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其它相关文档 > 余华小说《活着》的语言艺术分析
龙源期刊网余华小说《活着》的语言艺术分析作者:陈瑾瑜来源:《理论与创新》2018年第04期摘要:余华的《活着》作为上世纪9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一部力作,语言特色非常鲜明,研究这部作品的语言艺术,对于现代语言应用实践和文学作品的创作都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通过现有文献资料的分析,发现关于《活着》的语言特色的研究比较少,文章分析了《活着》的语言特色,探讨形成《活着》语言特色的重要作用,以期对整部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等进行挖掘。关键词:余华;《活着》;语言艺术前言《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讲述的是一位中国普通农民福贵的一生。福贵年轻时是地主家的阔少爷,好景不长,最终由于他的顽劣赌博在抗战后便将家中所有的家产全部输光,这也是他悲剧之路的开始。随后,福贵经历了家道中落、丧父、母亲病重、被抓当壮丁、女儿成哑巴、有庆被抽血致死、女儿难产而亡等一系列挫折之后,孤独的他买回一头牛来给自己做伴,继续活着。这部只有12万多字的长篇,让不少读者为小说中的主人公洒下了热泪。《活着》的语言特色人物语言彰显个性福贵有一颗宽容的心,书中写到,有庆因为给刘县长生孩子的妻子抽血而死,福贵和家珍开始感到气愤不能原谅刘县长,但是当福贵去找刘县长闹事,认出他是当年一起打仗的春生时,他平静了很多,哭着说“春生,你长高长胖了。春生你欠我一条命,你下辈子再还给我吧。”这正是中国农民的传统忍耐与承受!同时,福贵又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父亲。当回忆起儿子有庆时,福贵说:“我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儿子。”这让读者很快就想起了这样一个细节:有庆怕遭父亲责骂,每天上学都两手各提只鞋子光着脚一路跑去学校,冬天也是如此。福贵见了又心疼又窝火,责备道:“快穿上!那是鞋子,不是手套。”福贵这位慈父形象跃然纸上。修辞手法恰当灵活福贵是一个只读过几年私塾的农民,为了展现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作者在构思福贵的语言的时候十分的细心,作者连成语都很少使用,但是,文中却大量使用了比喻这一修辞手法,有人统计《活着》中有五十四处精当巧妙的比喻。如“我听到爹在那边像是吹唢呐般地哭上了”,龙源期刊网“爹说的话就像是一把钝刀子在割我的脖子,脑袋掉不下来,倒是疼得死去活来”等等类似的比喻在作品中俯拾皆是。温情语言暖人心房在《活着》里,处处洋溢着人间真情。父子情、母女情、夫妻情、儿女情、战友情都表现得十分真实。虽然最后福贵穷困潦倒并被抓住进了军营,他自始至终只有一个念头:只要不死,就回家。在充满血腥味的战争中,小说紧扣“家”这个温暖的字眼,让文字间流露出的温暖感情浸透读者的心田,温暖人心。作品无论是“家”还是其他语言,余华始终以一种非常温暖的方式展示了福贵一家人之间浓浓的亲情,用充满温情的语言让读者为他们感动流泪。“任何一种回忆都带有温暖的成分。即使是面对无数劫难的过去,回忆同样也会因为叙述者的重生而获得其特有的温情。”《活着》语言特色的重要作用塑造人物形象余华在早期的创作中对肖像描写十分的轻视,他说:“我实在看不出那些所谓性格鲜明的人物身上有多少艺术价值。因此,我更关心的是人物的欲望,欲望比性格更能代表一个人的存在价值。”所以,余华早期作品中的人物很难让人记住。但是,在《活着》里,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将人物一生中多种身份的变化展现的淋漓尽致。刻画故事情节福贵在儿子有庆死了之后,抱着他回来的路上想把有庆放在背上,可心里就发慌。生怕他突然醒来后不知道,生怕儿子会因为不知谁背着他而害怕,所以“不能不看着他”。因为怕妻子受不了打击,决定一个人悄悄把有庆给埋了。他用衣服把有庆包好放在坑里,用手把土盖上去,把小石子都捡出来,因为他怕石子硌疼有庆的身子。浓浓的父爱,通过作者充满温情的语言缓缓流淌出来。当福贵没瞒住细心的家珍,要福贵背她去看儿子的时候,作者这样写道:“走到了有庆坟前,家珍要我把她放下去,她扑在了有庆坟上,眼泪哗哗地流,两只手在坟上像是要摸有庆,可她一点力气都没有,只有几根指头稍稍动着。”将一位母亲的悲痛写得让读者读起来都能感觉到窒息,让故事情节刻画得深入人心,这不得不说这是作者余华语言驾驭能力的体现,揭示作品主题《活着》思考的是人类的终极哲学问题——“活着”与“死亡”。正如作者在其自序中指出:“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纵观整部小说,余华通过书龙源期刊网中主人翁福贵不止一次地说:人只要高兴,就不怕穷。就连他相继埋葬了所有的亲人后,还选择从屠夫手上买回了一头待杀的牛,作者正是通过这些人物的语言告诉我们:人总有一天会不活着,活着就必须真实,以平常心而平常地活着。参考文献:[1]余华.活着[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2]余华.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3]余华.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本文标题:余华小说《活着》的语言艺术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787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