种完整的垂向层序因侵蚀而发育不全,尤以上部细粒层序难以保存。边滩沉积的厚度近似于河床的深度,小型河流边滩的厚度仅数米,大型河流的边滩厚度可达30~40m,边滩的宽度取决于河流的大小及侧向迁移的规模。大型河流边滩发育宽阔,小型河流则相反。3)侧向侵蚀与侧向加积作用河流侧蚀作用不断掏挖河床两侧的谷坡,使谷坡后退,谷底加宽(图9-33),最终引起河床的左、右迁移。引起侧蚀作用的主要原因主要是河流弯曲所致,另外科里奥利(Corioris)力的作用可使河流的一侧侵蚀加强。图9-33侧蚀扩宽河谷示意图河流侧向侵蚀和侧向加积作用的第一个直接结果是使河谷谷底不断拓宽;第二个结果是使河床的曲度增加,辗转流动于开阔的谷底上(图9-36),形成一个曲流带;第三个结果是当相邻两个凹岸会逐步靠近,而且可以使河道发生截弯取直现象,原先的旧河弯被废弃形成牛轭湖或演化为沼泽。图9-36河谷及河漫滩的发育过程图9-37天然堤层理构造垂直序列2.堤岸亚相堤岸亚相在垂向上发育在河床沉积的上部,属于河流相的顶层沉积。与河床沉积相比,其岩石类型简单,粒度较细,小型交错层理为主。进一步可分为天然堤和决口扇两个沉积微相。1)天然堤洪水期河水漫过河岸时携带的细、粉砂级物质沿河床两岸堆积,形成平行河床的砂堤,称天然堤。天然堤两侧不对称,向河床一侧坡度较陡。每次随洪水上涨,天然堤不断加高,最大高度代表最高水位。弯曲河流的凹岸天然堤一般发育较好,凸岸天然堤逐渐变为边滩的上部,尤其在较小河流中,天然堤和边滩上部交互出现,很难分开。天然堤主要由细砂岩、粉砂岩、泥岩组成,粒度较边滩沉积细,比河漫滩沉积粗,垂向上突出的特点是砂、泥岩组成薄互层。层理构造以小型波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为特征,其垂向序列是下部砂质岩发育交错层理,上部泥质岩则发育水平纹层(图9-37)。由于间歇性出露水面,钙质结核发育,泥岩中可见干裂、雨痕、虫迹以及植物根等。岩体形态沿河床两侧呈弯曲的砂垄。随着河床迁移,天然堤不断扩大、增长,形成覆盖边滩之上的盖层,使天然堤岩体呈面状分布。2)决口扇河床随沉积物迅速增厚而升高,最后反而高出旁侧的河漫滩,洪水期河水冲决天然堤,部分水流由决口流向河漫滩,砂、泥物质在决口处堆积成扇形沉积体,称为决口扇。位于河床外侧,与天然堤共生。决口扇沉积主要由细砂岩、粉砂岩组成。粒度比天然堤沉积物稍粗。具小型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及水平层理,冲蚀与充填构造常见。常有河水带来的植物化石碎片。岩体形态呈舌状,向河漫平原方向变薄、尖灭,剖面上呈透镜状。3.河漫亚相河漫亚相是平原河流的亚相类型,位于天然堤外侧,这里地势低洼而平坦,洪水泛滥期间,水流漫溢天然堤,流速降低,使河流悬浮沉积物大量堆积。由于它是洪水泛滥期间沉积物垂向加积的结果,故又称泛滥盆地沉积。河漫亚相沉积类型简单,主要为粉砂岩和粘土岩。粒度是河流沉积中最细的,层理类型单调,主要为波状层理和水平层理。平面上位于堤岸亚相外侧,分布面积广泛,垂向上位于河床或堤岸亚相之上,属河流顶层沉积组合。根据环境和沉积特征,可进一步划分为河漫滩、河漫湖泊和河漫沼泽三个沉积微相。1)河漫滩河漫滩是河床外侧河谷底部较平坦的部分。平水期无水,洪水期水漫溢出河床,淹没平坦的谷底,形成河漫滩沉积。河漫滩的发育与河谷的发育阶段有关。河谷发育初期,即河流幼年期,以侵蚀下切为主,河谷呈“V”字形,且主要为河床所占据;河谷发育的中后期,即壮年和老年期,河流以侧向侵蚀为主,河谷加宽,河床在河谷中仅局限于较窄的部分,这时,河漫滩才能较好地发育(图9-36)。河漫滩沉积以粉砂岩为主,亦有粘土岩的沉积。平面上距河床越远粒度越细,垂向上有向上变细的趋势。波状层理和斜波状层理(洪水层理)为主,可见水平层理不对称波痕。河漫滩间歇出露水面而在泥岩中保留干裂和雨痕。化石稀少,一般仅见植物碎片。岩体形态常沿河流方向呈板状延伸。2)河漫湖泊河漫湖泊是河漫平原上最低的部分,在平原区的弯曲河流中,当河床在一个比河岸两侧地形高的“冲脊”上流动,洪水期河水漫溢至河床两侧河漫滩上,洪水期后,低洼地区就会积水,形成了河漫湖泊。河漫湖泊以粘土岩沉积为主,并有粉砂岩出现,是河流相中最细的沉积类型。层理一般发育不好,有时可见到薄的水平纹层。泥岩中泥裂、干缩裂缝常见。干旱气候条件下,地下水面下降,表面急速蒸发,常形成钙质及铁质结核。在潮湿气候区的河漫湖泊中,生物繁茂,可形成丰富的有机质沉积,并可保存较完整的动植物化石。在气候干旱地区,蒸发量增大,河漫湖泊可发展成盐湖,形成盐类沉积。3)河漫沼泽又称岸后沼泽。它是在潮湿气候条件下,河漫滩上低洼积水地带植物生长繁茂并逐渐淤积而成,或是由潮湿气候区河漫湖泊发展而来。河漫沼泽与河漫湖泊沉积特征有许多共同之处,所不同者,是前者可有泥炭沉积。如新疆某地第三系河漫沼泽沉积中就有厚数十厘米的泥炭层沉积。在河流迅速侧向迁移的情况下,天然堤发育不良,洪水泛滥可形成广阔平坦的河漫沉积区,沉积物不仅有泥质,而且有大量砂质沉积,这时堤岸亚相与河漫亚相已无什么区别,故统称为泛滥平原沉积。4.牛轭湖亚相弯曲河流的截弯取直作用使被截掉的弯曲河道废弃,形成牛轭湖。截弯取直作用可有两种情况:其一是随着河流的弯度愈来愈大,形成很窄的“地峡”,这时可由一次特大洪水作用冲掉“地峡”,使河道取直,称“曲颈取直”,其二是沿着冲沟冲刷出一个新河床,使河道取直,称“冲沟取直”,有人也称“串沟取直”(图9-38)。牛轭湖沉积主要为粉砂岩及粘土岩。粉砂岩中具交错层理,粘土岩中发育有水平层理。常含有淡水软体动物化石和植物残骸。岩体呈透镜状,延伸最大可达数十公里,厚可达数十米。5.曲流河沉积的垂向模式曲流河沉积的典型垂向模式由沃克(1976)等人提出,这个标准相模式由下至上可划分为
本文标题:河流相沉积描述及测井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565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