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竹笋栽培技术邓征宇副教授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一、华南最著名的几个栽培笋用竹种的简介1、麻竹笋:又称甜竹,大叶乌竹是珠江流域、福建、台湾最重要的笋用竹。竹合轴丛生,高20-25米,横径10-20cm,出笋期5-11月,以7-8月最盛。一般重1kg,大的重3.5-4kg,产量高,可达1000-1500kg/mu。2、绿竹笋绿竹合轴丛生,竿高6-9米,径5-8cm,。常植于河流两岸,房前屋后。绿竹笋笋长约25cm,直径8cm,重约500克。笋肉质柔软,脆嫩,纤维少,味甚鲜美。节腔分化不明显,近实心。6月开始收获,7-8月为盛期,9月为末期,为优良的鲜食夏季竹笋,产量500-600kg/mu。3、箣竹笋:箣竹合轴丛生,茎节有箣。单笋重500克。笋质较差,宜加工成酸笋后食用。收获期5-10月,以大暑前后最盛。4、吊丝丹竹:别名甜笋、粉丹竹此竹合轴丛生,高10米鲜笋重500-1500克,早期笋近实心,含水量高,肉质嫩滑,无苦味,品质优良。采笋期5-11月,以7-9月为盛期收期,出笋早而多,采笋年限长。是供夏季鲜食的优良竹笋,产量450-1000kg/mu。5、大头典竹此竹是吊丝球竹的变种,植株丛生,高可达15米,径9-10cm,先端下垂,竿多少有些呈“之”字形折曲,新竿节上披黑色毡毛,节间长20-30cm,枝少,叶阔披针形。笋头大,先端钝,一般重1500-2500克。笋肉黄白色,节间分化不明显,近于实心,肉质滑,含水量高,有的略带苦味。5月下旬开始收获,6月上旬-9月中旬为盛期,10月为末期。该种竹出笋略迟,采收年限较短,产量1000-1250kg/mu。二、笋用竹的形态特征1、地下茎竹子的地下茎是竹类植物在土壤中横向生长的茎(称为竹鞭)有明显的节,节上生根,节侧有芽,可以萌发成为新地下茎或发笋出土成竹。地下茎是主茎,竹竿是分枝。一片竹林或一个竹丛,其地上分生许多竹竿,而地下则互相连接,都起源于同一个或少数几个主茎。根据竹子地下茎分生繁殖特点和形态特征,可分为下列三大类型单轴型:地下茎细长,横走地下,称为竹鞭。竹鞭有节,节上生根,称为鞭根。每节着生一芽,交互排列,有的芽抽成新鞭,在土壤中蔓延生长,有的芽发育成笋,出土长成竹竿,稀疏散生,逐渐发展成林。如刚竹属的毛竹。合轴型地下茎粗大短缩,工密根多,顶芽出土成笋,长成竹竿。除少数竹种外,这种类型的地下茎,不能在地下长距离蔓延生长,顶芽抽笋长成的新竹一般都靠近老竿,形成密集丛生的竹丛,竿基则堆集成群,如麻竹、绿竹、吊丝丹竹等。复轴型兼有单轴型和合轴型地下茎的繁殖特点。既有地下做大距离横向生长的竹鞭,并从鞭芽抽笋长竹,稀疏散生,又可从竿基芽眼萌发成笋,发育成为丛的竹竿。如苦竹属。2、竹笋竹笋是着生在地下茎上短缩肥大的芽,即竹子的幼苗。它的外表包着坚韧的笋箨(笋壳),内部有柔嫩的笋肉。竹笋内部有许多横隔。竹的笋肉、横隔和笋箨的柔嫩部分,可供食用。3、竹竿竹竿是竹子的主体,分竿柄、竿基和竿茎三部分。竿柄:是竹竿的最下部分,与母竹的竿基或竹鞭相连,细小,短缩,不生根,由10多个节组成,是竹子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连接输导的枢纽。竿基:是竹竿的入土生根部分,由数节至10多节组成,节间短缩而粗大,丛生竹种的竿基两侧有互生大型芽4-10枚,可萌芽长竹。复轴型的竹种大型芽数量较少,有2-6枚,既可萌笋,也可抽鞭。散生竹种的竿基一般没有大型芽或具有少数发育不完全的大型芽。竿基各节密集生根,形成单株独立根系。竿茎是竹竿的地上部分,端正条直,一般形圆中空有节,上部分枝着生叶片。每节有两环:下环为箨,又称鞘环,是竹箨脱落后留下的环痕;上环为竿环,是居间分生组织停止生长后留下的环痕。两环之间为节内,两节之间称为节间。相邻两节间有一横隔,称为节隔。竹枝:是竿茎上的分枝果实:竹的果实类型较多,通常为颖果,也有浆果、坚果。正常情况下只含1粒种子。