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评估自评报告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评估自评报告二○一四年七月1淮海工学院本科专业评估自评报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和《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教高[2013]10号)文件精神,发挥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功能,以专业建设为抓手,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专业体系,加大专业内涵建设力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决定开展本科专业评估工作。现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自评情况进行汇报。1规划与实施根据《淮海工学院关于开展本科专业评估工作的通知》,结合专业建设三年规划(2013-2015)、省重点专业类的建设工作,对十二五以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规划与实施情况汇报如下。1.1专业定位与发展淮海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类的前身为应用电子技术本科专业,始建于1985年。1998年根据国家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01年,本专业被列入淮海工学院“十五”规划重点建设专业,2004年被评定为淮海工学院品牌专业,2008年入选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通过验收成为江苏省特色专业。2012年8月,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核心的淮海工学院电子信息省重点专业类建设立项。2008年以来,我们积极主动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的工作,本着“按专业招生、按学科培养、按方向训练”的原则,推动学分制建设与发展,在30年的办学实践中,本专业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教学基础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不断提高。一、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客观规律,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尊重和落实教育选择权,推进教育公平。以推进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为契机,按照“因材施教,错位发展”办学指导思想,锁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拓展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依据社会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定位,以社会经济建设为服务面向,立足连云港,服务江苏,影响全国。苏南电子工业发达,苏北特别是连云港,电子工业落后,没有电子工业大型企业,生产设备和技术不先进,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苏北电子工业的振兴需要大批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2二、专业建设思想1、探索构建一套完善的电子信息专业培养体系和运行机制。发挥核心专业作用,以强带弱,加强内涵建设,围绕社会需求突出专业能力培养,以“教学训”三结合为手段的特色鲜明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建设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精品共享课程资源。坚持课程、教材、师资、实践教学、教学管理与研究工作的一体化体系建设,积极优化课程体系,重视高水平教材建设工作,强化质量工程,力争取得国家与省级精品课程、精品教材;3、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构建一批开放共享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与企业联合共建集实验、实训、应用研发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训基地,密切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等领域的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4、探索建立一套完善的中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培养培训常态化、制度化机制,积极为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搭建平台、创设条件,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引进、培养措施并举,建设一支专业理论功底扎实、有较强实践教学能力和应用技术开发能力的高素质教学团队;5、健全一套常态化的教育教学质量监督保障制度,继续推进以教学建设带动质量提升,建设实现社会需求认可的“学科、专业、方向、技能”一体化的专业教学体系,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三、改革规划和主要举措(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构建1个特色鲜明的专业培养体系。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为主线、以专业能力训练为中心、以“教、学、训”三结合为手段,依据社会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定位。2、完善1个按“大电类”培养的电子信息专业培养计划。切实做到大类培养、突出专业方向。3、健全1套符合学分制培养体制要求的专业培养制度。推进学分制改革,采用分级制教学手段,加大专业选修课程的比例。4、完善1套“课程、教材、师资、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建设体系。在专业建设工作中,突出能力培养。(二)教学团队建设1、建设1~2个电子信息专业核心课程教师群(组),形成热爱本科教学、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优秀教学团队。2、建设1套高效的中青年教师培训机制。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培训和教科研活动,鼓励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教师脱3颖而出。3、健全1套教学团队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教学团队和梯队建设,形成良好的传帮带传统,保证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三)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1、建设1~2个电子信息专业核心课程群。瞄准专业发展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实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2、加强协同开发,开展1~2门网络课程建设探索,促进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在电子信息大类专业基础上打造优质教学资源平台。3、开设10门专业任选课程,以工程应用为主线,侧重能力培养,力求使学生受到电子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设计、开发、应用的基本专业技能。鼓励学生按照专业兴趣、毕业去向选择相关任选课程。4、建设1-2门试题库,实践课程标准化考试方法。(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1、探索1套符合“大电类”专业培养方案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育教学方式,依托信息技术、完善教学手段,形成有特色的教学改革成果。2、开展1-2个教学方法改革项目试点。促进教学自由,鼓励学生自主学习。3、建成1-2个核心教学团队。