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城市规划专业介绍讲解人:徐双峰日期:2013.3.8UrbanPlanning目录第一篇城市规划历史第二篇中国的城市规划体系第三篇城市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说明:第一篇简要介绍了中外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流派,是了解城市规划专业的重点;第二篇简要介绍了中国的城市规划实践;第三篇简要谈了我对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关系的理解。P01第一篇城市规划历史一、城市的产生二、早期的城市规划(19世纪之前)三、近代城市规划(19世纪至20世纪初)四、现代城市规划(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五、后现代城市规划(二十世纪60年代之后)六、城市化P02一、城市的产生城市是两个字:城:早期城市主要是“城”的功能,即以军事防御为主;市: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商品交换要求有一个固定的场所,即市场,那么“市”即由此形成。“城”与“市”的结合,逐渐使得城市具有两者的功能。P03二、早期的城市规划(19世纪之前)1、城市规划实践和规划思想(1)中国古代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就是最初的规划实践。中国古代黄河流域出现的早期城市,如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堰师二里头古城堡遗址,可以证实城与郭(廓)的布局以及手工作坊的分布。排水设施的安排、主要建筑物的布局安排等规划实践活动。P041、宫城在大城(郭)西南角,东北角与大城相连,为内城的外廓。2、内城宫室、卿大夫居里及宫府手工作坊。3、外城(郭)城市主体商业区“市”、工商业者与一般居民区里各种民营手工作坊和贵族陵墓等。郭城临淄齐国故城(西周后期至齐灭期间的都城)P05(2)最早出现的西亚两河流域、南亚印度河流域、北非尼罗河流域的早期城市也都有人类的规划实践。如乌尔古城,从平面图可以看到城市中的塔庙、宫殿、城寨划分明显,城寨内有呈棋盘式的道路分布。再如印度河流域的莫亨朱达罗古城、古埃及的孟菲斯城等城的建设也都有事先规划。P06孟菲斯城位于尼罗河三角洲南端、开罗西南30公里处,曾是古埃及的都城,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如今,孟菲斯古城仅存拉美西斯二世时代的神庙遗迹、第18王朝的斯芬克斯石像和第26王朝的王宫遗迹等。孟菲斯古城遗址于197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072、古代城市规划理论(1)中国:1)《周礼·考工记》所载关于城市的布局设计是关于城市规划的最早文献记载,文中讲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反映出当时中国人的中规中矩,皇权至上的规划思想。*工匠营建都城,九里见方,[都城的四边]每边三门。都城中有九条南北大道、九条东西大道,每条大道可容九辆车并行。[王宫的路门外]左边是宗庙,右边是社稷坛;[王宫的路寝]前面是朝,[北宫的后面]是市。每市和每朝各百步见方。P08P092)《管子·乘马说》认为城市规划建设应当顺应自然条件,“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才,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凡是营建都城,不把它建立在大山之下,也必须在大河的近旁。高不可近于干旱,以便保证水用的充足;低不可近于水潦,以节省沟堤的修筑。要依靠天然资源,要凭借地势之利。所以,城郭的构筑,不必拘泥于合乎方圆的规矩;道路的铺设,也不必拘泥于平直的准绳。P013)曹魏邺城规划(北邺城,曹操,公元204年,约4平方公里)特点:1、有明确的分区,前朝后市,统治阶级与一般市民严格分开2、城市布局体现了空间对称的艺术手法,将中轴对称的手法由一般建筑扩大到建筑群,对后来影响很大,如唐长安。P104)隋唐长安城规划(宇文恺,公元582始建,约83平方公里,最多时50万人)1、“里坊”制确立于春秋至汉,意思是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机构占据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2、唐长安有108坊,城市规模之大无愧于国际化大都市的称号。3、CCTV9记录频道《大明宫》P115)北宋东京城(现河南开封市,约52平方公里,最多时150万人)东京城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兴起于隋朝作为军事重镇,后周世宗柴荣(921-959)开始作为国都进行建设,开始闻名于世的历史。1、街巷制由“里坊制”演变而来,取消坊墙,使街坊完全面向街道,沿主要街道设置商店,并沿着通向街道的巷道布置住宅。商业按照专业相对集中布置。“瓦子”则是“娱乐区”。取消宵禁。2、《清明上河图》P126)明清北京城—集大成者元大都:刘秉忠,1267年始建,50平方公里。《马可波罗游记》明清:北部重镇,朱棣,永乐19年(1421年),60平方公里。乾隆时期的北京城P13(2)国外:1)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布局在古希腊的诸多公共建筑以及建筑群中,突出反应的特征是追求人的尺度、人的感受以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没有非常明确的强制性人工规划。典型代表:雅典卫城P14P152)希波丹姆模式希波丹姆斯模式遵循古代希腊哲理,探求几何与数的和谐,强调以棋盘式的路网为城市骨架并构筑明确、规整的城市公共中心,以求得城市整体的秩序和美。典型代表——古罗马营寨城(巴黎、伦敦)、古希腊的米利都城、普南城等P16三、近代城市规划(19世纪至20世纪初)19世纪以后,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工业发展浪潮席卷了整个欧洲和美国,传统的城市规划受到了挑战。工业化所带来的交通拥挤、居住区卫生、环境污染等问题是传统城市所无法解决的。1、空想社会主义城市代表人物:欧文、傅立叶、戈定。1817年,欧文曾提出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方案--协和新村。新村人口规模为300~2000人,村外有耕地、牧场及果林,村中设食堂、幼儿园、图书馆等,周围为住宅,附近有工场和手工作坊,实行财产公有,统一分配。欧文和傅立叶的尝试最终失败,但由这种规划思想发展而来的“田园城市理论”却对城市规划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城市规划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17欧文(RobertOwen,1771-1858)的“协和村”P182、霍华德与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理论是城市规划学说中的著名经典理论。1898年由英国著名城市规划理论学家、社会学家、记者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Howard)提出。他在《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该书1902年再版时改名为《明天的田园城市》)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田园城市理论。旨在通过新建一系列独立自足的田园城市,以达到高效的城市生活(工作机会)和清静的乡村生活(良好环境)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工业社会的城市形态,并用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做了限制。