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宏观经济学重要资料(珍藏版)
一.名词解释1.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的比率。2.名义GDP和实际GDP: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是用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3.CPI:即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4.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5.政府支出乘数: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6.流动性偏好陷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7.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十五章)一般定义是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十六章)8.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十五章)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十六章)9.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10.基础货币:存款扩张的基础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11.货币创造乘数: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变动的比率。一笔存款通过银行系统而对货币供给量所产生的倍数作用。12.凯恩斯消费函数: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得多。13.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14.预期菲利普斯曲线:在原有的菲利普斯曲线上再加上人们的预期通货膨胀率。15.法定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当占的比率是由政府(具体由中央银行)规定的。16.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17.结构性失业: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18.摩擦失业: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二、简答题和论述题1.核算GDP的三种方法包括的内容及区别答: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有三种方法: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生产法,又称为部门法,是通过加总各生产部门的增加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又称为最终产品法,是从产品的最终使用者出发,将一定时期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一般表示为:GDP=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净出口。收入法,又称为要素支付法,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将生产要素提供者所得到的收入加总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一般表示为: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企业间接税+资本折旧等,也可表示为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支出+储蓄+政府税收。2.简述GDP、NDP、NI、PI、DPI含义及这五个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答:1)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2)N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财富存量新增加的部分,即新增价值。NDP=GDP-D3)NI是一国生产要素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从生产中应该得到的报酬,即NI=NDP―企业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给企业的补贴4)PI指一年内一国个人所得实际收入的总和,即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或PI=NI―公司利润+政府个人转移支付+红利5)DPI是指—个人收入扣除个人缴纳税,即DPI=PI-个人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遗产税)3.在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中,收入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利息率的变动对此有什么作用?答:在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中,收入水平是由总需求决定的,当不考虑政府部门和对外部门时,总需求由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组成,由于投资需求被假定为是外生决定的,因此,利息率的变动对总需求没有影响;而消费需求与利息率也无关,因而利息率的变动对国民收入没有影响。4.凯恩斯消费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如何理解。与古典学派观点的区别?答:凯恩斯消费理论认为消费支出取决于收入的绝对水平,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其消费函数有以下三个特性:(1)消费是现期收入的函数,随收入增减而增减;(2)边际消费倾向大于零但小于1,即0△c/△y1;(3)MPCAPC,即平均消费倾向(APC)随收入联增加而递减。凯恩斯消费理论与古典学派理论的区别:凯恩斯消费理论认为消费与收入有关,是收入的函数,即c=c(y),而古典学派的理论认为,利率上升会增加储蓄,抑制消费,因而消费与储蓄都和利率有关。5.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答:平均消费倾向为cAPCy,即考察一定收入水平上消费所占比例;边际消费倾向为cMPCy,即考察消费支出变动量与收入变动量之间的关系。MPC总是大于0小于1,因为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增加收入后,既不会完全不增加消费,也不会把增加的收入全部用于消费,通常一部分用于增加消费,另一部分用于储蓄。而APC不同,人们收入很低甚至是0时也要有必须的消费,甚至借款消费,这时,平均消费倾向显然会太于1。6.简述IS-LM模型,并用其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实施后的效果。答:IS--LM模型是说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决定的模型。IS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是商品市场的均衡即i=s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的组合点的运动轨迹。产品市场均衡的IS线方程为r1d-1ey。由于利率上升通过减少投资支出降低总需求,所以IS曲线是向下倾斜的。LM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是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时,均衡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组合点的连线。