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四章)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节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技术制度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派(君主立宪)革命派(民主共和)思想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7年1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陈独秀李大钊鲁迅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基本口号:德先生、赛先生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矛头集中指向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儒家的封建礼教孔学提倡的“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与“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的目标不相适应。1918年9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杂文语录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吴、杨妃乱唐的那些古老话。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决不会有这种大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但向来的男性的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中国虽发明火药,却只会用来放烟花炮竹;发明罗盘,也是用来看风水。走上人生的路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历史意义与局限性历史意义:一场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局限性:理论选择: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无法成为改造中国社会的有力的思想武器。思想认识: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没有揭示根本改造中国现存的基本社会制度的必要性。思想方法:存在形式主义看问题的偏向。中国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1)出于对资本主义建国方案在中国可行性的怀疑,出于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促使中国先进分子另辟蹊径,探索救国新方案。经历了长期的、艰苦的探索后,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先进分子做出的一种历史性选择。A、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已经明显暴露B、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C、中国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屡次失败的事实(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17年俄国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十月革命表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指导思想)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外交政策)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的广泛发动并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革命方法)(3)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1918年:《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1919年:《我的马克思主义观》(4)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巴黎和会中国的外交失败,打破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列强的幻想。五四运动后,一批爱国的进步青年经过各自的探索,最终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五四运动过程1919年5月4日~6月初:运动的中心在北京,学生为先锋。6月5日~6月28日:运动的中心在上海并迅速波及全国,工人阶级为主力。《申报》评论巴黎和会之始,我们多闻所谓的“公正的胜利”、“支持弱小民族的权利”,但是我们得到了什么?求助他人者是注定要失望的。让国人今天知道,一劳永逸的是自力更生。如不是国人抛弃了自己的利益,谁能侵犯他们。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革命性质具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性。群众基础一次真正的群众革命运动。运动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如陈独秀、李大钊等五四运动的左翼骨干,如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等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如董必武等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及活动时间地点代表1920年8月上海陈独秀、李汉俊、李达1920年10月北京李大钊、张国焘1920年10月湖南毛泽东、何叔衡1921年3月广东陈公博、谭平山1921年旅日施存统、周佛海1921年旅法张申府、周恩来“南陈北李”陈独秀:“农民分散,力量不易集中,文化低落,生活欲望简朴,并且易倾向保守主义…这些环境因素使农民难以参加革命运动。”李大钊:“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占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在总人口中,他们占据了重要地位,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当我们估计革命力量时,我们必须强调农民是重要一部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1921年7月23日-31日,中国共产党一大上海:李达李汉俊北京:张国焘刘仁静长沙:毛泽东何叔衡济南:王尽美邓恩铭武汉:董必武陈潭秋广州:陈公博旅日:周佛海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包惠僧、马林、尼克尔斯基确立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用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实现社会主义选举领导机构:明确中心任务: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中央局(陈独秀、张国焘、李达)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历史特点及意义历史特点:1、列宁主义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面貌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展现了崭新的面貌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第二,开始采取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时间时间原因领导人结局1922.1-3香港海员罢工增加工资沙田惨案苏兆征增加工资抚恤死难释放工人1922.9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劳资矛盾刘少奇李立三签订条约接受要求1923.2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军阀暴行二七惨案总工会被迫取消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中国共产党:“二七”惨案表明,要想战胜强大的敌人,单靠无产阶级的孤军奋战是不行的,革命的客观形势要求必须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孙中山:改组国民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共产国际的帮助:列宁及其所领导的共产国际的大力帮助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外部条件”。国共有合作的愿望,有反帝反封建的共同基础。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孙中山主席,胡汉民、汪精卫、林森、谢持、李大钊五人主席团民族:反帝内容(对外独立,对内平等)民权:民权为一般平民共有民生: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会议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宣言孙中山博士认为,共产主义秩序,乃至苏维埃制度不能实际上引进中国,因为在这里不存在成功地建立共产主义或苏维埃制度的条件。越飞先生完全同意这一看法,并且进一步认为中国当前最重要最迫切的问题是实现国家统一和充分的民族独立。—1923年《孙文越飞宣言》若共产党而有纷乱我党之阴谋,则只有断然绝其提携,而一扫之于国民党以外而已。国民大革命的准备和进行1924年5月,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创立1924年-1925,平定商团、广州叛乱1925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今天在这地方开这个军校,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不仅知道枪是怎样放法,而且要知道要向什么人放。—孙中山1925年至1927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群众的动员程度更为广泛,斗争的规模更加宏伟,革命的社会内涵更加深刻,因而被称作大革命。工农运动高涨: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北伐战争叶挺冯玉祥大革命中的共产党1.大革命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政治口号下进行的。而提出这个口号的,正是中国共产党。2.大革命的前提是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是合作的倡导者和统一战线的组织者。3.大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而中共是人民群众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4.大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革命战争,共产党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国民党右派夺取领导权西山会议派邹鲁、谢池等北京西山召开会议,公开反对三大政策。代表表现上海另立国民党“中央”蒋介石表现1926“制造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结果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国民党右派的代表,夺取了国民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权,为发动反革命政变准备了条件。大革命的失败《请看今日之蒋介石》——郭沫若蒋介石已经不是我们国民革命军的总司令,蒋介石是流氓地痞、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卖国军阀、所有一切反对派—反革命势力的中心力量了……他在国民党内比党外的敌人还要危险。“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政变:上海,清党、逮捕、屠杀共产党员结果许多共产党员被捕牺牲南京国民政府(4月18日)“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927年7月15日,武汉召开“分共”会议,正式与共产党决裂。开始血腥大屠杀。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失败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共产国际错误干涉,年幼的共产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妥协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大革命的意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参考文献1、罗志田《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彭明《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3、俞可平、王伟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60年》,重庆出版社,2010年版。4、胡绳《中国共产党的70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5、王光远《蒋介石与北伐》,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版。谢谢、结束
本文标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四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980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