P19P203、戛涅的工业城市(1902年)法国青年建筑师戛涅对“工业城市”规划结构进行了研究,主张在既有的城市内部,强调通过工业居住之间严格的功能分区和便捷的交通组织,以满足城市大工业发展的需要,实际上奠定了现代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功能分区理论基础。P214、带形城市(1882年)索里亚·依·马塔,西班牙工程师主张城市应有一条宽阔的道路作为脊椎,城市宽度应用限制,但城市长度可以无限。带形城市理论对以后的城市分散主义有一定的影响。P221、勒·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1922)设想在城市里建高层建筑,现代交通网和大片绿地,为人类创造充满阳光的现代化生活环境。(下图:电影《全面回忆》)四、现代城市规划(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P232、“有机疏散”理论伊里尔·沙里宁,芬兰大树枝从树干上生长出来时就本能地预留空间,以便较小的分枝和细枝将来能够生长。他的理论是把无秩的集中变为有秩的分散。他认为要按照有机体的功能要求,把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远离中心的地域。实践:大伦敦规划——阿伯克隆比、丹麦大哥本哈根的指状规划、华盛顿的放射长廊规划、莫斯科总规、大巴黎规划。莫斯科规划P243、卫星城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完善的居住区和公共设施的城镇。经历了三个阶段:卧城、半独立卧城、完全独立的卫星城。英国在卫星城的实践方面经历了这三个阶段。P254、佩里的“邻里单位”(居住区规划)考虑小学生上学不穿越马路,以小学为中心,以1/4英里(400米)为半径来考虑邻里单位的规模,在小学校附近还设置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商业服务设施,邻里单位内部为居民创造一个安全、静谧、优美的步行环境,把机动交通给人造成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P265、盖迪斯:《进化中的城市》——先诊断,后治疗盖迪斯(苏格兰,生物学家),首创了区域规划的综合研究,首次提出了以人文地理学提供规划的基础,指出工业的集聚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已经造成一些地区的城市发展显著地集中。西方近代建立系统区域规划思想的第一人。6、克里斯塔勒德中心结构模式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和德国经济学家廖士(A.Lösch)分别于1933年和1940年提出的。该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时,探索最优化城镇体系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即假定某个区域的人口分布是均匀的,那么为满足中心性需要,就会形成中心地商业区位的六边形网络。7、增长极核理论法国的佩鲁提出,把工业等建设快速地在少数极核进行,以促使极核本身增长和首先繁荣,并企图以极核的影响来带动其附近地发展。P278、广亩城市和大都市连绵区1)赖特(美国建筑师)的广亩城市,实质上是对城市的否定。用他的话说,是个没有城市的城市。他认为大城市应当让其自行消灭。他认为现有城市不能应付现代生活的需要,也不能代表和象征现代人类的愿望,建议取消城市而建立一种新的、半农田式的社团——广亩城市。2)大城市连绵区一般呈带状,规模很大的城镇集聚区。他以若干个几十万至几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为中心,大中小城镇连续分布,形成城镇化的最发达地带,组成一个相互依赖、兴衰与共的经济组合体。美国形成的三个连绵区:波士顿——华盛顿(简称波士华希Boswash)、芝加哥——匹玆堡(芝匹玆Chiptts)、圣地亚哥——旧金山(圣圣Sansan)中国的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等区域。P281、主要思想流派由于社会的转折、动荡和文化的多元,1970年代至1980年代是西方城市研究流派纷呈的重要时期。*人文生态学派*行为学派和人文主义方法*新古典主义学派*新马克思主义学派*新韦伯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学派*后福特主义学派*女权主义学派*生态主义学派*整体主义学派五、后现代城市规划(二十世纪60年代之后)P292、后现代思想的核心“后现代的目标不在于提出一组替代性假说,而在于表明任何一种诸如此类的知识基础之不可能,在于‘消解所有占统治地位的法典的合法性’”,“后现代个体小心翼翼地提防着思想的一般性准则、综合性规范和指导性体系”。P30六、城市化1、城市化的概念农业人口、农业生产从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变过程。包括生活习惯、价值观、空间位置、产业类型等多个方面的转变。3、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纪念版)》自1961年出版以来,即成为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名作,对当时美国有关都市复兴和城市未来的争论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作者以纽约、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为例,深入考察了都市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它们在城市生活中发挥功能的方式,挑战了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使我们对城市的复杂性和城市应有的发展取向加深了理解,也为评估城市的活力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本书对于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极具借鉴意义。P312、城市化过程城市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起始阶段,加速阶段,稳定阶段。P32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至今经历了四个阶段:(1)集中趋向的城市化阶段。该阶段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是中心城市人口和经济迅速增长,特别是市中心城区形成高度集聚。(2)郊区城市化阶段。这个时期城市化的特征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城市周边郊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3)逆城市化阶段。逆城市化即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见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更远的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市区出现“空心化”,人口呈现负增长,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4)再城市化阶段。中心市区经济复兴,人口出现重新回升。P
本文标题:00城市规划介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7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