货币市场均衡LM曲线方程为kmkhry。由于货币实际需求随收入上升而增加,随利率上升而减少,当货币供给量给定时,LM曲线是向上倾斜的。两条曲线的交点即为均衡点。IS-LM模型是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的理论基础,用此模型可以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7.人们对货币需求的动机有哪些?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的类型?答:(1)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为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而持有的货币。交易动机引起了货币的交易需求。影响货币交易需求的因素有:收入、商业习惯等,但凯恩斯认为货币交易需求主要取决于收入,收入越高,则交易数量越大。交易数量越大,所交换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越高,从而为应付日常开支所需的货币量越大。(2)谨慎动机或称预防性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货币。它产生于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从全社会来看,这一货币需求量大体与收入成正比,是收入的函数。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量统一用公式11()LLyky表示。其中,k=(交易货币需求量+预防货币需求量)/实际国民收入y。(3)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这一动机产生的货币需求量叫投机货币需求量,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它取决于利率,与利率成反比,用22()LLr表示。综上,货币需求函数12()()LLyLr,即,货币需求是收入与利率的函数。这一货币需求函数的缺陷是仅仅认为收入与利率的函数,实际上货币需求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预期、货币流通速度等等。8.如果经济中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不在IS和LM的交点上,市场能否使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这种非均衡走向均衡?答:只要生产能随产品市场供求而变动,利率能随货币市场供求而变动,则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中的非均衡状态便可以通过调整逐步走向均衡。例如,若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在IS曲线和LM曲线上方,这一方面表示这时储蓄大于投资,另一方面表示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在这种非均衡情况出现时,只要市场机制能充分起作用,则储蓄大于投资(即产品市场上供过于求)会导致生产收缩,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会导致利率下降,经过多次调整,一定会使收入和利率趋向两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地步。在古典区域,利率r已经上升到一定高度,人们手持的货币均为交易所需,货币的投机需求量将为0,LM的斜率趋向无穷大,呈现为直线状态。在凯恩斯区域,由于利率r已经很低而债券价格很高,人们觉得用货币购买债券风险极大,人们宁可手中持有货币,此时货币投机需求无限大;即出现所谓流动性陷阱,LM呈现水平线状态。介于上述两个区域中间的则为中间区域。9.LM曲线三个区域的经济涵义及其对应的经济状况。答:LM曲线上斜率的三个区域分别指LM曲线从左到右所经历的水平线、向右上倾斜线和垂直线三个阶段。LM曲线这三个区域分别被称为凯恩斯区域、中间区域和古典区域。凯恩斯区域对应于经济萧条时期,经济在远低于充分就业的水平运行。古典区域对应于经济繁荣时期,经济在充分就业的水平运行。中间区域介于二者之间。在古典区域,利率r已经上升到一定高度,人们手持的货币均为交易所需,货币的投机需求量将为0,LM的斜率趋向无穷大,呈现为直线状态。在凯恩斯区域,由于利率r已经很低而债券价格很高,人们觉得用货币购买债券风险极大,人们宁可手中持有货币,此时货币投机需求无限大;即出现所谓流动性陷阱,LM呈现水平线状态。介于上述两个区域中间的则为中间区域。10.什么是自动稳定器?其包括的内容。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现代财政制度所具有的一种无需变动政府政策而有助于减轻国民收入波动的内在功能,能够在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11.怎样运用货币政策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并阐述中央银行作用。答:中央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国家的银行和银行的银行,代表政府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和银行体系,是货币政策的实施者。其主要政策工具有:(1)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者卖出政府债券,从而改变货币供给量的一种政策工具。例如:萧条时期买进,一方面企业和家庭得到货币,存入商业银行后作为存款可以通过货币创造乘数增加货币供给量,从而使得利率降低;另一方面,央行买进政府债券,还会导致债券价格的上升,使利率降低。利率的下降刺激投资,从而引致收入和就业的增加。(2)再贴现率。指中央银行调整它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例如:经济衰退时期,央行可以降低再贴现率,鼓励商业银行扩大贷款刺激投资需求。(3)法定准备金率。是法律规定的商业银行准备金对存款的比例。经济衰退时降低法定准备率可以扩大货币乘数,创造更多的货币供给量,从而达到降低利率,刺激总需求增加收入的作用。但出于稳定考虑,央行一般不轻易改变法定准备金率。(4)其他,如道义劝告等。12.为什么商业银行具有货币创造的机制?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与法定准备金制度、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以及银行的贷款转化为客户的活期存款等制度相关。因为活期存款就是货币,所以客户在得到商业银行的贷款以后,一般并不取出现金,而是把所得到的贷款作为活期存款存入同自己有业务往来的商业银行,以便随时开支票使用。所以,银行贷款的增加又意味着活期存款的增加,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这样,商业银行的存款与贷款活动就会创造货币,在中央银行货币发行量并未增加的情况下,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而商业银行所创造货币的多少,取决于法定准备率。13.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这三者对总需求的影响方式有何区别?答:总需求由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四部分组成。税收并不直接影响总需求,它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影响消费支出,再影响总需求。税收的变化与总需求的变化是反方向的。当税收增加(税率上升或税收基数增加)时,导致人们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消费减少,总需求也减少。总需求的减少量数倍于税收的增加量,反之亦然。这个倍数就是税收乘数。政府购买支出直接影响总需求,两者的变化是同方向的。总需求的变化量也数倍于政府购买的变化量,这个倍数就
本文标题:宏观经济学重要资料(珍藏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794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