三、生态习性1、温度:每一种竹笋的生长,都有温度的“三基点”:即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在年平均温度为12-22℃,1月平均温度为-2-10℃,极端最低温度-20-2℃的地方,才有竹子分布。因种类不同,对温度的要求也有差异。丛生竹要求年平均温度18-20℃以上,1月平均温度要求在8-10℃,麻竹在气温降至0℃就要受冻害,-5℃竹竿地下部分全部冻死,-7~-9℃地下部全部冻死。绿竹、箣竹比麻竹较耐低温。竹笋春季生长的速度,主要受温度的制约,气温高,竹笋生长快,反之则慢。2、水分:竹子适生区年降水量500-2000mm,散生竹类所需降水量是1000-1400mm,生长最盛;丛生竹类,如麻竹、绿竹、箣竹要求降水量在1400mm以上。水分是主要的分布限制因子。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对丛生竹笋的生长影响程度尤为重要。3、养分由于竹子生长期长,植株高大,产量高,因此需要消耗养分也大。竹笋形成的数量和质量,则取决于竹林本身的生长状况和贮存的养分,养分充足,可以较充分地供应竹笋生长的需要,笋芽的萌发率高,笋出土多,生长旺盛,质量好。而在土壤条件差,生长不良的竹林里,贮藏的养分少,大部分竹笋缺乏营养而死亡。在同一鞭段,当发笋数多时,常常靠近母竹的1-2个竹笋生长健壮,其余因养分不足而生长弱。后期出土的竹笋,由于母竹所贮藏的养分消耗大,生长衰弱而缓慢,甚至衰退死亡。不合理的挖笋技术也会使发笋率降低,竹笋不及时挖,消耗较多的养分,从而抑制后期笋的出土与生长。留母过早,也会促使养分向留母的几株上集中,从而抑制其他竹笋的萌发与生长。总之,营养物质对竹笋生长甚为重要。竹鞭、竹笋、母竹是互相联系、互通营养的有机体,而母竹居主要地位。地下竹林枯荣,涉及地下竹鞭的兴衰,所以,在竹林生长上必须保留足够数量的健壮母竹,加强培育管理,改善土壤条件,提高竹林的光合能力和养分积累,才能为竹笋生长提供充裕的物质基础。4、土壤:土壤疏松深厚,有利于竹鞭和竹根的生长。土壤粘重,空气容积减少,影响好气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不利于竹鞭、竹根的生长。竹子最适宜的PH为4.5-7。四、竹笋的繁殖竹类造林方法很多,竹子有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有性繁殖是用果实,无性繁殖是用营养器官,如植株、竹鞭、竹竿、竹枝等。1、分篼法,即整株移栽这是成活率高发笋量大而最保险的方法,但因需挖取母竹,运输困难,且受种源限制,成本较高,常不适于大面积造林。(1)种竹选择:丛生竹要选生长期健壮,枝叶茂盛,无病虫,竿基肥大充实,须根发达的1-2年生幼龄竹做种竹。这种幼龄植株一般着生在竹丛边缘。麻竹、绿竹、大头典竹的种竹选用胸径3-5cm植株。(2)母竹挖掘:挖掘时,从离植株25cm处的外围开始,向内逐渐深挖,防止损伤竿基的芽眼,尽量多留须根。在靠近老竹的一侧,找到竹竿与老竹竿基的连接点,用利斧从种株的竿柄处砍断,地上部留2-3盘枝叶截断,减少水分蒸发,又便于运输。特别要注意切勿劈裂切口。种竹挖取后若不能及时栽植或需运输,则应放置在阴凉避风的地方,适当浇水或用湿草捆扎竹蔸。2、压条和扦插麻竹、绿竹等的竹竿和枝条上的隐芽,在适宜环境下能发芽和生根,长成竹苗。故可采用压条和扦插繁殖。(1)竹竿压条:在竹竿养分积累多,竹液开始流动前进行压条繁殖。一般在2-4月选1-2年生隐芽饱满的竹竿做压条。从竹竿基部向外开挖一水平直沟,深、宽各15-20cm,长度与竹竿相等。沟底填细土,施入腐熟有机肥,与土拌匀。在竹竿基部背面砍一缺口,深度达竹竿直径的2/3,然后把竹竿朝开沟方向缓慢压倒。留20节左右削去竹梢,保存最后一节的枝叶,以利光合作用和养分、水分的输导。其余各节枝条除留主枝1节和隐芽外,全部从基部剪掉。再把竹竿压入沟内,覆土3-5cm,轻轻压实,露出末端一节的枝叶,浇水盖草。以后经常淋水,约经3个月,各节隐芽可发芽生根。次年春挖起压条,逐节锯断成独立的竹苗。(2)竹竿扦插:①整竿扦插:按做压条用的标准(1-2年生),选定竹竿,从基部砍断,留20节左右削去竹梢。