积极吸收先进教育思想,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形成核心团队。(五)实践教学环节1、探索实践1套专业技能培养方法。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倡导自选性、协作性实验。2、新建1个满足专业技能培养要求的校内实验教学基地。优化实践教学条件,创新实践教学模式,鼓励高水平教师承担实践教学。3、新建2个专业技能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积极引入校外实践资源,通过校企共建共享,使行业企业成为重点专业建设的重要力量与受益主体。(六)教学管理改革1、积极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形成1套有利于支撑“大电类”培养方案综合改革试点的教学管理模式,采取多种措施,保证教学质量,完善教学管理、质量监督与考核体系。2、严格考核考试评价制度,推行实质性的教考分离措施,实现考核、考试的客观、公正,形成完善的质量监控网络。43、在如何实现建设成果的共享方面多做尝试。重点建设面向专业类的实验室、实习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实现优质资源的充分利用与高效共享创新体制机制。4、配合学院“学科-专业—方向(课程组)”学术体系,积极推进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课程(群)负责人制度,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四、实施效果与存在的问题目前专业发展已取得初步成效,2011-2013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共发表论文58篇,其中一级期刊9篇,二级期刊19篇,EI收录16篇,市优秀论文二等奖1篇,市优秀论文三等奖2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1项,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参与),纵向项目4项,创建2个中央地方共建实验室(虚拟现实实验室,电子系统装配及测试实验室),创建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1个(电子技术与EDA实验中心),2012年获得电子信息省重点专业类的建设立项,现已通过中期检查。2011年获得淮海工学院优秀教师群体称号,获得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项,2011年在江苏省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中获得优秀毕业设计团队称号。存在的问题是教学改革的成果质量不高,高质量的获奖教材空缺,这是我们今后一段时间努力奋斗的目标。52师资队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我院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核心专业,师资队伍整体实力较强。2.1结构与素质现有专任教师15人,教授2人、副教授8人、博士5人。拥有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培养对象2人,硕士生导师2人。30年办学历史积累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1、专业主讲教师队伍情况,职称结构:专任教师15人,教授2人、副教授8人,讲师5人;学位结构:博士5人,硕士10人;年龄结构:35岁以下教师占13.3%,36-45岁占66.7%,46-55岁占20%;学缘结构:外校毕业的教师占教师队伍的100%。目前满足教学要求,发展态势良好。2、实验中心技术人员情况:实验中心(室)专职人员总共11人,其中高级实验师3人占27.3%,实验师7人占63.6%,技工1人占9.1%;硕士学位2人占18.2%,本科学位6人占54.5%,其它3人占27.3%。满足实验教学,实验教学良好。3、专业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年轻教师比例小、无外聘教师给本科生上课、无教学辅助人员。短期内要加强引进年轻博士的力度;外聘一些教授、专家、学者来给本科生上课或讲座,希望学校能给专业或系配备兼职教学秘书。2.2教师授课情况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专业师资队伍和实验中心技术人员教学能力强,教授、副教授是专业教师队伍的骨干力量,为本科生上课是保证本科教学水平的关键。长期以来,学校和学院将副教授、教授为本科生授课作为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和聘用考核的重要依据。近几年,本专业专职教授、副教授均坚持为本科生上课,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全校公共选修课,还包括课程设计、实验实习等。具体课程为C语言程序设计、数字电路、模拟电子、高频电子线路、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办公自动化设备维修技术等。实践性环节为专业综合课程设计、专业实习、CAD实验、CAD课程设计等。教授、副教授教学工作量年均在380学时以上。除了本专业教授、副教授坚持为本科生上课外,学院还先后安排8名其他专业的副教授担任本专业的重要课程和实践性环节,有力保证了本科教学水平。2.3教师教学投入情况本专业教师自觉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年平均教学工作量在450学时以上,没有低于最低工作量的情况,积极主动承担教学任务,特别是新开课和开新课。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教学工作量相对小一些,从而保证科研顺利进行,教师能将自己6的科研资源向本科生开放,吸收一些本科生参加到自己的科研中来,并将最新研究成果及学科前沿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中,2011年来有44名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师获得校级以上教改课题立项6项,已结题2项,参加教改课题的人数为12人,占本专业教师的比例80%。教师教学投入不足方面:大部分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教学研究、教学改革不充分,三年来无省级教学研究成果。目前学校的政策导向已有所改变,特别是职称晋升,科研奖励方面,教师教学投入开始逐步加大。2.4教师发展与服务一、服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1.搭建平台,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组织广大青年教师深入切磋教学技艺,交流教学经验和方法;组织校内外专家作讲座,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教师岗前培训;为青年教师举办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开展教学名师、教书育人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活动;大力鼓励支持青年教师申报“六大人才高峰计划”等方式全方面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2013年8月,邀请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计算机科学系W.EricWong教授作了一场软件测试与软件分析、度量方面的学术报告。2.完善制度,激励青年教师学术发展建立了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带头人负责制度,建立了教学奖励、科研奖励制度,积极促进教师水平和队伍结构的改善;制定国外进修教师人员绩效津贴补助、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量计算与综合考核办法,鼓励青年骨干教师开展业务进修。3、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交流情况近年来,共派出学科骨干教师(孙巧榆、掌明、杨瑞)到华东师大、南邮、南大等学校攻读博士学位,有2名教师获博士学位回校工作;安排3名博士到东南大学等单位做博士后研究;先后派出4名教师去国外访问研修,两名已结束进修回校工作。我们还重视参加教研、教改交流研讨会,近三年来参加华东地区电子线路研究会两次,高等学校电路和信号系
本文标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评估自评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890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