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4.1--景观环境与行为特征
4人性化环境景观设计4.1景观环境与行为特征•景观设计与人们生活密切关联。它的最终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与心理需求,创造更为美好的生活环境。•设计人性化景观环境的前提条件:空间分布、使用方式及其影响因素如心理特征、环境特征等。•景观设计师应更多的考虑大众的行为需求,创造一个充满人性的生活、娱乐、休憩的户外场所。•人性化景观环境设计包括对人的生理及心理两个层面的关怀,不仅仅是满足人的使用,更重要的是从人的尺度、情感、行为出发,充分考虑日照、遮阳、通风等环境因素,尽可能地满足使用群体的需求,使人们都可以享受丰富多彩的户外休闲活动乐趣。•对于外部空间环境而言,人的行为与空间环境密切联系、相互制约,人们一切的外部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空间环境中展开的,因而会受到环境诸多因素(光照、颜色、气味与声音)的影响。•一定的空间形态会诱发特定的环境行为,人的诸多心理等特征(如人的领域感、依托感、趋光心理、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也会影响行为的发生。•人性化的景观环境设计必须从人的体验出发,以服务多数大众为目的,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景观环境设计。4.1景观环境与行为特征•景观空间的存在形式分为面域空间与线性空间两类。不同形态的空间有“动态”(可穿越和流动性心理感受:线性空间)与“静态”(逗留、活动与交往的心理感受:广场、绿地、院落等,具有向心性与围合性)之分。•美国学者奥斯卡·纽曼把居住环境区分为公共性空间、半公共性空间、私密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对于属于公共空间的景观环境而言,可以划分为公众行为空间与个体行为空间两大类。•(1)公众行为空间公众行为空间是给群体市民使用的场所(街头绿地、公园、广场、花园),行为类型包括(群体健身、舞蹈、集会、表演),其特征为空间开阔、彼此通视、场地平坦、有微坡、有围合感,场地具有集散效应,中心往往存在一个核心空间可以开展各类活动,围绕核心空间常常散步,小型的此空间供人们休憩、驻足观看。•公众行为空间设计的关键在于有效地提高场地利用率,并满足多种活动需求,空间设计应着重研究空间尺度、围合感、有效的功能组织、适宜的环境设施等。•理想的公众行为空间会成为市民进行户外活动和交往的主要场所,人性化的景观设计应努力为市民创造适宜人们活动休憩的户外公众行为空间。•(2)个体行为空间•个体行为空间是供个体活动所使用的空间环境,包括聊天、运动、休憩等活动类型,此类空间特征为尺度较小围合领域感较强。•个体行为空间设计的关键在于充分考虑到个体行为对于空间的需求(如宜人的气候、温度、芳香的花草灌木、细腻的铺装材质、人性化的景观设施等)。4.1.1行为与环境•景观环境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创造人性化的空间环境,满足不同人群的行为需求。良好的公共空间促进人们的交往,丰富人们的户外生活,并且特定的空间形式场所也会吸引特定的活动人群,诱发特定的行为与活动。•景观设计的基础:理解人类自身,了解并把握人们在景观环境中的行为与心理特征。•景观环境设计应注重人在环境中活动的环境心理和行为特征研究,营造出不同特色、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景观空间,以满足不同年龄阶层、职业的市民的多样化需求。•座椅材料的选择应尽量选择导热系数低的材料如木材、塑料,而不是导热系数很高的金属或者石材。•景观环境设计要尽可能满足人在景观环境中的行为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交往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1)领域性与人际活动距离•人在景观环境中的活动总是力求不被他人干扰或妨碍,表现出一定的领域性特征。•人与人之间因人际关系不同表现出不同的人际距离与身体朝向•个人在空间中占据的领域大小根据不同的接触对象和不同的场合,在距离上各有差异。•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霍尔将人际距离分为:亲密距离(0~45cm)、个人距离(45~120cm)、社交距离(120~360cm)和公共距离(360cm以上)。•个人空间随场所的不同及个体状况如年龄与性别、文化与种族、社会地位与个性等的不同而变化。个人空间不仅与民族、宗教有关,而且与年龄大小也密切相关。•景观环境中的人群分布特征主要分为聚集与散布两大类,偶尔也可以见到规则分布的人群。•领域的划分不需要明显的隔断或边界,一个遮挡风雨的顶棚、地面铺装材质的区别、几片围合的墙体都能帮助人在心理上形成领域感,分开各类不同的人群。空间领域感•2)个体性与尽端倾向•个体性是指在景观环境中,行为个体常常要维持一定的个体空间,以避免他人的干扰。在景观环境中,陌生的人与人、组团与组团之间会自发的保持距离,以保证个人和团体的个体性和领域性。•在尺度相对较大的公共空间中,人们更喜欢选择在半公共、半个人的空间范围中停留和交流。