每节枝条除留主枝1节和周围侧芽外,其余全部剪掉。用整条竹竿作为插材,平埋在苗床的沟中,与压条法同样的处理。②截段扦插:把竹竿照整竿扦插同样处理后,从节间锯断成具有一节或两节的小段作为插材。保持湿润。在扦插前用100ppmNAA或10ppmIAA,浸12小时,可促进生根,提高成活率。先在苗床中按行距25-30cm开水平沟,深宽各10-14cm,然后在插材两端切口内塞满湿泥,双节段的还要在两节之间凿一小孔,注水封泥。把插材放入沟中。竹节埋入土下约3cm,轻轻压实后淋水盖草。截段扦插比整竿扦插的出苗率高,苗的生长较快,一般经7-8个月的苗即可造林。而整竿扦插的苗要经一年才可造林。③竹枝扦插:扦插竹枝以3-4月最适宜。从2-3年生的竹竿上选生长健壮,隐芽饱满的主枝,从基部砍下,并在第三节之上约2cm处剪断,最上位的一节适当保留些枝叶以利光合作用。中间一节上的侧枝留一节剪短,基部的侧枝全部剪掉。剥除枝箨使芽眼露出,即可扦插。在苗床以行距25-30cm开沟,按约15cm的株距把竹枝斜埋,使芽眼朝向两侧。覆土后使最下一节埋入土下3-6cm,露出最上一节的枝叶,然后盖草淋水。扦插后约10天内要适当遮荫,并保持土壤湿润。20天后施入一次速效N。经3-5个月即可成苗。3、播种育苗:采用播种育苗,可在短期内繁育大量竹苗。实生竹苗生活力强,可塑性大,不仅栽培易成活,而且能适应不良的环境。我国毛竹的北移到黄河流域,南移到广西中部栽培,采用播种育苗技术是成功的关键。竹子种子秋季成熟后即能发芽,种子在贮藏过程中易丧失发芽力。五、丛生竹(麻竹)的栽培技术麻竹类(丛生竹类)包括麻竹、绿竹、大头典竹、吊丝丹竹、吊丝球竹、箣竹等。都是丛生型的笋用竹。它们产笋盛期在夏季,统称夏季竹笋。丛生竹无明显的地下茎,丛生,产笋期较长,从5-10月都可产笋,气候温暖年份可延至11月。丛生竹笋的产量较高,如麻竹笋、大头典竹笋等一般亩产量可达2000-3000kg,其中管理得好的麻竹林亩产量可达5000kg以上。吊丝球竹、吊丝丹竹亩产量也有500-1000kg。1、造林地点的选择:丛生竹最宜在溪流沿岸造林,其次是平地和缓坡地,不宜在山上造林。这是因为丛生竹种的根系不一般比散生竹种的分布浅而范围小,耐旱力弱,只能适应含水量较多的土壤。2、种竹的定植:采用整株定植的最好在早春移栽造林,也可在雨季移栽。用竹苗造林的最好在雨季定植,由于竹苗生活力强,在其他季节移栽也易成活。麻竹一般在3~4月份发叶,5~10月份发笋,造林最好在1~3月竹子“休眠”期进行。每亩定植株数:麻竹为25-30株;绿竹为30-40株;其他竹种基本上是在30株左右。定植方法:定植穴深约30cm,施入腐熟有机肥15-25kg,与土拌匀,后盖一层表土,然后把种竹斜放入穴内,使竿基的两对大芽都倾向水平位置,则发笋后长成的各新竹之间距离较大。使上面竹竿的切口向上,灌入稀泥浆以防竹竿干枯。种竹栽下后分层填土踏实,使根与土密切接触。灌水后盖松土,堆成馒头形以防积水烂蔸。采用竹苗造林的,把竹苗带土挖起,移入穴内,使根舒展,另肥土后压紧,灌水盖土即可。3、母竹的选留和更新:麻竹和大头典竹4-6年生的母竹发笋能力最强。故在定植的当年和第二年每丛竹共留健壮新竹7-8株,其余竹笋割笋不留竹;第三、第四、第五年只割笋不留竹;从第六年起,每丛竹子每年春季留3-4条新母竹,其余竹笋全部采收,于当年冬季砍除3-4条老竹。第七年选留3-4条新母竹,其余竹笋采收,于当年冬季砍除3-4条老竹,完成母竹的一次更新循环。要使每个竹丛经常保持母竹7-8条。所谓“爷孙不见面”。绿竹、丹竹2-4年生的母竹发笋能力最强。故第一、第二年共留健壮母竹7-10条;第三年只割笋不留竹;第四、第五年每丛每年分别选留新母竹3-5条,其余竹笋割笋不留竹,冬季砍去老竹3-5条。每个竹丛经常保持2-3年生的母竹7-10条。注意:选留的新母竹以中期出土的笋为好,因为中期出笋数量多,笋体健壮,生活力强,选留容易。另外,选留母竹的笋以着
本文标题:竹笋栽培技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761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