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答案1
1高一语文必修(二)yw_2012_02_10《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编写人:黎文审核人:王完凤编写时间: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能力目标: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2.情感目标:认识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鉴意义。3.知识目标:掌握极、观、求、其“道”、“所以”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并通过创作实践来体验。学法指导:诵读、感悟、理解、背诵。【知识链接】1.文体介绍游记,古代散文一种,它是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2.走进作者: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政治上主张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文学上也是革新派,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其作品今存《临川先生文集》。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3、西岳华(读huà)山,在山西,跟文中提到的坐落于安徽的华(huá)山不同。4、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加粗字正音:褒bāo禅山华huá山庐冢(zhǒng)有穴(xué)窈(yǎo)然怠(dài)咎(jiù)好(hào)游仆(pū)碑无物以相(xiàng)之何可胜(shēng)道也哉长乐王回深父(fǔ)2,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及意义:①始舍于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2④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作名词,到达的人。⑤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作动词,照明.⑥其进欲难,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⑦常在于险远。形容词作名词,.险阻僻远的地方。但有的也可以看作省略(如可以认为“其至”“险远”后面分别省略“之人”“之地”),这三个词在理解上没有什么困难,只要学生理解就行了,不一定要讲它们是形容词用作名词。⑧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动,弄错,使…错。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作动词(也有人认为这是“名”在文言中的通常用法,不是名词用作动词。),识其本名,说出名称。⑨名之曰褒禅(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⑩而莫能名者(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3、找出句中古今异义词并解释①,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4、指出下列句子属何文言特殊句式①、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这就是……的缘故。)②.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③、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省略句,随(之)以怠)④.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又以(之)悲夫古书)二、整体感知1、全文五段,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段),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第二层(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写游山的心得。这是文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第二层(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第三部分(第五段),是记游的结尾。2、文中第三段的议论是针对哪部分内容阐发的?(第2节)3、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时结束。)三、探究:文中作者将自己的所得进行了阐述,从哪些方面来阐述?尽吾志是什么意思?讨论归纳:从四方面阐述:⑴突出"志"的重要性: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嘏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⑵说明"力"的重要性: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⑶说明"物"的重要性;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3也⑷强调"尽吾志"的重要性: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在己为有悔--物、力都足以至而未至,只有"悔";只有"尽吾志也,可以无悔也"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四、品味:第4自然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五、鉴赏: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色?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人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六、合作交流:本文得出了怎样的两个观点,你觉得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明确]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古人之观于天地…以4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即可看出上述两个观点的联系)七、课堂检测:整理“其”和“观”的意义和用法其:1、其下平旷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3、则或咎其欲出者4、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5、择其一二扣之6、其皆出于此乎7、其孰能讥之乎8、尔其无忘乃父之志9、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1代词山2代他们3代那个4代自己5代其中的6句首副词表揣测大概7副词,难道8副词一定9假设连词,如果观:1、古之人观于天地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3、此岳阳楼之大观也4、大王见臣列观5、坐井观天1、观察2、景象3、景象4、一般的台观即章台5、观看附教师指点与答疑:一词多义:1.“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③士兵。“疲敝之卒”2“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3.“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4,“得”:①能够。“不得极夫游之乐”。②心得、收获。“往往有得”。5.“夷”:①平坦。“夷以近”。②铲平、削平。“今操蔓夷大难”(《赤壁之战》)。③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南抚夷越”。(《隆中对》)6.“相”:①帮助、辅佐,读xiàng。“无物以相之”。②宰相、丞相,读xiàng。“操虽托名汉相”(《赤壁之战》)古今异义:“非常”“不寻常”、“非同一般”,是两个词。“非常之观”。不同于现代汉语表程度的副词。虚词:“以”:作介词用:①因、由于。“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用来、拿。“无物以相之”。作连词用,相当于“而”:①表并列。“险以远”。②表承接。“由山以上”。答疑:①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古文无“花”字,“花”小篆中作,像花之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华”分开。)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在现代语中应是两句话:因为它在华山南边,(所以)这样称呼它。“名之”是下半句,表示结果。
本文标题: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答案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830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