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电子商务 > 全国优秀城市规划获奖作品集2009-2010【下】(112页)
P396黑龙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单位: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人员:刘先本陈瑞林罗晖钱洋王荔晓王亚飞黄鹤罗朝宽杨丽周玥编制时间:2007.1-2007.8获奖等级:三等奖一、规划背景黑龙滩风景名胜区于198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在眉山市融人大成都经济圈的背景下,为适应黑龙滩省级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展示、利用和管理要求,促进黑龙滩镇域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之成为川西重要的水源保护地,以及四川省内著名的水上休闲和度假胜地,对黑龙滩风景名胜区进行总体规划修订编制。二、规划思路将风景区定位于大成都经济圈的生态花园,贯彻“景区镇区空间分离,功能设施统筹规划”的理念,通过科学规划,统筹风景区和镇域其他功能区,突出各自功能和特色,协调风景区保护和镇域开发的矛盾,实现和谐发展的目标。遵循“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科学规划,景区、镇区统筹发展;适当超前,丰富风景区旅游项目;以人为本,配套基础设施。区位关系图景源评价图总体规划图三、规划内容(一)规划结构规划结构为“二环三区”。(1)两环:指规划的风景区交通大环线和小环线,大环线由环湖东路、环湖西路构成,连接整个风景区各景区及区外的旅游服误区、旅游村;小环线由环湖西路和双燕子车游道构成,连接风景区西北部的双燕子景区,以及区外的光明、四新村新型社区,北部、西部旅游服务区及现代高新农业园区。(2)三区:指风景区内三种不同保护强度的功能区,分为以水源保护为功能的水源保护区,以水上运动、休闲观光和文化体验为功能的风景游赏区,以生态环境保护和植被恢复为功能的景观协调区。典型景观规划图风景游赏及游务设施规划图交通组织规划图(二)景区布局一级:白果坝景区;二级:青龙嘴景区;三级:双燕子景区和荫溪沟景区。(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风景区范围风景区面积:106km2,核心景区面积:2.环境容量日容量:1.4万人次/日;年容量:420万人次/年。3.发展规模(1)年游人规模游人规模近期(2010年):45万人次/年;游人规模远期(2020年):120万人次/年。(2)床位规模近期3000床,远期10000床。(3)人口规模服务人口规模:近期为750人,远期为2500人。居民人口规模:现状(2006年)为16057人;近期(2010年)为15885人;远期(2020年)为11373人。4.居民容量控制到规划期末,风景区内居民人口总数为11373人,居住人口密度为107人/km2。四、规划创新与特色(一)创新创新风景区规划的模式:本次规划创造性地在风景区总体规划中引入“城乡统筹”的规划理念和方法,改变了传统的风景区规划模式,将风景区及其周边一定地域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明确“景区内游娱、景区外度假”的总体分工,统筹协调风景区区内和区外不同区块之间的职能、旅游设施、基础设施、居民调控等方面,改变传统湖泊型风景区单纯以水上观光为主的发展方式,在风景区内引入水上运动、休闲项目,在风景区外围适度发展度假、居住、农家休闲,引导原住居民积极参与风景区保护和开发,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二)特色(1)强化对水体和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将风景区的利用行为严格控制在水体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突出水上运动和水上休闲,结合世界水上体育运动的发展,布置景区新的旅游项目,增加游人的参与性,以吸引和留住游客,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对全镇域进行合理分区,使全镇域内风景保护与旅游发展各得其所,风景区以生态保护和观光游览为主导职能,风景区外配套旅游度假、居民居住和农业产业,并对配套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出较高标准,并严格实施,以此来统筹景区和镇区,协调发展。五、规划实施依据总规,编制完成了《黑龙滩镇城乡统筹规划》,本规划成为了《黑龙滩镇城乡统筹规划》的规划依据。同时,仁寿县国土局依据本规划调整了《仁寿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本规划,完成黑龙滩镇新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污水处理厂的选址。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成立于1956年,是国内成立最早的省级规划设计单位,是个拥有55年光荣历史的西部规划强院,是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直管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以城乡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科研和咨询服务的专业机构,是从事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建筑市政设计的综合性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是国内第一批甲级规划设计单位,具有城市规划设计甲级、城市发展、建设、工程咨询、环境影响评价甲级、建筑与市政设计乙级资质。是四川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四川省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中心的挂牌单位,又是中国工程咨询协会成员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协会规划设计分会常务理事单位。多次获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四川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先进单位”称号,是四川省的“先进科研单位”。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始终坚持走“技术领先、质量领先、服务领先”的路子,长期真诚服务于社会;不断创新和改革,大力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手段。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现有职工240余人,拥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79人,其中教授级高工1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和省优突出贡献青年专家共计8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人。设于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四川省编制研究中心主要承担城乡规划建设课题研究和为上级政府服务的职能。城市规划是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主导业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也是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强项,规划理论和实践在全国具有广泛的影响,多年来共承担省内外各类规划设计数干项,荣获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优秀工程奖数十项;省、部优秀规划奖、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60余项;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主编的《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于2000年正式颁布执行,并于2003年1月获建设部城市规划类工程定额“优秀标准”奖;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参与编制了《村庄与集镇排水工程技术规程》、《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风景区规划规范》及《村镇规划标准》等国家标准和规范的编制。