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编制指南(试行)
—2—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生态环境部2019年9月—3—目录1总则.............................................................41.1目的.........................................................41.2适用范围.....................................................41.3编制原则.....................................................41.4编制依据.....................................................51.5术语定义.....................................................52《规划》编制过程..................................................62.1编制主体.....................................................62.2编制路线.....................................................62.3《规划》成果要求.............................................73《规划》文本......................................................83.1总则.........................................................83.2区域概况.....................................................93.3污染源分析...................................................93.4污水处理设施建设............................................103.5设施运行管理................................................123.6工程估算与资金筹措..........................................143.7效益分析....................................................153.8保障措施....................................................154《规划》附件.....................................................15—4—1总则1.1目的指导全国各地开展《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1.2适用范围适用于全国县级行政区域(包括国有农牧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其他行政区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可参考本指南编制。1.3编制原则(1)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以县域总体规划为先导,结合生态保护红线、村庄规划、水环境功能区划、给排水、改厕和黑臭水体治理等工作,充分考虑农村经济社会状况、生活污水产排规律、环境容量、村民意愿等因素,以污水减量化、分类就地处理、循环利用为导向,科学规划和安排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2)突出重点,梯次推进坚持短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相结合,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综合考虑现阶段城乡发展趋势、财政投入能力、农民接受程度等,合理确定污水治理任务目标。优先整治生态环境敏感、人口集聚、发展乡村旅游以及水质需改善控制单元范围内的村庄,通过试点示范不断探索,梯次推进,全面覆盖。(3)因地制宜,分类治理综合考虑村庄自然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污水产排状况、生态环境敏感程度、受纳水体环境容量等,科学确定本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式。靠近城镇、有条件的村庄,生活污水纳入城镇污水管网统一处理。人口集聚、利用空间不足、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可采取管网收集-集中处理-达标排放的治理方式。污水产生量较少、居住较为分散、地形地貌复杂的村庄,优先采用资源化利用的治理方式。(4)建管并重,长效运行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推动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元,实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管理。鼓励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建设和运行管理。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污水处理受益农户付费制度和多元化的运行保障机制,确保治理长效。—5—(5)经济实用,易于推广充分调查农村水环境质量、污水排放现状和治理需求,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污水产生规模和农民生产生活习惯,综合评判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选择技术成熟、经济实用、管理方便、运行稳定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手段和途径。(6)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引导农民以投工投劳等方式参与设施建设、运行和管理,鼓励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推动农村生活污水第三方治理。1.4编制依据本指南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指南。(1)GB3097海水水质标准(2)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3)GB4284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标准(4)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5)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6)GB5001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7)GB5001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8)GB50445村庄整治技术规范(9)GB/T18921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10)GB/T23486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园林绿化用泥质(11)GB/T51347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技术标准(12)HJ574农村生活污染控制技术规范(13)HJ2005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14)《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控制规范编制工作指南(试行)》(环办土壤函〔2019〕403号)(15)《县(市)域城乡污水统筹治理导则(试行)》(建村〔2014〕6号)1.5术语定义—6—下列术语适用于本指南。