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文献综述2.1国外研究现状2.1.1对课堂沉默的定义的研究Saville-Troike指出除了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中,沉默的含义必然是含糊的并且可能被误解。同样,学生的课堂沉默的含义也是模棱两可的,甚至令人捉摸不定。学生的课堂沉默可能是学生思考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沉默,也可能是对教师的蔑视、敌意和冷漠,对教师权力的认同或无声的反抗。学生的课堂沉默行为可能是有意的、相关的,也可能是偶然的,无关的。Gibbon(1989)认为二语习得者们在学习时所表现出的沉默并不一定是在进行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相反,它极有可能是学习者们在新的语言环境下所表现出的困窘、担心、孤立等心理反映。当学习者们运用新的语言交际的时候,可能跟他的自信心提高有关。因此,他把学生的沉默解释为抗拒2.1.2对课堂沉默原因的研究Deci(1975)和Gardner(1985)等很多国外教育研究人员往往从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出发,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和消极的教育方法,探讨引起英语课堂沉默的主要原因是学习动机和学习焦虑。Brick(2004)和Erbaugh(1990)将中国学生定义为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被动学习者,认为教师在教室里享有极高的权力,并主导着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导致了中国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趋向保持沉默。并且,Cortazzi$Jin(1996)把中国传统学习文化的消极影响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来探讨形成课堂沉默的原因。他们认为中国的学习文化仍然根植于传统的孔夫子和集体主义的思想,中国的教师是教室绝对权力的象征,学生只是一味的被动的接受知识。2.1.3对课堂沉默解决对策的研究Auster与MacRone(1994)在分析教师行为与学生课堂沉默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系列教师行为的可行性建议。Chaudron的观点是:提问是课堂活动交流话语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它所占的比率高达20%到40%,教师所选的提问方式对学生和课堂师生的交流所起到的影响非常重要。所以,教师提问不仅要有启发性,还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表达这一内容的能力。要使学生想表达的愿望强烈于保持被动沉默的愿望。(陈玉红,2002)Flowerdew曾建议小组活动能够让中国学生打破文化的束缚,在课堂上变得积极主动,不再沉默。一些学生可能怕被嘲笑,而避免主动回答问题。但是,当他们在一起做小组讨论的时候就会觉得很轻松,各抒己见。这是因为学生在小组范围内所陈述的个人意见,会被集合成小组的最终意见,即使被嘲笑也不是由个人承担,不会影响学生个体的自信心,也不会使其失掉面子。(引自顾晓乐,2005)2.2国外研究现状2.2.1对课堂沉默的定义的研究刘俊(2005)认为沉默是学生的一种无声的语言,通常表达一种赞成的意见,即使不赞成他人的观点,学生也会沉默,这种沉默既包括语言交际中着实需要的沉默,也包括文化内涵中深藏的克制性的沉默。丁晓丽对课堂沉默定义的观点为:沉默是交际主体所呈现出来的无声且无固定语义的非语言交际行为。而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间交互作用的过程,它的交际主体只能是教师和学生,它的交际链也只能由两种形态:教师-学生,学生-教师。那么,课堂沉默可以相应地定义为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所呈现出来的无声且无固定语义的非言语交际行为。从广义层面讲,它包括课堂教学中所有沉默现象,而狭义上单指课堂提问或课堂讨论中学生的沉默。(范志燕,2001)滕明兰(2009)认为课堂沉默是指学生个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在思维、情感、行为等层面表现出来的一种对教学内容与要求不关联、不参与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辛雪艳认为在外语课堂上,学生所表现出的由语言能力、学习动机、课堂模式等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现象被叫做课堂上的沉默现象。(张静,2009)2.2.2对课堂沉默的类别的研究刘向洋(2005)在关于课堂沉默的一项研究中提出了沉默的两种表现形式:积极沉默和消极沉默。1.积极沉默。积极沉默是学生思考时普遍的和必要的组成部分,是将老师所教授知识接收→分析→归纳→运用的必要表现形式。其表现形式多为:(1.)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陷入积极思考中的沉默;(2)学生对教师或其他同学的讲述或回答认真去倾听和思考的沉默等。2.消极沉默根据课堂沉默现象,消极沉默又呈现两种表现形式:(1)有些学生总是课堂教学组织活动瘫痪,毫无生气;(2)课堂表象上呈现出热烈、活跃、师生配合良好的状态,其实质却是往往有几个特定学生反复发言,其他学生放佛置身事外,与课堂活动无关,一味沉默。积极沉默在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而消极沉默极大地影响了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的的实现。王勇把学生的课堂沉默分为以下七种:无奈型沉默,防御型沉默,顾虑型沉默,无聊型沉默,内向型沉默,环境型沉默和思考型沉默。(吴梅生,2009)2.2.3对课堂沉默原因的研究顾晓乐(1999)曾把中国学生因文化因素而在课堂上沉默的原因总结为五条。一是中国文化属重语境文化,即认为好多常规性的、听话者应该知道的东西不必说出口。二是中国文化重“和睦”,认为不同意某人的观点就是与他个人过不去,严重时可能会付出与对方终生不睦的代价。三是中国文化重“集体”,凡事讲究随大流。四是中国文化强调“顺从”,认为孩子在家应顺从父母,在学校应顺从老师。五是中国文化很重“面子”。