还承接了《四川省中小城镇规划编制办法》、《四川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等地方性技术标准的编制。项目编制过程黑龙滩风景名胜区于198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2007年1月,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黑龙滩风景区管委会面向全国进行风景区总体规划招标,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标取得规划编制权。整个总体规划历时12个月:规划组于2007年1月15日开始工作,2007年3月9日向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黑龙滩风景名胜区管委汇报了规划纲要;2007年4月29目,向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黑龙滩风景区管委汇报了规划初步方案,并按照市规划和建设局的规划纪要,修改完成了规划咨询方案;7月10日,由眉山市政府邀请省内有关专家学者召开了方案咨询会,按照专家意见和建议,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方案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和深化,经院总工办两次审查,形成评审方案,于7月30日通过四川省建设厅组织的评审,8月30日提交了规划正式成果,经眉山市人大审议,四川省人民政府于2007年12月正式批准实施。编制人员概况刘先杰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硕士学位,现为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教授级高工、注册规划师,在本项目中任项目负责人。长期从事城市规划和风景名胜区规划与设计工作。陈瑞林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经济师,在本项目中任项目策划人,长期从事城市和风景区管理工作。罗晖毕业于武汉城市建设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现为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风景师、高级规划师、注册规划师,在本项目中任工程负责人、总设计师。长期从事风景名胜区规划与园林设计工作。钱洋毕业于四川工学院工民建专业,现为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任工程师、高级规划师,在本项目中规划工种负责人。长期从事城市规划和风景名胜区规划与设计工作。王荔晓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给排水专业,在本项目中管线专业负责人。王亚飞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在本项目中园林工种负责人。黄鹤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助理工程师,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园林专业,在本项目中任参加人。罗朝宽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助理工程师,毕业于西昌学院园林专业,在本项目中任参加人。杨丽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助理工程师,毕业于西南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在本项目中任参加人。周玥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助理工程师,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专业,在本项目中任参加入。P416武汉市城市设计技术标准研究报告编制单位:武汉市城市规划咨询服务中心编制人员:刘奇志杨维祥卢斌陈伟熊向宁亢德芝柳应飞祝莹张剑龙彭阳赵杨李皓晟郑金刘李琨杨俊编制时间:2008.3-2008.12获奖等级:三等奖一、研究背景随着武汉市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土地日趋紧张,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高层建筑以其巨大的体量和绝对的高度影响着城市空间形态和天际轮廓线,为有序引导和控制武汉市高层建筑布局、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塑造城市特色,武汉市规划局委托武汉市城市规划咨询中心在已编制完成的《武汉市高层建筑分布》以及东南大学编制的《武汉市立体空间形态概念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提出武汉市建筑高度分区、分级以及相关控制要求,编制《武汉市主城区建筑高度分区规划》及相关导则,为城市规划管理和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二、研究思路规划研究运用空间句法分析手段,对城市未来空间聚集度进行预测,研究城市立体空间形态客观上向何处发展,而后通过因子修正方法预测结果进行修正,得出武汉市空间聚集趋势结论;从生态因素和文化因素角度,在城市立体空间形态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发展目标,提出结构的优化调整;在顺应客观发展规律,满足结构优化的目标基础上,打造有特色城市空间。高层建筑规划布局结构图三、研究要点(一)主城区建筑高度分区规划1.武汉市高层建筑规划布局结构结合“两轴、两环、六楔”的生态框架,确定生态廊道和低密度控制带,原则上限制高层建筑的建设。宏观层面划分“自然景观特色区”、“历史文化特色区”、“城市功能特色区”。中观层面控制重要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及标志点等。2.城市空间景观结构结合现行的城市总体景观控制要求,确定点、线、面的城市特色及景观控制分级,包括重要的景观风貌区、景观带及景观点。城市空间景观结构图划定自然山水展现区、历史文化展现区、现代风貌展现区三种类型重要的景观风貌区。划定标志景观带、现代风貌高层景观带、视觉廊道、生态廊道、景观敏感带四种类型重要的景观带;划定城市景观标志点、观景点两种类型重要景观点,分别制定了控制引导策略。(二)空间特色分区通过对特色分区的特色要素评价,确定空间特色分区共53个,其中一级5个,二级15个,三级33个。一级、二级空间特色分区主要集中在两江四岸、东西山系、东湖区域和重要的市级副中心区域。三级空间特色分区为特色要素分布相对较少的区域。(三)特色意图区由现代特色资源、自然山水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重要城市景观路所形成的“特色意图区”。特色意图区共34片,一级特色意图区共23片,二级特色意图区共11片,特色意图区中汉口9片,汉阳10片,武昌15片。(四)城市设计实施策略1.树立城市设计的技术优先地位(1)城市重点地段应强调局部城市设计对控规细则编制的前期研究和指导。(2)加强对微观层面城市设计咨询的研究。由于在市场因素多变的情况下,建设项目的实施随时都可能发生相应的变化,因项目而产生的微观层次城市设计方案咨询具有更强的灵活性、针对性和指导性。2.城市设计融入规划管理方式结合武汉市的城市规划管理体系,局部城市设计作为规划管理的重要依据之一,针对城市不同地区和具体项目的情况,以多元化的模式转化为具体的规划设计要求。(五)武汉市主f道城市设计空间结构控制:根据沿线自然资源特点和人文资源状况、沿线地段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的要求,合理确定道路景观结构和沿线各景观片区的空间特色、风貌区段和景观节点;街道沿线景观节
本文标题:全国优秀城市规划获奖作品集2009-2010【下】(112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819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