(1)农村生活污水农村居民生活活动所产生的污水,主要包括冲厕、洗涤、洗浴和厨房等排水,不包括工业废水。(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处理的建筑物、构筑物及设备。(3)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系统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和输送的管道及附属设施,如户内管路、入户支管、村级干管、检查井、沉砂井、消能井和泵站等。(4)尾水利用生活污水经处理达到相应的水质标准或要求后用于农田施肥或灌溉、渔业用水等行为。(5)集中处理通过较大范围的管网,对村庄或一定区域内产生的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并建设处理设施集中处理的方式。(6)分散处理对单户或多户农村居民产生的生活污水,采取就地就近利用或处理的方式。2《规划》编制过程2.1编制主体县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建立各部门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2.2编制路线《规划》编制技术路线见图1。—7—图1《规划》编制技术路线图2.3《规划》成果要求2.3.1《规划》文本内容主要包括:总则、区域概况、污染源分析、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管理、工程估算与资金筹措、效益分析和保障措施等。《规划》文本应对规划的意图、目标和有关内容提出规定性要求;文字表达应规范、准确。2.3.2《规划》说明书包括编制背景、现状和目标分析、主要内容和成果说明,与相关规划的衔接,根据相关意见的修改情况等,详见附件1。2.3.3《规划》附件包括附图和参考资料,详见附件2和附件3。(1)规划图件编制应结合规划区域最新的基础图件、资料,比例尺与区域面积相匹—8—配且比例合适,标注齐全、内容准确、界线清晰、重点突出。(2)参考资料应具有代表性,客观全面反映实际情况。现状调查和监测资料准确完整,相关规划批复文件齐全有效。3《规划》文本3.1总则3.1.1《规划》背景简述任务由来、编制过程、依据,明确规划的空间范围和时限。3.1.2编制依据县域总体规划、乡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城镇污水处理、城镇排水系统、乡村旅游、中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相关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区划、水功能区划、水环境功能区划、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当地水环境目标等,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划、标准规范等(相关文件需注明批准日期、文号)。3.1.3《规划》范围治理范围覆盖县域内的村庄和国有农牧场,并以建制村作为基本单元。优先治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河湖沿岸,人口较为集中,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水体发生黑臭以及水质需改善控制单元内的村庄。对灾害多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村庄,可结合移民搬迁规划治理。3.1.4《规划》期限分近期和远期规划。近期规划期限原则上为5年,远期规划与县域总体规划、乡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等规划尽量保持一致。3.1.5《规划》目标在全面梳理国家和地方资金支持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各类项目任务完成情况的基础上,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等部署要求,合理确定近期、远期规划目标。(1)《规划》目标应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做到可操作、可统计、可核实。近期目标以优先治理的村庄为主,远期目标延伸至县域内所有需要治理的村庄。(2)《规划》指标可包括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村庄数及覆盖率、农户数及覆盖率、污水处理设施排放达标率、污水资源化利用率等。地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补充,—9—不限于以上指标。3.2区域概况3.2.1自然气候条件概述地形地貌地质特征、水系分布、水文水资源状况、气象气候、植被覆盖情况和土壤特征等。3.2.2社会经济状况概述行政区划、农村人口分布与密度、产业类型、经济指标和土地利用特征,农家乐和民宿发展状况等。3.2.3生态环境保护状况概述县域内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生态环境敏感区分布和保护情况,水环境质量状况等。3.3污染源分析3.3.1用水及排水体制(1)用水情况调查和说明农村生活用水方式、用水结构。(2)排水情况调查和说明目前农村排水体制和生活污水收集系统,包括雨污分流情况、农村生活污水管网建设情况和实际收水情况、接入城市管网情况、污水排入地表水体和资源化利用情况等。(3)农户改厕普及情况调查和说明已完成改厕的村庄、农户和人口数量,厕所类型、粪污无害化处理和去向,相关规划目标等。(4)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现状调查和说明已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村庄、农户和人口数量,主要治理方式,已建污水处理设施数量、规模,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运行维护情况,排放标准、出水去向和达标情况等。3.3.2污染负荷量预测(1)根据当地农村居民用水状况、改厕进展、人口规模、生活习惯、经济条件等因素,对纳入规划近期和远期治理范围的村庄,调查测算农村居民用水指标及污水排放系—10—数。(2)根据村庄生活用水量、污水排放量和主要污染物浓度等实地调查结果,确定农村人均生活污水排放量和污水水质状况,估算污水治理规模和主要污染物负荷量。原则上应根据实际监测值进行校核分析;无实际监测值的,可参考《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技术标准》(GB/T51347)和地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规范、污染源普查等相关数据。3.4污水处理设施建设3.4.1治理方式选择采取适合本地区的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和处理工艺,提高污水资源化利用水平,降低末端治理成本。(1)根据村庄地理区位、生态环境敏感程度、污水产排现状、经济发展水平等,科学确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式。(2)具备条件的城镇,可将周边村庄居民生活
本文标题: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编制指南(试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791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