某广场坐凳分布图•3)依托的安全感•景观环境中的人们,从心理感受来说,并不是希望场地越开阔、越宽广越好,人们通常在空间中更愿意有所“依托”。人们趋向于坐在场地边缘的座椅上,依靠大树、灌木或景墙,而场地中心则由于缺乏心理安全感常常无人问津。•景观环境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人们对于依托安全感的心理需求,尽量多的创造多样化的空间边界,特别是在设置休憩、驻留等静态活动区域时,与空间边界相结合,创造宜人的空间环境。•4)人聚效应、趋光效应与坡地效应•“人看人”是人的天性,人们闲暇时间中的一部分是在“人看人”。这是一种无约束的广泛交流,交流的对象没有任何限制,可以是熟人,也可以是陌生人。•在人性化景观空间的设计中,应恰当地创造这种人看人的环境,也就是设计恰当的“舞台”和“观众席”。人聚效应与人看人的心理特征是景观环境中的一大特色。•“趋光心理”,即环境中的人们趋向于选择光线充足的场地作为休憩场所。光照能使人感到心情愉悦、充满安全感,更利于人们之间的交往与活动的开展。•空间中的人群密度直接影响到人的心理与行为,密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人的消极情绪增加、满意度下降:空间中人数过低时,人们会感到空旷、孤独,甚至感到不安、恐惧;空间中人数过多时,人们会感到拥挤、堵塞,甚至会感到烦躁、混乱。•在景观环境中,缓坡与台阶往往是最聚人气的地方,如果有良好的风景朝向,则会成为人们休憩停留的最好去处。•德国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草坡•巴黎歌剧院门前的台阶•5)空间形态对人的影响•景观环境的一切要素都在影响着人们的心理与行为,通过人们的行为外显出来。因此,研究人性化的景观环境设计,需要对空间形态与环境中的各种因素进行研究,包括空间密度、光照、颜色等等。•空间形态特征常会使置身于其中的人们产生特定的心理感受。•6)色彩、气味、声音与行为•颜色与行为心理密切相关,色彩能够直接影响人们的情感。最理想的色彩莫过于大自然环境中的红橙黄绿色的变化,它们是大脑皮层最适宜的刺激物,能使疲劳的大脑得到调整,并使紧张的神经得到缓解。•在景观环境中,色彩的种种特性能够使景观更好地向周围的人群传达信息,引起人的心理反应与各种行为。•景观环境中气味与声音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人的心理与行为。•景观环境设计中,应当充分发挥花木芬芳对于环境中游人的作用。例如在游人大量停留休憩的空间内,可以适当栽植一些可赏可闻的花木,延长人们停留观赏的时间。•景观环境中不同区域由于不同的行为与使用人群,对于声环境的要求也截然不同:•(1)户外休憩区:以静态活动为主,声音特征要求为宁静、自然、放松。对应的声环境应以自然声音为主,人工声音为辅,例如虫鸣鸟叫、树叶沙沙声、清风流水声。•(2)健身运动区:以动态活动为主,老年人与儿童是这个区域的主要使用者。声音特征要求为热闹、开放、充满活力的,声环境设计注重人工音的营造,运用广播、录音等。•(3)交通嘈杂区:增加绿化栽植密度予以隔离,减少人工停留的区域与设施,适当增加水流、喷泉声等自然声音予以隔离,避免增加过多人工声。4.1.2景观环境中的行为方式•对不同年龄、性别、文化层次、爱好等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从而得出人在景观环境中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特点。•老年人群:活动规律一般为早晨和傍晚跑步、散步、打拳、跳舞等,反映出群体性特点;•青年人群:活动规律一般在休息天或晚上,呈现出独立性和休闲性等特点;•少年儿童:活动一般在星期天或放学后,呈现出流动性、活泼性、趣味性等特点。•1)老年人群•老年人对户外空间的利用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老龄社会里,老年人成了景观环境中的主要使用群体,户外环境中的老年人活动区使用率是最高的。因此,对老年人群的行为研究是不可忽视的。•作为景观环境主要使用者的老年人群,其活动特点是能够独自开展活动,活动类型不受限制,可以分为动态活动与静态活动两类,都需要较为宽敞的活动场地以适宜的气候条件。•户外景观环境中需要为老人提供足够坚固耐用的健身器材以及公共桌椅。•总之,老年人景观环境设计要充分考虑其安全性、交往性、个体空间领域性以及便捷性,根据老年人独有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进行规划设计,多为老年人创造舒适、优美、耐用的户外休闲空间。•2)中青年人群•中青年人群是景观环境的重要使用者,他们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对环境设施、个体性空间、适宜的气候、温度条件更为关注。•3)少年儿童群体•少年儿童对于环境的反应比成人更加直接与活跃,越是人多嘈杂的环境儿童越发兴奋,越愿意表现自己。适当将儿童活动场地与其他人群混杂,有利于激发其活动欲望,集聚场地人气。•影响儿童行为的因素:•(1)场地的选择;•(2)多样的游憩设施;•(3)安全性的把握;•(4)环境的细节设计(考虑成人的休憩设施);
本文标题:4.1--景观环境与行为特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795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