国内学者王银泉(1999)等的研究发现,在中国以教师为中心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话语往往占用了70%,甚至90%的课堂时间,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发表见解的机会很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因而不利于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这种课堂语言交流的形式及现实生活中自然发生的语言相去甚远,可能会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消退,最终导致课堂沉默。秦银国和郭秀娟在《英语课堂学生沉默与教师提问》中归纳出导致学生沉默的主要因素是:1.学生缺乏自信。2.教师提出无吸引力的问题。3.学生准备时间不足。4.提问的对象不均衡。5.过多的消极反馈。(张慧琴,2009)吴梅生(2009)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英语课堂里学生沉默的原因如下:1.缺乏对问题的认知。2.缺乏对问题的兴趣。3.从众心理。4.怕自尊受损。5.心情不好,缺乏压力。另外,应试教育形成的被动的习惯模式和学生自我感觉高级愿望得不到满足也是造成课堂沉默的主要原因。徐爱青和张秀丽(2009)把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沉默归因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因素。1.教师因素。首先,有的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采取教师“独白”的教学方式,满堂灌、一言堂,即使是采用多媒体技术,也不过是由原来的教师人灌变成人机共灌。教师控制的“一言堂”无疑会让学生失去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其次,教师的提问技巧不高使得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沉默。再次,有的教师担心学生表达会影响教学的进度和效果,因此往往只是象征性的请少数几个同学回答问题,调动一下课堂气氛而已。这就在无形中剥夺了大部分学生的课堂表达的权利;有的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评价,不能包括多样的个性发展,动辄就用所谓的正确答案来纠正学生的表达,面对教师的强势话语,学生最终只能选择沉默。2.学生因素。从学生方面来看,有的学生出于对自身形象的关注,担心答错了可能受到老师的批评。2.2.4对课堂沉默解决对策的研究王春会(2008)在《浅析课堂教学中的沉默现象》提出了教学应对英语课堂学生沉默的对策。首先,要重视学生的实际需求。并且,教师要提高教学的语言技巧。另外,课堂中教师要适当的使用母语。除此之外,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情况,减轻学生的焦虑感。最后,教师要创设一些情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张静(2009)在对打破沉默课堂建议里提到: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信念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改变课堂沉默的现象。另外提到:学生和教师应该相互提高对对方的认知,并相应的调整各自的期望。并且,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开展合适的小组活动,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张慧琴(2009)在对英语课堂沉默现象探究里提到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打破英语课堂的沉默。1.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师角色。2.加强语用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融合性动机。3.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增加合作学习的机会。4.把握时机,“强制”发言带动全体。5.因材施教。课堂发言“人人参与”。蒲春红(2009)也提到了几个改变英语课堂教学沉默现象的对策。1.改变教师的外语教育的观念。教师不再把自己在课堂上当成主角,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2.教师要提高设问的技巧。3.教师要非常注意教学语言的运用。4.关注学生的情绪状况,要真诚地鼓励他们。Deci,E,L.1975.InstrinsicMotivation.NewYork:PlenumPress.Gardner,R.C.1985.SocialPsychologyandSecondLanguageLearning:TheRoleofAttitudeandMotivation.London:EdwardAmold.Jackson.2002.ReticenceinSecondLanguageCaseDiscussion:AnxietyandAspirations.TheModernLanguageJournal,(73):17-21陈玉红,2002,英语课堂交际中的沉默现象分析,《外语教育》,(1),9-12范志燕,2001,沉默语言交际,《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1),18-21顾晓乐,2005,中美言辩观之差异对中美语言学习课程的影响,《中国英语教学》,(5),11-15刘润清,1999,《外语教学中的研究方法》。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蒲春红,2009,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沉默现象分析及教学建议,《高昌高专学报》,(8),6-9滕明兰,2009,课堂沉默的教师因素,《黑龙江高教研究》,(4),11-13吴梅生,2009,关于学生对课堂提问沉默的心理分析与转变策略,《赤峰学院学报》,(3),16-19徐爱青、张秀丽,2009,浅析学生课堂失语的成因与对策,《教育长廊》,(1),21-23张慧琴,2009
本文标题:文献综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772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