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论利玛窦在华传教的策略
论利玛窦在华传教的策略摘要:明清之际,基督教历史上第三次进入中国。大批耶稣会士来到中国。他们在刚来中国时,由于文化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最初的传教并不成功。后来他们改变了传教的策略,将天主教教义用中国文化解释,使中国普通民众能够接受他们的传教。利玛窦作为最早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之一,其实行“文化适应”的传教策略,是他在中国的传教取得很大的成功,而他的这一策略也被后来的传教士所沿用。耶稣会士的传教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的文化知识,同时也将中国文化带到了西方,对中西文化间的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关键词:基督教;耶稣会士;利玛窦;传教士OnthestrategiesofmissionaryMatteoRicciinChinaAbstract:TheMingandQingdynasties,historyofChristianityintoChinaforthethirdtime.AlargenumberofJesuitsarrivedinChina.WhentheyfirstarrivedtoChina,duetotheimpactofculturaldifferences,andmanyotherfactors,theirinitialmissionwasunsuccessful.Later,theychangedthepolicyofmissionarywork,culturalinterpretationofRomanCatholicteachinginChinese,andenableordinarypeopletoaccepttheirmissionaryworkinChina.MatteoRicciasoneofthefirstmissionariestoChina,theiracculturationmissionarystrategyisagreatsuccessinhismissionaryworkinChina,andhispolicywaslaterfollowedbythemissionaries.JesuitmissionariesbroughtWesternculturetoChina,butalsobringsChineseculturetotheWest,toexchangesbetweentheChineseandWesterncultureshasplayedaveryimportantrole.Keywords:ChristianityMatteoRicciMissionaryJesuits目录绪论……………………………………………………………………………(1)一、耶稣会入华的最初尝试…………………………………………………(1)二、利玛窦在中国的传教策略………………………………………………(2)(一)间接传教的策略………………………………………………………(3)1.输入西方科学知识…………………………………………………(3)2.著书立说及带来西方书籍…………………………………………(3)(二)顺应本土文化传教策略……………………………………………(5)1.学习汉语……………………………………………………………(5)2.穿儒服、扮儒士……………………………………………………(6)3.学习儒家经典,了解儒家文化……………………………………(6)(三)上层传教策略………………………………………………………(7)(四)向中国价值观开放的策略…………………………………………(9)三、利玛窦传教策略的影响…………………………………………………(9)四、参考文献…………………………………………………………………(10)1绪论利玛窦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天主教传教士之一,他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影响十分巨大。近年来关于利玛窦传教策略研究的专著非常多。郭微熹的《论利玛窦的传教方式》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利玛窦传教方式的影响上,论述利玛窦在中国传教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原因。朱维铮的《晚明王学与利玛窦入华》则将利玛窦的传教路线和王阳明心学结合起来研究,来论述这两个学说对中国产生的影响。陈义海的《利玛窦传播西学的文化适应策略——以坤舆万国全图为中心》则是论述了利玛窦在传教过程中采用的文化适应策略对利玛窦在中国传教取得成功的影响。庞乃明的《利玛窦与明人欧洲观的初步形成》则是从两个方面论述利玛窦的作用,一是认为利玛窦想中国介绍欧洲,使当时的中国人对欧洲有了初步的认识;另一方面,利玛窦向中国人介绍的欧洲,有虚幻的成分在内,因此对中国人对欧洲的认识产生一定的误导。本文主要论述了利玛窦入华之后采用输入西方文化、本土化以及走上层路线传教策略。并分析利玛窦之所以采用这些传教策略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一、耶稣会入华的最初尝试十五世纪末到十六世纪初,地理大发现时代到来,通往美洲和印度的新航路被开辟出来,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黄金,二是为了将基督的福音带给全世界。宗教传播在欧洲人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有过很重要的作用。作为远东最的国家的中国,也就成为了天主教传教士们想要征服的土地。在利玛窦入华之前,沙勿略、范礼安和罗明坚等耶稣会士意图进入中国进行传教,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传教都成果有限。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罗马教皇派遣传教士到印度传教。耶稣会士沙勿略奉命前往。沙勿略在到达印度后不久有前往了日本,在日本,他感受到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巨大影响,认识到中国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根源。因此他产生了前往中国传教的想法。在他看来,“中国在日本的对面,拥有多数杰出的人才与高深的学士,他们极重视学术,并且以为研究学术是一种项光荣不过的事情。在那里有大学问的人都有重要的位置,都是有权柄的。