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述职报告 > 对地方课程的认识和实践体会
对地方课程的认识和实践体会对地方课程的认识和实践体会通州区小务中学唐昊原对地方课程的认识和实践体会2对地方课程的认识和实践体会【摘要】在课改浪潮中,地方课程犹如一股甘甜的清泉,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进了一丝活水。它以开发地方资源为教学内容,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更关注各学科和生活的结合,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开放的空间。如何让学生爱上它,乐于参与其中,培养学习和生活的能力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现就将本人在使用和教授《通州地理》时的感悟和体会与大家分享。【关键词】地方课程《通州地理》实践体会课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人们对课程的理解常取决于个体对知识和经验、工具性和内在性、学科和活动的认识和选取,不同的认识产生的课程理解也就不一样。我国传统的课程观多认为课程就是学科,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就认为,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通常被称为广义的课程;狭义的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在传统的课程理解中,课程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是脱离的,对学生的主体性关注是不够的。新课程改革力图改变课程与生活脱离的现状,认为课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生成性的,与学生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而对“地方”的理解主要是对划分地方标准的理解。地方课程产生的外在形式是课程管理权力的下移。但如果把“行政标准”作为划分“地方”的标准就会忽视文化标准对区域划分的意义。这一方面割裂了课程与文化的相互依存关系,另一方面也把教育活动的终极取向──人的发展,转向了社会的发展,从而走向了“社会本位”甚至“政治本位”。由此,我们可以简单的把地方课程定义为: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人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课程资源所开发形成的实践性课程,地方课程是宏观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学校课程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们共同组成国家的课程结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地方课程开发的终极性价值──对人的全面提升。教育具有发展人和促进社会两大功能。从宏观层次来讲,两者在一定标准下可以达成统一。但就教育活动而言,其直接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就成了教育直接的、永恒的追求。理想教育所追求的人的发展泛指“个人和文化的变化的各个方面和各种形式”,是人的全面提升。依据我国现行的课程结构中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者的关系,我们可以把人的全面提升分为普遍性发展和地方性发展。普遍性发展是在国家课程中所要实现的所有学习者都能得到的发展,主要指的是学生共性部分的发展;而地方性发展则主要是指的人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情感、观念等的地方性特征,体现的是地方文化资源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是国家课程所承认、追求却难以实现的。人的普遍性发展与地方性发展既是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两者在共同构成教育终极价值追求──人的全面提升的同时,又在其发展的内容、载体、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2、地方课程开发的基础性价值──地方文化的选择、传承和创新文化是个十分繁杂的概念,我们这里所指的文化是“与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有关的方面”,侧重于精神层面。那么地方文化则主要指由地方所生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与地方性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有关的方面,主要包括地方的历史传统、地理特征、风俗习惯、工艺美术等。这其中,独特性是地方文化的基本内涵。对地方课程的认识和实践体会33、地方课程开发的实践性价值──地方社会的发展地方社会的发展主要指地方政治、经济等的发展。在教育进入现代后,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在进行课程选择、组织和评价时,也把社会政治、经济作为其中的一个价值导向,课程也逐渐从“象牙塔”走向社会。地方政治、经济的发展可分为公共性发展和区域性发展。公共性发展依赖的是国家或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条件和水平;而区域性发展则主要来自于区域资源、人文环境等的开发和建设。在区域性发展中,区域资源的开发和区域居民良好品质、性格、精神和气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地方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延伸和补充,更关注学科和生活的结合,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它的实施克服了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开放的空间。如何让学生爱上地方课程,在参与地方课程的开发研究中,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了解社会、了解生活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这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本人与2003年开始负责教授初中年级地理课至今。在完成教授国家教材之的同时,还教授《通州地理》。《通州地理》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地里课程的要求,修订和再版的,作为中学乡土地理教材,供通州区初中学习中国地理时使用,也可供高中地理教学参考。本教材体例和表现形式上力求新颖、活泼、增强了可读性。在内容上增加学生实践活动的设计,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使学生把本教材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进行探索性实践活动。这个教材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了解通州区,关心通州区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探索加上自己在所教学科经验的积累,总结起来有几点体会:一选择身边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吸引学生的前提教育家皮亚杰说:“学生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引起学生的兴趣,符合他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其中。开展地方课程研究,确定主题很重要,选择孩子们感兴趣,贴近孩子们好奇心的内容,就可以吸收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我们的家乡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有远近驰名的特产美食等,我把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综合起来,确定了四个主题,分别是家乡的位置、优越的自然环境、风景名胜。由于这些素材全部来自《通州地理》教材,是学生身边的,是学生耳濡目染的,学生非常感兴趣。在这每一个感兴趣的主题探索中,每个学生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活跃的思维状态,并对家乡产生了强烈的认知欲望,学会用自己的眼睛重新审视家乡,了解家乡的变化,更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美好情感。二、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在教授地方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最突出之处在于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主,更多的关注学生自身的学习、感受和体验。为了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家乡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我们确定了相关的研究主题,学生根据提供的活对地方课程的认识和实践体会4动内容,自由组合成一个小组展开调查。从小组的分工到活动的形式,均由小组成员之间共同商量。这种方式将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变为自主的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在合作中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如:家乡特产美食调查组的学生,利用双休日进行活动,通过调查访问、搜集资料、实地参观等实践活动对家乡的物产和美食有了新的、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也有了切身的体验。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探究成果也出人意料。从中他们学会了与别人合作与交往,学会了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探究精神与合作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又如:我们在讲到通州区交通的时候,给学生出的题目是:由各北京的投资公司要考察我区的几个乡镇,分别是:潞城镇、梨园镇、台湖镇、漷县镇、西集镇、永乐店镇。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通州区交通》图,来查找并制定相应的形成路线,并在图中划出相应的路线和记录经过的公路的名称。学生们感兴趣,也很投入和认真。最终达到了很好的授课效果。三、总结汇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地方课程的开发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关注学生的自我发现与自我塑造。因此,我们充分利用“研究总结汇报”,要求学生在学习完《通州区地理》之后,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以导游的身份为通州区写一段精彩的导游词,最后以汇报会的形式进行小组展示……瞧着凝聚全组成员智慧的作品,听着全班同学由衷的赞赏,孩子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反思和理解他人的想法,更学会了相互接纳、赞赏、争辩和互助,也就学会了交往。更重要的是让作品展现在大家面前,让别人认可自己,同进也认可了别人。让学生在这种成果展示中内化品质,提高学习积极性,最终使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四、注重评价,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究。在开展地方课程实践活动中,要善于运用评价机制,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评价的形式要多元化,可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师生互评及生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地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如在开展《家乡农业的调查》中,我设计了一份通州区的农业面临哪些困难和问题,怎样克服和解决评价表,最后给学生一个问卷调查表从七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评价:①你对这次的研究活动是否感兴趣,如果不感兴趣,请说出理由。②你认为自己做的结果如何?③在活动过程中,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④通过这次活动,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⑤你的小组合作是否愉快?⑥你想对你的小组成员说什么?⑦这样的活动,你愿意继续参加吗?如果不愿意,谈谈你的看法。通过这样的评价调动他们的认识和情感因素,激励他们自觉记录活动过程(特别是重要的细节)投入到对问题的讨论,对成果的分享与思考中,逐步完善自己的行为,拓宽自己的视野、达到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目的,这样更有利于开展下一次的探究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是新课程的亮点,也是新课程的难点,对我们来说更是一门富有挑战性的课程,在我们具体操作实践中,有不少的困惑和问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断的探索新的方法,形成新的理念,更需要我们不懈努力,真正做到让我们的学生爱上地方课程,愿意在这块沃土中,轻轻松松的学习、快快乐乐的成
本文标题:对地方课程的认识和实践体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669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