同依赖中国作学2术文化策源地的日本,完全不一样。”①因此他认为,到中国去的传教士应该学术上也应该拥有极高的造诣。这是最初的“学术传教”思想体现。沙勿略原本是计划要前往中国,但是受阻。后来他来到广东的上川岛,以求能有进入中国的机会。但是直到1552年底他病逝于此,都未能成行。1578年,范礼安来到澳门,他总结沙勿略入华失败的教训之后,认为基督教如果要在中国的传教取得成功,就必须改变以前的传教方法。他主张如果要在中国传教,传教士就应该学习中国文化和语言文字,要在了解中国的具体情况下采取一些适合于中国国情的传教方式,这就是“文化适应”策略。范礼安所倡导的这一策略,为后来的耶稣会士来华传教能够成功奠定了基础。1579年,另一位耶稣会士罗明坚来到澳门。他来到澳门之后,根据范礼安所倡导的“文化适应”策略,他开始学习中国文化和汉语。1580年,罗明坚跟随一支到中国贸易的葡萄牙商队到达了广州,并且取得了三个月的居住权。后来,罗明坚又先后两次到达广州,并且都取得了非常好的礼遇。他三次进入中国,使他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他也积极结交明朝官员。通过对中国的了解,他认为如果传教士想在中国传教,就必须面见皇帝,并且取得皇帝的许可。在罗明坚看来:归化中华帝国的最大困难,不在于那些存在者思想意识方面的反抗,因为他们对于理解上帝的事不会存在这意识方面的反抗,他们懂得我们的教法是神圣的和纯正的。最大的困难在于,他们根据级别而遵守互相听命和非常严格的依附关系,甚至直到皇帝都如此。这就是为什么全部事项都取决于皇帝是否有意和渴望把神父们召到其身旁,因为我不怀疑他很快就会恩准他们向所有那些愿意接受这种教理的人布教和传授教理。二、利玛窦在中国的传教策略中国人历来对宗教的态度都比较淡漠,在中国,儒学占据着主流,传统文化中对宗教都是采取“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这与当时西方社会《圣经》家家必备之书、礼拜是人人必做之事的宗教传统相去甚远。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和国情之间的差异,使得利玛窦最初在中国的传教波折不断。利玛窦曾这样写道:“中国十分广大,大多读书识字,但对所有外国人敏感……传教事业十分不利。我们不能聚集很多人给他们布道,也不能声明我①裴化行著,萧叡华译,《天主教十六世纪在华传教志》,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70页3们来这里是为传扬天主教。”①在经过了将传教事业进行下去,利玛窦想了很多方法,在经过不断的实践验证,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总结了几套行之有效的传教策略,这使得他在中国的传教能够取得成果。利玛窦的传教策略总结出来主要有三条:一、间接传教策略,以西方科学技术为工具,间接向中国人传播天主教;二、中国化传教策略,尊重中国传统,将天主教义和儒学相结合;三、上层路线的策略,广泛结交上层人物,由上到下打开局面。(一)间接传教的策略在利玛窦初来中国时,他发现最能引起中国人关注并不是基督教的教义而是当时西方的科学技术。如果要想在中国的传教取得成功,就应该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学术素养。当时的中国和西方拥有两套不同的文化体系,利玛窦将西方的科学带入中国,可以使中国人能关注这些外来事物,从而可以更好地在中国立足并展开传教事业。第一、输入西方科学知识利玛窦向中国介绍当时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通过“实学”来传播“天学”。当时的中国士大夫,对基督先产生好感的,并不是基督教宣扬的福音,而是西方人的“实学”。在明李之藻《清译西洋历法等书疏》中说道:“今诸臣真修实学,所传书籍,又非回回历等书可比。其书非特历术,又有水法之书……又有算法之书……又有测望之书……又有仪象之书……又有《万国图志》之书……有《几何原本》之书……以上诸书,多非中国书传所有,想在别过亦有圣作明述,别自成家,总皆有资实学,有裨世用。”②利玛窦也曾承认,他在中国文人中的声望,主要归功于他所传授的科学知识。,以西方的科技知识及产品为媒介,吸引中国民众的好奇心,增加其好感,从而达到传教的目的。利玛窦将西方带来的钟表、三棱镜、地图及其他物品公开展出,竭力显视他精于数学、物理学、雕刻学以及钟表器械方面的能力。他认为基督教的文化教育应该和传播科学知识结合起来,因为他们是“上帝特别赋予教会打开异教大门的工具和争取人们信仰福音的手段”。利玛窦在各地展①[意]利玛窦著,罗渔译:《利玛窦书信集》(下册),台北:光启出版社,1985年版,第219页②[明]李之藻著:《清译西洋历法等书疏》,转引自徐宗泽著:《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195页。4出三棱镜和钟表等西方世界的产物,并且向中国人讲授西洋知识,如天文学、地圆说等。利玛窦将这些西方的科学知识当作在中国传播基督教的辅助手段,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文人敬其人,学其技,对来华传教士的态度有了很大改观。第二、著书立说和传入西方书籍利玛窦曾请求教会负责人派遣有学问的传教士来华。“我有一件事向您请求,那就是派遣一位精通天文学的神父或修士前来中国服务。我建议,如果能派一位天文学者来北京,可以把我们的历法有我翻译成中文,这事并不难,这样我们会获得中国人的尊敬。希望你把这件事向总会长美言几句,因为这件事对中国非常重要,这是举国上下一致的希望,派遣一、两位精通天文历法者前来中国,常驻北京。请务必提醒他们,携带必要的书籍。”①后来传教士金尼阁第二次来华时带来了七千多册图书。当时的传教士所译著的中文书籍有二百多种,所涉及的学科非常之广,包括宗教、政治、哲学、历史、天文学、医学,几乎包含当时所有的学科。在这些中文译著中,天文学著作最多,有80部左右。利玛窦在来华之前,学识就已经遍及神学、哲学、数学、历史、天文学以及机械等领域。在入华后,他又遍阅中国古籍,学习中国文化,结交文人士子,译著了许多的著述,主要的有:《辩学遗牍》、《几何原本》、《勾股义》、《天主实义》、《万国舆图》等。他的这些著述有一部分是在中国的文人帮助下完成的,比如说他在徐光启的帮助下翻译的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利玛窦入北京后,不四五年,信徒至二百余。观李之藻、杨廷筠、徐光启的名士皈依,则加特力教之成功,可概见矣。然彼等名士入教,要皆利玛窦引诱法与中国固有思想不甚背驰,又当时士人对于西洋科学需要颇急,致使然也。利玛窦既译几何学,及与南北两都人士相接,益知籍书为布教,便于进行,遂著多种科学书,公布于世。”②在利玛窦的中文著作中,他隐
本文标题:论利玛窦在华传教的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03017 .html